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2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9篇
耳鼻咽喉   3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0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68篇
内科学   34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40篇
综合类   317篇
预防医学   59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67篇
  1篇
中国医学   123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63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国家深化高等院校课程建设的新时代视域,提升课程质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任务。地方医学院校作为基层卫生人才的培养摇篮,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质量监控体系愈发迫切。本文分析了我国高等院校课程质量监控体系存在的问题,结合地方医学院校办学特点和广州医科大学工作实践,探索构建了集“多样化监控方法、全维度监控指标、闭环式反馈机制、多层级文化建设”为一体的课程质量监控体系,为同类院校提供实际参考。  相似文献   
2.
周围神经损伤(PNI)是临床常见病,属于中医“痹证”“痿证”范畴。本着“评价疗效、探寻规律、阐明机制、指导临床”为研究总体思路,天津中医药大学实验针灸学研究中心郭义教授团队与日本铃鹿医疗科学大学石田寅夫教授团队合作,围绕电针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开展了系列研究。明确了电针刺激可促进外周神经再生,早期干预效果更佳,低频电针效果更佳,且对失神经支配所造成的肌肉萎缩也有一定的疗效,肯定了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可显著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命质量,可改善病变神经的运动和感觉功能。并从形态学、分子生物学角度明确了其干预机制。研究为临床更好使用电针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提供了科学依据,推动了电针治疗神经损伤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外源性甲状旁腺激素(PTH)对下颌升支截骨术后正畸牙移动过程中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和c-fos mRNA表达变化,探讨PTH加速截骨术后正畸牙移动的调控机制。方法 48只兔建立下颌升支截骨和下颌第一磨牙正畸移动模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术后间断性注射40μg/kg PTH,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术后测量下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速度。HE染色观察正畸牙压力侧组织形态学变化;TRAP染色计数压力侧牙周组织破骨细胞的数目;Real-time PCR检测下颌第一磨牙牙周组织中TRAF6和c-fos mRNA表达变化。结果实验组下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速度快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正畸牙压力侧破骨细胞数目较对照组多。实验组正畸牙压力侧牙周组织TRAF6和c-fos mRNA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外源性PTH可通过促进正畸牙压力侧牙周组织中TRAF6和c-fos mRNA表达,促进破骨细胞的成熟和分化,从而加速下颌升支截骨术后正畸牙的移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影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危重型患者拔除气管插管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69例因 COVID-19需行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的危重型患者,根据患者拔管是否成功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气管插管时相关实验室检查动态变化,并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影响拔除气管插管的因素。结果69例COVID-19患者中,有46例(66.7%)拔管失败。拔管失败患者插管当天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D-二聚体明显高于拔管成功患者(P<0.05)。住院期间,拔管失败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明显下降(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插管当天LDH>400 U/L、D-二聚体>4 g/L,住院期间血小板和肌红蛋白水平恶化是拔管失败的预后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水平下降是拔管失败的独立预后因素(OR=6.05,P=0.012)。结论血小板减少可能是影响COVID-19危重患者拔管结局的重要因素。LDH>400 U/L和D-二聚体> 4 g/L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早期预测拔管失败的患者。此外,住院期间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或肌红蛋白水平升高可以用来预测拔管的结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尼古丁干预,对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愈合情况和骨保护素(OPG)及骨形成蛋白2(BMP-2)表达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4只3月龄SD大鼠,雌雄不限,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尔后分别采用不同浓度(2mg/kg、0.2mg/kg、0.02mg/kg)的尼古丁和等量生理盐水干预,每天2次背部皮下注射。2周后,大鼠左右胫骨近骺端均植入表面喷砂蚀刻处理的钛合金种植体,并继续施加干预因素。种植后第2、4周分别行X线、 CT、电镜观察和qRT-PCR检测。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 test),组内比较行t检验。结果: X线灰度值显示,除高浓度尼古丁组(HDN)与对照组存在差异(P<0.05)外,各组组间差异不明显。 CT-BMD值观察,在高浓度或长期尼古丁刺激下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矿化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实验各组差异明显(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2周时随着尼古丁干预浓度的增加,种植体周围基因表达量逐渐降低,且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仅低尼古丁浓度(LDN)组与对照组中的BMP-2的表达无明显差异(1/0.93&#177;0.17, P>0.05);实验第4周,各尼古丁组的基因表达量均出现下调(P<0.05)。扫描电镜(SEM)观察发现,随着尼古丁浓度和干预时间的增加,骨小梁结构发生改建障碍,多呈纤维骨或编织骨,骨基质分布不均匀且纤维结构排列紊乱无定向。结论:尼古丁对种植体周围骨愈合的抑制作用可能与其下调相关骨活性基因的表达关系密切,且抑制作用受尼古丁干预时间和浓度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青年人大肠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提高对其复杂性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确诊的143例青年人大肠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青年人大肠癌以直肠癌为主(55.24%),临床上以血便、黏液血便表现为主(60.84%),症状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误诊率达67.83%,病理类型中分化较差的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低分化及未分化腺癌共105例(73.43%),Dukes分期中C、D期共110例(76.92%)。结论青年人大肠癌无特异性临床表现,病变恶性程度高、进展快,确诊时多为进展期,预后差。提高认识及早期结肠镜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7.
对血沉在风湿性疾病检测中的应用进展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丹酚酸B(Sal B)对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胞葬作用的影响,阐明Sal B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究丹参酮ⅡA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及巨噬细胞RAW264.7胆固醇逆向转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雄性LDLR-/-小鼠32只随机分为4组,给予普通饲料或高脂饲料喂养12周。对照组、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丹参酮ⅡA组、阿托伐他汀组给予丹参酮ⅡA溶液、阿托伐他汀溶液干预12周。RAW264.7细胞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100 mg·L^(-1)诱导24 h,并同时给予含有丹参酮ⅡA低、中、高剂量(10、20、40μmol·L^(-1))的培养基。检测小鼠血清TC、TG、LDL-C、HDL-C值。油红O染色观察小鼠主动脉根部、RAW264.7细胞内脂质积聚。Western blot测定小鼠主动脉组织、肝组织、RAW264.7细胞ABCA1、ABCG1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丹参酮ⅡA、阿托伐他汀降低小鼠血清TC、TG、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P<0.05),减小小鼠主动脉根部斑块相对管腔面积比值,上调小鼠主动脉组织、肝组织ABCA1、ABCG1蛋白水平(P<0.05);丹参酮ⅡA减少RAW264.7细胞内的脂滴累积,ABCA1、ABCG1蛋白表达增加(P<0.05)。结论丹参酮ⅡA通过促进胆固醇逆向转运,抑制泡沫细胞形成,改善脂代谢,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