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35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22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24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筛选中医治疗肺癌的方药,探讨中医治疗肺癌的临床用药规律。方法:运用关联规则算法,分析中医治疗肺癌方药的主要文献来源、常用药物和药对、以及药物-药物关联性。结果:通过频数分析,总结了中医治疗肺癌方药的主要文献来源,筛选出了治疗肺癌常用中药及药对,并建立了不同药对与肺癌之间的关联性。结论:治疗肺癌的药物主要以补虚药为主,主要的药对包括人参与甘草、茯苓与人参、茯苓与甘草、白术与人参、黄芪与人参、陈皮与甘草等。同时,根据药物-药物关联统计,可以总结治疗肺癌常用药物的配伍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不同来源牛黄与雄黄配伍的牛黄解毒片对小鼠的毒性反应,探讨临床上牛黄解毒片引起慢性砷中毒的机制。方法:按2015年版《中国药典》的配方用天然牛黄、人工牛黄、体外培育牛黄分别制成牛黄解毒片,并用同法制成无牛黄成分、无雄黄成分的缺味组,另设同剂量单味雄黄作为对照,每种牛黄解毒片组再分为0.5,1.0,2.0 g·kg~(-1)剂量组,单味雄黄组分为0.06,0.12,0.24 g·kg~(-1)剂量组,对ICR小鼠进行灌胃给药28 d,观察毒性反应;给药结束后解剖取血,分离血清检测肝肾功能,取心、肝、脾、肺、肾做组织病理学检查和电镜下超微结构观察。结果:给药期间各给药组未观察到毒性反应,给药结束亦未观察到大体内脏及体表皮肤病变,血液生化指标检查未能明确雄黄对肝肾的毒性作用。组织病理学和电镜下超微结构检查各牛黄解毒片组未发现异常毒性病理改变,但苏木素-伊红(HE)染色显示单味雄黄高剂量组肝脏出现小叶中心性肝细胞肥大和糖原聚集,过碘酸希夫(PAS)染色表明肝细胞内糖原聚集,电镜下超微结构检查发现肝细胞内局灶性胞浆溶解,内有数量不等糖原颗粒,提示雄黄可致小鼠肝脏毒性。结论:用不同来源牛黄与雄黄配伍的牛黄解毒片对小鼠进行28 d灌胃给药,均未发现对小鼠有明显的毒性反应。而用单味雄黄却引起肝脏毒性,提示牛黄解毒片中的其他成分与雄黄配伍能显著降低可溶性砷和价态砷的含量,从而降低雄黄的毒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水通道蛋白-4(AQP-4)mRNA表达,探讨其与脑水肿、病理及超微结构变化的关系.方法 对30例脑出血患者采取非功能区小窗漏斗式人颅,从入颅路径过程中必须切除的脑组织里靠近血肿旁1 cm脑组织作为观察组.把远离血肿的脑组织作为对照组(发病12 h以内,7例),按发病到手术时间将观察组分为<6 h、6~12 h、12~24 h、24~72 h、>72 h组.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血肿周围脑组织AQP-4 mRNA表达;光镜和电镜下观察脑水肿、血肿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结果 对照组脑组织未见明显AQP-4 mRNA表达,形态和结构基本正常.观察组<6 h脑组织AQP-4 mRNA表达微弱(1.17±0.41),仅胶质细胞轻微水肿;6 h后AQP-4 mRNA表达逐渐明显,除胶质细胞水肿外,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细胞开始水肿,紧密连接逐渐开放,12~72 h组AQP-4 mRNA表达至高峰(3.50±0.55,3.60±60.55,P均<0.01),光镜下观察脑细胞水肿损伤最明显,电镜下观察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变性明显;72 h后AQP-4 mRNA表达和损伤逐渐好转;5 d时损伤开始恢复,8 d时基本好转.相关分析显示,AQP-4 mRNA表达与脑水肿程度、血肿大小呈显著正相关(r==0.67,P<0.01,r2=0.44,P<0.05).结论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继发性水肿和损伤可能与AQP-4 mRNA的表达有关,及早清除血肿也许有助于降低AQP-4 mRNA的表达和减轻脑水肿损伤.  相似文献   
4.
正支架置入解除肠道恶性梗阻是一种微创治疗的新技术。对于可以耐受手术的患者,梗阻部位的支架置入不仅能解除癌性梗阻,而且能改善患者的肠道乃至全身状况,从而为手术提供充分的肠道准备时间,同时也可以减少手术并发症,避免二次手术[1]。随着内镜诊疗技术的进步,全大肠内放置金属支架已不再是难题,但若梗阻累及小肠,受小肠解剖结构等因素的影响,放置金属支架就相对困难。我科通过  相似文献   
5.
卡巴拉汀对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卡巴拉汀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方法 来自门诊和住院的血管性痴呆病人 4 6例 ,均符合NINDS AIREN的诊断标准。治疗组口服卡巴拉汀 (艾斯能 ) 3~ 6mg/日 ,对照组口服脑复康 0 8tid或银杏制剂 80mgtid ,为期 12周。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 (MMSE)、AD评估量表———认知分量表(ADAS Cog)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治疗组完成 18例 ,12周时与治疗前比较病人的MMSE、ADAS Cog ,均有显著性改善 (P <0 0 5 )。无严重副作用发生。对照组 2 3例 ,治疗前后比较MMSE、ADAS Cog ,无显著性改变。结论 卡巴拉汀可以改善血管性痴呆病人的认知功能 ,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纤维软骨栓塞性脊髓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纤维软骨栓塞性脊髓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例青年男性患者均因突发颈痛、快速进展性四肢无力伴呼吸骤停入院,当地医院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维持生命,转入我院后查CSF常规、生化及头颈CT均未见异常,头颈MRI均示延髓及颈段脊髓长T_1、长T_2信号影。临床诊断为颈椎椎间盘纤维软骨栓塞可能。患者经甲泼尼龙、丙球蛋白冲击、营养神经、抗血小板聚集、抗感染支持与康复训练等综合治疗后病情好转,2例患者均于发病3个月后恢复自主呼吸,其后进行康复治疗。结论纤维软骨栓塞性脊髓梗死多由外伤运动等因素诱发,快速起病,且进展迅速的脊髓横贯性损伤等表现,CSF和头颈CT无异常表现,而MRI示长T_1、长T_2局灶性病灶改变,排除其他常见器质性病变后要考虑该疾病可能。  相似文献   
7.
对医院离退休工作人员的岗位设置及工作情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探索通过加强作风建设,提升离退休工作人员的素质,并通过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离退休管理工作。通过建立规范化管理长效机制,加强离退休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提升离退休管理工作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隐蔽性鼻出血的疗效。方法2009年1月-2011年2月对67例隐蔽性鼻出血行鼻内镜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后,低温等离子射频电凝出血部位。结果67例均明确出血部位,下鼻道穹隆部、嗅裂区、中鼻道和中鼻甲最常见,分别有18、16和14例。所有病例经1—3次低温等离子射频电凝止血或联合前后鼻孔填塞后均彻底止血。结论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隐蔽性鼻出血效果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对脑血管病血管病变诊断及干预的意义。方法选择连续行主动脉弓+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脑血管病患者686例,将患者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组(310例)、出血性脑血管病组(349例)、血管性头痛组(12例)、继发性癫痫组(11例)及其他4例,分析脑动脉病变规律。结果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动脉病变的发生率(66.2%)高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59.6%)。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现动脉狭窄或闭塞173例,前循环病变占39.3%,后循环病变占35.8%,同时发现前循环联和后循环多条颅内颅外血管病变占22.0%。52例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14例未出现willis环血管的代偿,无willis环代偿组与willis环代偿组NIHSS评分平均秩次分别为35.75和23.09,两组差异显著(P=0.006)。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现动脉瘤173例,颅内动静脉畸形49例,moyamoya病9例。结论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其临床表现有很大可变性,与侧支循环的出现与否密切相关,动脉瘤的栓塞治疗中,判定颅内血管的代偿循环同样重要。DSA对颅内血管能准确的明确病因、血管病变程度、能动态观察血流灌注过程和明确是否存在侧支循环代偿,对脑血管病的治疗干预有难以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及rt-PA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0例符合溶栓条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rt-PA治疗组(予rt-PA治疗)和联合治疗组(予rt-PA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各30例,采用欧洲脑卒中临床神经缺损评分标准(ESS)和Barthel指数(BI)评定疗效.结果 联合治疗组治疗后21 d和90 d的ESS积分高于rt-PA治疗组( P<0.05),90 d时的疗效优于rt-PA治疗组( 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rt-PA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更安全有效,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