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52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针刺手法是影响针刺疗效的关键,然而其作用规律、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天津中医药大学实验针灸学研究中心郭义教授团队与天津大学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王江教授团队,长期以来围绕针刺手法作用规律及神经电信息机制开展合作研究,构建了常见针刺手法的数学模型,用数学语言解析了针刺手法操作过程,实现了针刺手法的科学表征;揭示了基于神经电信息的针刺手法部分作用规律;刻画了针刺手法电信号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明确不同针刺手法诱发神经电信息编码存在差异,是针刺手法效应差异的机制之一。研究成果为针刺手法的科学性奠定了提供了实验依据,对针刺手法的传承、应用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分析整合近5年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收录发表的针灸干预肿瘤治疗相关文献,SCI收录针灸干预肿瘤治疗研究共82篇,现阶段研究重点在于证明针灸疗法的有效性、安全性,研究方向集中于针灸缓解肿瘤放化疗引发的不良反应和癌症相关症状,针刺为主要的治疗方法。针灸疗法在肿瘤治疗领域是可接受且有效的一种支持疗法,对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潮热、周围神经病变,以及癌性疼痛、疲劳、上肢淋巴水肿等症状疗效确切。今后应更多地设计符合针灸作用特点、合理对照的高质量研究,针灸抑瘤作用、增加化疗靶向性作用的研究可能是新方向。  相似文献   
3.
外来体是由细胞分泌的囊泡小体,是囊泡运输的常见形式,参与细胞间信息交流。国内外现有研究和本课题组前期工作表明,针刺效应的产生与穴位局部神经、肥大细胞及相关信号分子等因素相关。外来体参与神经细胞信息传递、肥大细胞功能活动、信号分子释放等生理功能。基于外来体与神经、肥大细胞、信号分子的密切关系,我们认为针刺引起穴位局部肥大细胞释放的外来体是针刺穴位初始效应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神经-肥大细胞-信号分子的网络联系中具有信使作用。  相似文献   
4.
郭义教授先后跟随诸位针灸名家学习,不仅继承他们的临床思想和家传手法,同时完善手法并创建多种具有自己特色的独特针法。"孔雀开屏"(穴取风府、风池、天柱、翳风、完骨)是郭义教授总结出治疗颈椎病、脑血管疾病等多种病症的一组穴方;"潜龙入海"(穴取太冲、陷谷、侠溪及第3、4趾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用于治疗肝阳上亢、上热下寒等病症;"山羊胡飘"[廉泉,旁廉泉(廉泉穴旁开1寸处)]可以改善局部循环,助于咽部功能的恢复;传统"老驴拉磨"(多用于中脘、下脘等腹部穴位)手法常用来治疗胃腹部疾病,治疗神志病是郭义教授总结的异病同治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褪黑素通过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减轻线粒体氧化应激机制对脑缺血-再灌注(IR)小鼠的作用。方法通过线栓法建立小鼠短暂性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IR模型,对190只小鼠经腹腔注射褪黑素和侧脑室注射SIRT1抑制剂EX527,剔除死亡小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IR组、褪黑素组、褪黑素+EX527组、EX527组各40只,通过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法测定脑梗死体积、干湿比重法测定脑水肿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和胞质SIRT1、Ac-P53、Ac-核因子κB(Ac-NF-κB)、BCL2、BAX蛋白以及细胞色素C蛋白表达。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1)4组间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障碍评分和脑水肿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6.452、23.622和18.786,均P0.05)。4组SITR1、Ac-P53、Ac-NF-κB、BCL2、BAX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 348.158、1 434.841、7 042.563、14 627.128和691.475,均P0.05)。4组小鼠线粒体膜电位、线粒体活性氧和复合体Ⅰ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8.454、33.728和29.716,均P0.05)。(2)与IR组相比,褪黑素组的脑梗死体积缩小(32±5)mm~3比(57±5)mm~3,P0.05);神经功能障碍评分降低(2.4±0.3比3.5±0.3,P0.05);脑水肿减轻(80.2±0.9)%比(83.9±1.2)%,P0.05);SIRT1和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增加(P0.05);促凋亡蛋白BAX和Ac-P53、Ac-NF-κB的表达减少(P0.05);线粒体膜电位、线粒体复合体Ⅰ活性和细胞色素C水平提高(P0.05);胞质活性氧产物和细胞色素C水平降低(P0.05)。(3)与褪黑素组相比,褪黑素+EX527组的脑梗死体积增大[(42±5)mm~3比(32±5)mm~3,P0.05];神经功能障碍评分增高(3.2±0.3比2.4±0.3,P0.05);脑水肿加重[(83.4±0.8)%比(80.2±0.9)%,P0.05];SIRT1和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减少(P0.05);促凋亡蛋白BAX和Ac-P53、Ac-NF-κB的表达增加(P0.05);线粒体膜电位、线粒体复合体Ⅰ活性和细胞色素C水平降低(P0.05);胞质活性氧产物和胞质细胞色素C水平提高(P0.05)。结论在缺血性卒中模型小鼠中,褪黑素通过激活SIRT1信号通路,减轻线粒体氧化应激损伤和细胞死亡,从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炎症是多种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参与者,有效的抗炎方法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针刺抗炎治疗历史已久,并为大家所共识,但其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对炎症进行了初步概述,并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抗炎途径、胆碱能抗炎途径及抗炎过程中主要的分子信号转导途径这些方面对针刺抗炎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发现针刺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由针刺造成的穴位局部炎症小网络启动机体整体调节的大网络,从而达到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参数督脉走罐对亚健康人体背部局部皮肤血流量影响及规律的变化,探讨走罐对机体阳气的影响。[方法]对20名亚健康成年人分别进行静息空白观察,以及罐压为-0.01~-0.02 MPa,走罐时间为5 min,罐压为-0.02~-0.03 MPa,走罐时间为5 min,罐压为-0.02~-0.03 MPa,走罐时间为3 min的督脉走罐,应用激光散斑血流监测视频系统监测上述不同干预方法对亚健康人体大椎穴、身柱穴及大椎与身柱连线的中点,在走罐后即刻、5、10、15、20、25、30 min穴区局部皮肤血流量的变化。[结果]走罐后皮肤局部血流量升高(P<0.05),随时间延长血流量逐渐降低。不同参数督脉走罐对局部血流量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压力较大或刺激时间较长时,血流量的变化反而较小。3个观察点在静息状态下血流量随时间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同压力刺激时大椎穴与身柱穴从走罐后15 min起,血流量存在区别,且走罐后大椎穴变化幅度大,身柱穴维持高峰时间长。[结论]1)不同的走罐方法对督脉阳气的调节是不同的。2)走罐后皮肤局部血流量增加,机体阳气功能增强。3)穴位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目地观察负载自体肿瘤抗原的DC-CIK细胞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淋巴瘤的疗效。方法选取难治性淋巴瘤35例,采用MAC预处理方案,用自体淋巴瘤抗原致敏DC-CIK细胞,于移植预处理后5—10d,将DC-CIK细胞回输给患者。结果35例难治性淋巴瘤中,29例完全缓解(82.86%),4例部分缓解(14.43%),移植过程中死亡2例(5.71%)(均死于严重混合性感染)。所有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病例均随访3—49个月:4名部分缓解患者分别于移植后3、6、10、13个月后病情进展死亡;完全缓解患者中有3人于移植后11、17、20个月再次复发死亡;现存活26例。结论负载自体肿瘤抗原的DC-CIK细胞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淋巴瘤高于单纯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疗效,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9.
白血病医院感染的临床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血病(leukemia)因疾病本身及许多治疗因素会造成机体免疫力低下、继发感染,特别是患者化疗后骨髓处于抑制期时,特别容易导致严重医院感染而危及生命。本文通过分析我院血液科186例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白血病合并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运用提插补法、提插泻法针刺大鼠足三里穴区时,支配该区域脊髓背角WDR神经元诱发放电的变化,以冀揭示不同针刺手法诱发的针刺电信息规律。方法:采用微电极细胞外记录的方法,运用针刺提插补法和提插泻法刺激大鼠足三里穴位后,观察支配足三里穴位区域的脊髓背角WDR神经元诱发放电的变化。结果:提插补法运针刺激时,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平均峰电位数为(22.01±4.63)pulses/3s;提插泻法刺激时,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平均峰电位数为(14.79±2.87)pulses/3s,2种手法的放电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提插补法和提插泻法运针刺激时,支配足三里穴区的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放电明显增加,且提插补法放电增加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