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6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9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9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71篇
内科学   53篇
皮肤病学   14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26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196篇
预防医学   35篇
药学   52篇
中国医学   62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目的:探讨孕前不同体质量指数(BMI)的双胎孕妇孕期体质量增长的适宜值,及其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313例双胎孕妇,按照中国肥胖问题研究专题组提出的判断标准,按孕前BMI将调查对象划分为4组:<18.5 kg/m~2为低体质量组(10例),18.5~24.0 kg/m~2为正常体质量组(192例),24.0~28.0 kg/m~2为超重组(93例),≥28.0 kg/m~2为肥胖组(18例)。按照IOM推荐的双胎足月孕期增重范围,分为增重不足组(120例)、增重适宜组(153例)和增重过多组(40例),研究孕期增重与母体并发症及新生儿出生结局的关系。选择孕周≥37周且活产双胎新生儿平均出生体质量≥2500 g的孕妇共计131例,计算不同BMI双胎孕妇孕期增重的P25~P75,确定孕期体质量增长的适宜范围。采用(印)χ(正)~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与孕前正常体质量组相比,孕前超重组及肥胖组均减少了新生儿平均出生体质量<2500 g的风险[超重组((印)OR(正) 0.551,95%CI 0.334~0.909),肥胖组((印)OR(正) 0.321,95%CI 0.115~0.891)],孕前超重组出现新生儿窒息的风险减少((印)OR(正) 0.353,95%CI 0.151~0.826),但孕前肥胖可增加妊娠期糖尿病((印)OR(正) 3.914,95%CI 1.443~10.618)及子痫前期((印)OR(正) 5.147,95%CI 1.715~15.451)的风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印)P(正)<0.05)。(2)与孕期增重适宜组相比,孕期增重不足增加早产((印)OR(正) 3.297,95%CI 2.000~5.433)和至少有1个为小于胎龄儿((印)OR(正) 2.732,95%CI 1.648~4.530)及新生儿平均出生体质量<2500 g((印)OR(正) 3.922,95%CI 2.319~6.635)的风险,但是可降低剖宫产风险((印)OR(正) 0.407,95%CI 0.217~0.765);与孕期增重适宜组相比,孕期增重过多则增加妊娠期糖尿病((印)OR(正) 2.558,95%CI 1.254~5.219)及子痫前期((印)OR(正) 3.429,95%CI 1.475~7.970)的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印)P(正)<0.05)。(3)孕周≥37周分娩,且新生儿平均出生体质量≥2500 g的131例孕妇,孕期总增重P25~P75范围分别为:孕前低体质量为15.50~18.75 kg,正常体质量为12.00~20.00 kg,超重为10.75~19.50 kg,肥胖为10.00~16.50 kg,均低于IOM推荐范围。结论:双胎妊娠孕妇孕期体质量增长与其母婴结局密切相关,应对双胎妊娠孕妇孕期体质量管理加以指导,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中西药合用治疗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两组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加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IgA、C3、IgM、IgG、IL-4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IL-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药合用治疗腹型过敏性紫癜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左束支阻滞伴心功能不全患者的QRS波时限及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变化特点.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12月我院住院患者诊断为左束支阻滞伴心功能不全74例与不伴心功能不全70例进行比较,观察两组在QRS波时限、RV1振幅<0.1mV例数和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例数的差异.将观察组74例按左束支阻滞特征分成真性与假性组,以QRS波时限大于、等于和小于150ms分成两组并分别进行比较.结果 伴心功能不全组QRS波时限(143.14±19.55)ms大于不伴组(131.29±13.55)ms(P<0.001).伴心功能不全组冠心病(55/74比24/70,P<0.001)、心肌梗死(12/74比3/70,P=0.019)、心肌病(21/74比0/70,P<0.001)的例数均高于不伴组.两组高血压(52/74比52/70)、糖尿病(24/74比30/70)的例数较高,两组在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支架置入和RV1振幅<0.1 mV的例数之间无差异(P>0.05).对伴心功能不全者的第二种分组中,除真性左束支阻滞在心功能Ⅲ级(25/43比8/31,P=0.010)、假性在心功能Ⅳ级(16/31比11/43,P=0.019)和冠心病例数方面(27/31比28/43,P=0.013)较高外,其余所有的比较均无差异(P>0.05).结论 当患者左束支阻滞伴心功能不全时,QRS时限明显增宽,临床上更多见于冠心病、心肌梗死和心肌病者,上述特点可为此类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联合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在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左室功能变化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拟行PCI术的患者30例,于术前、术后1周和1个月使用2D-STI和RT-3DE评估左室功能和同步性。2D-STI测量左室功能指标包括左室基底段、心尖段、中间段的纵向应变(LS)和左室整体纵向应变(GLS),同步性指标包括18个节段达峰时间的最大-最小值差(Tp-diff)和标准差(Tp-SD);RT-3DE测量左室功能指标包括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射血分数(EFbase、EFmiddle、EFapex)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同步性指标包括16节段达最小收缩期容积时间的最大-最小值差(Tmsv-16-diff)和标准差(Tmsv-16-SD),以及两参数经RR间期校正后占心动周期的百分比值(Tmsv-16-diff%、Tmsv-16-SD%)。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2D-STI、RT-3DE单独及联合应用对左室内不同步的诊断效能。结果 2D-STI检查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GLS、基底段LS、心尖段LS和中间段LS均逐渐上升,术后1个月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p-diff和Tp-SD逐渐下降,术后1周与术前和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T-3DE检查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LVEF、EFbase、EFmiddle及EFapex均逐渐上升,术后1个月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msv-16-diff、Tmsv-16-SD、Tmsv-16-diff%及Tmsv-16-SD%均逐渐下降,Tmsv-16-diff和Tmsv-16-diff%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术后1个月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msv-16-SD和Tmsv-16-SD%术后1个月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Tp-diff和Tmsv-16-diff单独诊断左室内不同步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9和0.878,敏感性分别为91.35%和92.24%,特异性分别为79.23%和76.67%;两者联合应用的敏感性为96.88%,特异性为81.35%,曲线下面积为0.968,明显高于其单独诊断(Z=4.945,P0.05)。结论 2D-STI联合RT-3DE可有效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左室舒缩功能和同步性,对患者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右美托咪定对全麻下高龄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术后疼痛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本院妇产科行全麻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高龄患者92例,按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术后给予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镇痛,对照组术后仅给予舒芬太尼镇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并比较两组镇痛后1h、6h、12h、24h、48h疼痛程度,比较两组镇痛后0~12h、12~24h、24~36h、36~48h不同时间段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镇痛过程中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和血压(BP)和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医学结局研究睡眠量表(MOS-SS)评估并比较睡眠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镇痛后1h、6h、12h、24h、48h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镇痛后0~12h、12~24h、24~36h、36~48h时间段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均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4%)和术后4周MOS-SS评分(19.3±7.0分)低于对照组(17.4%、26.4±6.5分),睡眠满意度(93.5%)高于对照组(78.3%)(均P0.05)。结论:与单纯应用舒芬太尼术后镇痛相比,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对全麻下高龄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术后疼痛和睡眠质量具有更好的改善作用,并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是术后镇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合并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患者铁代谢改变及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在烟台毓璜顶医院常规产检,妊娠24~28周的孕妇为筛查对象。确诊为GDM的孕妇60例为GDM组,既往诊断为PCOS且合并GDM的孕妇60例为多囊卵巢合并妊娠期糖尿病(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with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PGDM)组,同时按年龄段进行1∶1∶1匹配,选择正常孕妇60例为正常对照(NC)组。检测3组患者血糖、胰岛素、血红蛋白(Hb)、铁代谢(血清铁、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水平,并评估患者氧化应激损伤及炎症水平的改变,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铁代谢指标与炎症指标及IR的关系。结果与NC组相比,PGDM组Hb水平降低,铁蛋白(SF)、转铁蛋白饱和度(TS)升高(F=3.55、8.24、5.10,均P<0.05);丙二醛(MDA)水平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降低(F=11.11、7.24,均P<0.0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升高(F=4.02、19.06,均P<0.05);与GDM组相比,PGDM组Hb水平降低,SF、TS升高,HOMA-IR、MDA、TNF-α、IL-6水平均升高(均P<0.05)。MDA、TNF-α、IL-6与SF呈正相关(r=0.42、0.43、0.56,均P<0.05),与TS呈正相关(r=0.61、0.42、0.52,均P<0.01);SF、TS与胰岛素抵抗指数呈正相关(r=0.39、0.41,均P<0.01)。结论PGDM患者铁沉积状况导致机体氧化应激损伤程度升高,炎症反应增加,从而加重了IR程度。铁代谢紊乱可能与PGDM患者血糖升高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8.
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早诊率相对不高,大多数患者在诊断时已经处于疾病中晚期。分子靶向治疗是近年来在肺癌中涌现出的新治疗手段。随着对肺癌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这种治疗手段也逐步广泛应用于肺癌治疗的临床实践。P16基因有可能成为分子靶向治疗的新方向。目前研究表明P16基因可能作为一种抑制肿瘤的基因,失活后导致了细胞周期的调控失常,使得细胞异常增殖,导致了肿瘤的发生、发展。本文就近年来P16基因在肺癌中表达相关研究研究结果及相关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生血排毒膏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CKD-5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肾性贫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两组均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自拟经验方生血排毒膏,两组共同治疗12周后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1.30%。对照组有效率为69.56%。两组疗效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生血排毒膏治疗CKD-5期肾性贫血,贫血指标及临床症状缓解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经临床长期使用,未见明显毒副作用,而且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住院率,节约医疗成本,是治疗CKD-5期肾性贫血的有效途径之一,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0.
日间手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9年,由英国儿科医师首次开展。日间手术的麻醉管理要求起效快,苏醒早,恢复迅速,围手术期不良反应少。保证患者的医疗安全是逐步推行日间手术的首要条件。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日间手术的适用领域逐步拓宽,在麻醉管理方面也不断涌现出了新的理念及进展。该文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研究,从麻醉前准备、麻醉方式选择以及麻醉后恢复3个方面对日间手术麻醉的新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日间手术的麻醉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