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75479篇
  免费   413803篇
  国内免费   209138篇
耳鼻咽喉   84703篇
儿科学   146542篇
妇产科学   120872篇
基础医学   623938篇
口腔科学   140687篇
临床医学   1191257篇
内科学   1048107篇
皮肤病学   119541篇
神经病学   381905篇
特种医学   316020篇
外国民族医学   3519篇
外科学   821083篇
综合类   1761134篇
一般理论   2381篇
预防医学   893067篇
眼科学   153844篇
药学   963687篇
  6328篇
中国医学   685145篇
肿瘤学   334660篇
  2023年   96575篇
  2022年   91095篇
  2021年   104589篇
  2020年   141878篇
  2019年   159234篇
  2018年   153500篇
  2017年   92043篇
  2016年   115805篇
  2015年   137408篇
  2014年   280141篇
  2013年   312276篇
  2012年   654729篇
  2011年   720038篇
  2010年   448179篇
  2009年   412964篇
  2008年   634041篇
  2007年   623748篇
  2006年   597530篇
  2005年   568606篇
  2004年   531272篇
  2003年   500265篇
  2002年   455757篇
  2001年   383860篇
  2000年   389442篇
  1999年   214916篇
  1998年   101242篇
  1997年   73702篇
  1996年   69930篇
  1995年   70082篇
  1994年   63637篇
  1993年   48796篇
  1992年   45653篇
  1991年   40155篇
  1990年   36449篇
  1989年   37638篇
  1988年   38470篇
  1987年   33520篇
  1986年   28383篇
  1985年   25132篇
  1984年   21292篇
  1983年   18870篇
  1982年   17628篇
  1981年   13758篇
  1980年   9683篇
  1959年   14796篇
  1958年   25540篇
  1957年   25069篇
  1956年   23308篇
  1955年   21674篇
  1954年   1998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2.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红素、尿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对冠心病患者诊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2—12月本院收治的12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疾病类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组(n=38)、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n=45)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n=37),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85名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总胆红素、尿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3组与对照组各指标水平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显著降低,而尿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提升。UA组、SA组和AMI组血清总胆红素、尿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患者病情的加重和发展,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下降,尿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结论血清总胆红素、尿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UA、SA和AMI的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冠心病进展的风险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3.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机体免疫细胞功能受损乃至缺陷的慢性传染病, 而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AIDS会对IBD的发病风险和病程产生影响, AIDS合并IBD患者的治疗仍存在挑战。本文将分析AIDS对IBD发病风险和病程的影响, 介绍AIDS合并IBD的潜在治疗药物, 为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DNA损伤是衰老相关疾病领域的研究热点, 可引起细胞周期停滞、凋亡, 加快个体衰老速度、增加衰老相关疾病的患病风险。本文将从细胞衰老和个体衰老两个层面阐述其与衰老之间的研究进展, 并综述其与衰老常见相关疾病(肿瘤、心血管疾病、阿尔茨海默病)及早衰综合征的关系, 为抗衰老研究和临床干预衰老相关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背景 注意偏向矫正(ABM)是近年来情绪调节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指通过计算机程序反复训练个体对中性或正性刺激的关注以达到纠正其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改善异常认知的过程。近年来,国内外公开发表的ABM治疗抑郁的文献报道逐年增多,但评价指标较为分散,相关循证证据不足。 目的 系统评价ABM疗法对抑郁患者的干预效果。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网(VIP),搜集有关ABM治疗抑郁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1-12-31。干预措施:试验组采用基于计算机的ABM治疗;对照组实施同等条件下的安慰训练,包括空白对照、假ABM刺激等。主要结局指标包括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HAMD/HRSD)、贝克抑郁量表(BDI)和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CES-D)评分;次要结局指标包括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冗思反应量表(RRS)评分。由两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采用Cochrane提供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2.0版本(RoB 2.0)进行偏倚风险评价,采用RevMan 5.4和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13篇文献,其中1篇文献提取为2个试验报告,共包含968例患者。13篇文献均为RCT,其中7篇文献评价为低偏倚风险,4篇文献评价为中偏倚风险,2篇文献评价为高偏倚风险。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抑郁水平、焦虑情绪及冗思反应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亚组分析:干预后随访时间<2个月时,试验组与对照组BDI-Ⅱ、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随访时间≥2个月时,试验组与对照组BDI-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ABM疗法能明显改善抑郁患者的抑郁、焦虑及冗思反应,但该疗法的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上海市2022年3月以来新一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方舱医院新冠肺炎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影响因素,为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2年4月6日—5月11日,采用横断面研究、方便抽样法,应用微信小程序“同心守沪”对上海市3所方舱医院新冠肺炎患者采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心理问卷,调查心理健康状况,并初步分析影响因素。结果共268例患者完成问卷调查,心理症状检出者261例(97.4%),其中抑郁、神经衰弱、恐惧、强迫-焦虑、疑病症状检出率分别为80.6%、69.8%、89.6%、75.4%、41%。心理健康总评分影响因素有年龄(P=0.008)、躯体疾病(P=0.03)、既往是否有精神心理问题(P<0.001)、疫情对心身的影响程度(P<0.001);抑郁评分(P=0.019)和神经衰弱评分(P=0.021)还受教育程度影响;神经衰弱评分还受性别影响(P=0.024);疑病评分还受新冠肺炎认知程度影响(P=0.007)。结论上海市方舱医院集中隔离治疗点内患者恐惧、抑郁、强迫-焦虑症状多见,心理异常症状严重程度以轻、中度为主。随年龄越小、受教育程度越高、女性患者、有躯体疾病、既往存在精神心理问题、对新冠肺炎认知程度低、疫情对心身影响程度越大,心理症状总分越高,症状越严重。  相似文献   
7.
8.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