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我国脑卒中发病率正以每年8.7%的速率上升,而高血压病作为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77%的初发脑卒中都与高血压病有关。体质作为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在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中医干预治疗方面有重要的意义。运用中医体质学说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体质分布类型、体质与证候、并发症和合并病的关系,以及辨体质论治等进行阐述,为高血压病的“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和“因人制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整理和分析了岭南名医林夏泉先生(以下尊称林老)以养血熄风、涤痰定痫法辨治癫痫的经验。林老为广东省中医院建院史上九大名医之一,获"广东省名老中医"称号,擅治癫痫。林老认为癫痫乃诸因素导致体内气血虚弱、脏气不平,风、痰、虚交互为患,血虚风痰气逆所致,病位在肝脾肾三脏,病性为本虚标实;治疗以祛风、化痰、养血为法,发作期当养血熄风、除痰开窍定痫,缓解期则宜补肾健脾柔肝;立"除痫散"一方,用治癫痫疗效颇佳。林老辨治癫痫经验对于后世临证治疗癫痫具有较好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清脑通络方对老年性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模型大鼠海马突触结构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青年组、老年组、模型组、石杉碱甲组、清脑通络方组。除青年组和老年组外,其他各组大鼠注射D-半乳糖和鹅膏蕈氨酸到基底前脑进行造模。造模成功后,清脑通络方组大鼠灌胃清脑通络方6 g/(kg·d),石杉碱甲组大鼠灌胃石杉碱甲0.3 mg/(kg·d),青年组、老年组、模型组大鼠以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连续4周。电镜观察大鼠海马CA1区和CA3区分子层突触特征,用体视学方法分析海马CA1区和CA3区突触数密度(N_v)、突触连接带面密度(S_v)和突触连接带平均面积(S)。结果:老年组大鼠CA1区和CA3区突触数密度、突触面密度与青年组比较无明显变化。与老年组比较,模型组大鼠CA1区和CA3区突触数密度、突触面密度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清脑通络方组大鼠在CA1区和CA3区的突触数密度、突触面密度显著增加(P0.05,P0.01);石杉碱甲组大鼠在CA1区和CA3区的突触数密度增加,在CA3区突触面密度增加(P0.01)。与石杉碱甲组比较,清脑通络方组大鼠在CA1区的突触面密度增加(P0.01)。结论:清脑通络方对老年性AD大鼠海马突触密度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南阳理工学院转型为应用型大学的背景下,我校儿科团队在《中医儿科学》传统讲授法基础上开展的"换位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演示法""纠错法"结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病案教学与临床见习结合训练临床思维能力;改革考试考核方法引导学生向理论与实践、思维与能力结合的方向发展。突出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教学目的,以期达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经过一系列改革,不仅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期末考卷分析及见习结束后带教教师的评价均提示临床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也不断提高,优于改革前的传统教学。  相似文献   
6.
〔摘 要〕 目的:分析健脾活血方对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南阳市中医院 2018 年 1 月至 2020 年 3 月期间收治的 80 例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40 例。对照组应用 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健脾活血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评估中医证候积分变化。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 95.00 %,高于对照组的 72.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 组患者的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且观察组患者的 MMSE 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观察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 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白细胞介素 –6(IL–6)、超敏 C 反应蛋白 (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观察组患者的 IL–6、hs–CRP、Hcy 均低于对照组,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健脾活血方治疗老年人血管性痴呆有显著效果,认知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