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何旭明 《华夏医学》2014,27(6):170-173
中风是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较高的疾病,治疗上多以西医治疗配合中医药康复治疗,我国传统中医药治疗该病有较好疗效,方法大致可分为中药口服、针灸外治以及传统康复运动疗法等,现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逐瘀安脑丸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4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逐瘀安脑丸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按西医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或鼻饲逐瘀安脑丸(组成:水蛭、土鳖虫、地龙、桃仁、凌霄花、泽兰、酒大黄、川芎、猪苓、泽泻等)。2周为1疗程,治疗2疗程。结果:总有效率、基本治愈率治疗组分别为92.50%、47.50%,对照组分别为73.33%、26.67%,2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血肿吸收等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脑水肿变化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而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血凝4项中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bG)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治疗4周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逐瘀安脑丸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疗效确切,对改善浓、黏、聚、凝状态具有优势,但对PT延长、FbG减少的患者须慎用。  相似文献   
3.
消瘀利水在脑出血急性期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脑出血急性期的病因病机特点,结合现代医学对脑出血急性期病理的认识,紧扣脑出血急性期瘀毒内结和水毒潴留之核心病机,探讨消瘀利水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的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体会。  相似文献   
4.
何旭明 《新中医》2015,47(8):26-27
目的:观察中经Ⅱ号方治疗风痰瘀血型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响。方法:将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给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中经Ⅱ号方治疗。疗程为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l指数)评分及血清Hcy的变化。结果:2组治疗前NIHSS评分、B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NIHSS评分、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NIHSS评分、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Hcy水平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下降值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经Ⅱ号方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降低血清Hcy水平可能是其发挥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加用化痰通络汤加减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缺血性中风病100例按照完全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8例予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5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化痰通络汤加减,2周为1个疗程,疗程间间隔1周,两组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2%.两组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加用化痰通络汤加减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6.
中经Ⅱ号治疗缺血性中风风痰阻络证10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9年1月以来 ,我科运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 ,根据中医理论和现代药理研究成果自拟中经Ⅱ号 ,并用于临床治疗100例缺血性中风风痰阻络证患者 ,疗效满意 ,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98例均为发病一周内急性期缺血性中风的风痰阻络证的住院患者 ,符合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的脑梗死诊断标准 [1],均经CT确诊。入选病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临床疗效观察。治疗组100例 ,男性66例 ,女性34例 ;其中脑血栓75例 ,腔隙性脑梗死18例 ,脑栓塞7例 ;年龄在45~60岁27例 ,61~70岁37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