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0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68篇
耳鼻咽喉   14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01篇
口腔科学   14篇
临床医学   203篇
内科学   10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5篇
特种医学   60篇
外科学   96篇
综合类   370篇
预防医学   97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97篇
中国医学   155篇
肿瘤学   2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马尔尼菲篮状菌(TM)感染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TM感染性淋巴结炎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特点、病原体检查、治疗情况等。结果 15例TM感染性淋巴结炎中,男14例,女1例,年龄26~67岁,平均(49.1±11.87)岁,包括13例艾滋病和2例糖尿病患者,伴有颈部、锁骨上、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浅表淋巴结肿大。粗针穿刺的条索状淋巴结组织,其结构全部或部分被炎性病变所取代,8例显微镜下形态以吞噬病原体的组织细胞弥漫性浸润为主;5例以广泛凝固性坏死为主伴散在少量病原体及核碎屑;2例以成纤维细胞小结节状增生,形成肉芽肿结构的改变为主,多核巨细胞少、散在分布。病原体大小、形态较一致,呈圆形、椭圆形或腊肠状,团聚成簇,如桑葚样,淀粉酶消化后过碘酸希夫及六胺银染色可见包含横隔的菌体结构。15例患者血液、肺泡灌洗液、痰液或者淋巴结抽出液真菌培养均查见TM生长。临床及时抗真菌治疗,15例患者病情好转后出院。结论 TM感染性淋巴结炎往往是全身侵袭性TM病晚期阶段的突出表现之一,容易被临床误诊,通过淋巴结粗针穿刺活检及早明确诊断,以免延误治疗,从而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手术部位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并构建定量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提出针对性管理策略。方法:回顾性总结2015年5月至2019年5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CABG患者共302例作为模型组,比较感染与未感染者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史、体质指数、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分、常规皮肤准备、围术期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手术时间>4 h、手术室探视和连续使用同一手术室),再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主要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纳入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共211例CABG患者作为验证组,接受感染管理策略。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列线图模型评估模型组与验证组感染发生的效能。结果:模型组共诊断11例患者发生感染(3.64%,11/302),单因素分析显示感染者年龄高于未感染者,且感染者基础疾病史(高血压和糖尿病)和肥胖者比例增高,ASA评分升高,常规皮肤准备方法、围术期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手术时间>4 h、手术室探视、连续使用同一手术室比例均较未感染者增高(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58、95%CI:1.12~2.53、P=0.011)、基础疾病史(OR=2.63、95%CI:2.12~3.06、P=0.001)、围术期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OR=2.01、95%CI:1.55~2.69、P=0.002)、手术时间>4 h(OR=3.11、95%CI:2.68~3.59、P=0.001)和手术室探视(OR=1.24、95%CI:1.01~1.85、P=0.024)均为CABG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应用R软件根据主要危险因素(高龄、基础疾病、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手术时间>4 h、手术室探视)的权重(β值)进行定量赋值建立列线图模型。验证组共诊断感染者2例(0.95%,2/211),显著低于模型组(Fisher’s确切概率法,取单侧P=0.047)。ROC分析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模型组和验证组发生感染的准确性分别为0.895和0.864;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拟合度良好。结论:CABG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与多个临床因素有关,如高龄、基础疾病史、围术期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手术时间>4 h和手术室探视,医护人员应充分认知并采取严格的感染管理措施以减少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DISH)是一种以脊柱前外侧韧带钙化或骨化为特征的骨骼疾病,可累及全脊柱乃至全身骨骼,有研究[1]显示,其好发于中老年人群,男性较女性更为多见。DISH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临床并不少见,但外伤后出现脊髓损伤症状的报道不多,现将本院收治的1例DISH并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基于明代医家张三锡《医学六要》补肝汤辨证加味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治疗价值,以此对《医学六要》补肝思想进行继承创新。方法:对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湘潭市中医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2008年8月—2019年12月采取张三锡补肝汤辨证加味治疗的974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优3791例,良3740例,可1228例,差982例,总有效率达89.92%。各疾病分型及中医证型疗效情况如下。①膨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最好,其次为中央突出型,脱出游离型疗效相对最差;②突出物在a域以内者临床疗效最好、其次为在b域以内者,突出物达到d域者疗效相对最差;③以寒湿型和血瘀型的临床疗效最好,不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列出的其他型疗效相对最差;④以单纯L5~S1为责任节段的临床疗效最好,双节段或多节段椎间盘突出者疗效相对最差;⑤以单纯出现下肢症状和(或)体征者临床疗效最好、其次为单纯腰部出现症状和(或)体征,腰部和腿部同时出现症状和(或)体征者疗效相对最差;⑥病程以≤7天者疗效最好,≥3年者疗效相对最差。基于《医学六要》补肝汤辨证加味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应用上安全有效。结论:基于《医学六要》补肝汤辨证加味可用于指导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应对该补肝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和继承创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析冲击波治疗结合下肢肌力锻炼对膝骨关节炎疼痛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4例膝骨关节炎疼痛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每组42例。两组患者均运用冲击波治疗,以膝关节痛点为中心,冲击频率5~10 Hz,能量1.5~3.0 bar,3 000下/次,每次20 min,一日2次,连续治疗1周;联合组同时进行下肢肌力锻炼,包括直腿抬高锻炼、肌肉锻炼、牵引锻炼、站立锻炼以及步行锻炼;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疼痛程度(NRS评分)、骨性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膝骨关节炎严重度评价指数(Lequesne-Mery)评分。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95.2%)高于对照组(81.0%),P 0.05;联合组治疗后NRS、WOMAC、Lequesne-Mery的得分[(1.6±0.2)分、(15.5±6.1)分、(4.8±2.1)分]皆低于对照组[(2.9±0.4)分、(22.8±7.6)分、(7.0±3.5)分),P均0.05。结论冲击波治疗结合下肢肌力锻炼对膝骨关节炎疼痛有效,可减轻疼痛症状,降低膝骨关节炎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高强度电磁辐射对电子对抗官兵血细胞和尿液分析指标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某电子对抗部队不同作业人员151人作为调查对象,根据工作岗位不同划分为电磁辐射组62例和对照组89例。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的年龄、疾病史、吸烟情况,采集晨尿和静脉空腹血,使用尿液分析仪和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尿液和血细胞检查。结果电磁辐射组的尿液微量白蛋白(m ALB)阳性率、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异常率、淋巴细胞百分数、MPV计数和大血小板比率高于对照组,单核细胞数量、中性粒细胞数量、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小板压积、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电磁辐射可能影响电子对抗部队官兵的肾功能和外周血细胞数量及组成。  相似文献   
8.
9.
目的了解南通市通州区7岁以下儿童视力异常情况,为通州区儿童保健早期预防和早期干预策略拟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伟伦手持式视力筛查仪对7778名7岁以下儿童进行视力筛查。结果筛查视力异常335人,视力异常筛出率20.1%。视力异常以散光为主、远视次之、屈光参差第3,近视很少。对筛查结果为异常的儿童追踪随访,确诊有眼、视力问题的达61.15%。年龄越小屈光异常率越高。结论 7岁以下儿童应加强眼保健,广泛开展视力筛查和健康教育,早发现、早干预,是保证儿童视力健康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确定中国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患者相关基因突变的患病率,并探索潜在的基因型-表型关系。方法:根据2010年修订的国际专家组的ARVC诊断标准,对32例有症状且临床诊断为ARVC的汉族患者的基因型和表型进行研究。结果:18例(18/32,56.3%)患者中发现了4个桥粒基因PKP2、desmoplakin(DSP)、desmoglein-2 (DSG2)、desmocollin-2(DSC2)中17个突变,包括6个新突变(6/17,35.3%);非桥粒基因未发现突变。32例患者检测到的突变中,PKP2突变11例(11/32,34.4%),DSP突变3例(3/32,9.4%),DSG2突变3例(3/32,9.4%),DSC2突变4例(4/32,12.5%)。5例(5/32,15.6%)患者出现多个突变。基因型-表型分析未显示携带突变患者与未携带患者的任何差别。结论:PKP2突变是本组ARVC队列中最常见的突变基因,在本研究中未发现非桥粒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