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间歇时间磁刺激对星形胶质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方法 将传代星形胶质细胞分为对照组、1 s间歇组、5 s间歇组和10 s间歇组,分别给予相应间歇时间磁刺激,观察不同间歇时间磁刺激对星形胶质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星形胶质细胞在磁刺激作用下,采用PEA-15磷酸化阻滞剂Bis I、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阻滞剂U0126处理细胞,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星形胶质细胞迁移能力,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pPEA-15和pERK1/2表达。 结果 1 s间歇时间磁刺激可明显增强星形胶质细胞迁移能力,促进PEA-15及ERK1/2磷酸化,并提高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加入Bis I可降低ERK1/2磷酸化水平及MMP-9表达,减弱磁刺激对星形胶质细胞的促迁移作用;经U0126试剂处理后,发现磁刺激对星形胶质细胞的促迁移作用显著下降。 结论 1 s间歇时间磁刺激能促进星形胶质细胞PEA-15磷酸化,提高ERK1/2磷酸化水平,进而增强下游蛋白MMP-9表达,从而促进星形胶质细胞迁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电视透视吞咽检查(VFSS)指导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治疗的应用价值。 方法将80例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入院第1天及第28天进行VFSS检查,治疗组另外每周进行1次VFSS检查。2组均接受常规肢体运动功能训练,对照组患者根据第1次VFSS检查结果选择相应训练方法及冰刺激;治疗组除给予冰刺激外,还根据每周VFSS检查结果选择对应训练方法。于治疗4周后采用饮水试验分级、吞咽障碍分级及VFSS对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组患者根据每周VFSS检查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第2、3、4周时调整治疗方案的患者比例分别为20.6%、40.7%和15.8%。2组患者治疗前饮水试验分级、吞咽障碍分级及VFSS检查结果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经相应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饮水试验分级、吞咽障碍分级及碘剂口、咽通过时间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连续VFSS指导吞咽障碍康复训练具有治疗针对性强、疗效好等优点,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吞咽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脑卒中患者躯干控制的疗效及躯干屈伸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方法:将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PNF躯干模式训练。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躯干控制能力测试(TCT)、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以及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TCT、BBS及FM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较对照组均明显提高(均P<0.05)。治疗前,2组患者患侧腹直肌及竖脊肌RMS组内比较均小于健侧(均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患侧腹直肌及竖脊肌RMS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健侧腹直肌及竖脊肌RMS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观察组患者健患侧腹直肌及竖脊肌RMS较对照组均明显提高(均P<0.05)。结论:PNF躯干训练技术可以明显增强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肌群力量,提高躯干控制能力,改善平衡功能,从而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头位吞咽不同黏度液体食物对健康成人舌骨上肌群表面肌电的影响。 方法 随机选取健康受试者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设置的顺序,依次采用3种头位吞咽5种浓度的食物,每口量均为5 ml,实时记录每次吞咽时左、右侧舌骨上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对原始肌电信号进行处理后,分析不同黏度和头位对舌骨上肌群激活水平影响的主效应,再采用简单效应分析确定黏度、头位和舌骨上肌群激活水平的交互效应。 结果 不同头位或不同黏度的主效应均存在差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转头位和右侧屈头位吞咽同黏度液体食物时,左侧舌骨上肌群净振幅值均高于右侧舌骨上肌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吞咽同黏度液体食物时,在中立位、右转头位、右侧屈头位,左侧舌骨上肌群的净振幅值依次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吞咽同黏度(0~3级)的液体食物时,右转头位右侧舌骨上肌群的净振幅值低于中立位和右侧屈头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吞咽4级的液体食物时,右侧屈头位右侧舌骨上肌群的净振幅值高于中立位和右转头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转头位吞咽0级液体食物时,左侧舌骨上肌群净振幅值显著低于吞咽1~4级的液体食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屈头位吞咽0级液体食物时,左侧舌骨上肌群净振幅值显著低于吞咽2~4级液体食物,吞咽1级液体食物时,左侧舌骨上肌群净振幅值显著低于吞咽3~4级的液体食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屈头位吞咽4级的液体食物时,右侧舌骨上肌群净振幅值高于吞咽0~1级的液体食物,吞咽3级液体食物时,右侧舌骨上肌群净振幅值高于吞咽1级的液体食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吞咽时采用不同的头位和黏度,可不同程度地影响舌骨上肌群的收缩。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在躯干直立坐位、坐位下前屈、后伸运动过程中躯干浅表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探讨脑卒中后躯干肌群的控制机制。方法选取17例脑卒中左侧偏瘫患者及16例健康志愿者,采集2组在躯干直立坐位、坐位下前屈45°、后伸30°时腹直肌、腹外斜肌、胸段竖脊肌、腰段竖脊肌的表面肌电图RMS值。结果直立坐位:腹直肌、腹外斜肌、胸段竖脊肌、腰段竖脊肌RMS值在正常组左、右侧及脑卒中组瘫痪侧和非瘫痪侧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坐位躯干前屈45°:正常组各肌群RMS值左侧、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组中两侧腹直肌、腹外斜肌RMS值比较及其分别与正常组同侧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胸段竖脊肌和腰段竖脊肌的RMS值瘫痪侧均低于非瘫痪侧且低于正常组同侧(P0.05)。坐位躯干后伸30°:正常组各肌群RMS值左侧、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脑卒中组腹直肌、胸段竖脊肌、腰段竖脊肌RMS值两侧对比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腹外斜肌的RMS值瘫痪侧低于非瘫痪侧(P0.05);脑卒中组瘫痪侧、非瘫痪侧各肌群RMS值较正常组对比均降低(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屈伸时双侧腹直肌、腹外斜肌、竖脊肌功能均受损,尤其是腹外斜肌、竖脊肌离心收缩功能受损更为明显,康复训练中应重视躯干浅表肌群的离心收缩训练。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梗死后下肢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梗死后下肢偏瘫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下肢康复机器人治疗,连续6周。采用简式Fugl-Meyer下肢运动量表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及改良Barthel指数对2组患者的下肢运动能力、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分、Berg平衡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有所改善(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分[(18.45±4.62)分]、Berg平衡评分[(45.28±12.31)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68.91±18.)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Holden步行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下肢康复机器人可有效改善脑梗死后下肢偏瘫患者的运动能力、平衡能力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磁刺激诱导星形胶质细胞迁移的机制及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对星形胶质细胞迁移的影响。 方法 取新生2~3d SD大鼠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用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纯度;将细胞分为磁刺激组和对照组,磁刺激组给予磁刺激,对照组在相同环境下,不给予磁刺激。将细胞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用10μmol/ml U0126抑制剂预刺激30min,控制组不加入U0126抑制剂,以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与HMGB1的关系;将细胞分为siRNA转染组和HMGB1-siRNA转染组,SiRNA组给予HMGB1 siRNA处理,以探讨HMGB1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用Western blot检测磁刺激对HMGB1和ERK1/2的影响,用划痕实验检测磁刺激对星形胶质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结果 10Hz磁刺激可促进ERK磷酸化,增强星形胶质细胞的迁移能力,并可增加HMGB1的表达水平;用U0126试剂处理后,HMGB1的表达量明显下降;HMGB1 siRNA转染后HMGB1表达量明显下降,且星形胶质细胞的迁移能力显著下降。 结论 星形胶质细胞在磁刺激作用下,通过激活ERK通道,促进ERK磷酸化,增加下游HMGB1的表达水平,且HMGB1以自分泌的形式促进自身迁移。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康复训练对帕金森病小鼠行为学及脑纹状体多巴胺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36只C57BL/6 J小鼠制作帕金森病小鼠模型,随机分为康复组及对照组,康复组每天进行自制滚筒式网状训练及平衡木训练,两组于造模成功后第1、第2、第4周采用爬杆试验、悬挂试验、游泳试验进行行为学评估。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HPLC-ECD)检测小鼠纹状体内多巴胺(DA)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康复组爬杆、悬挂及游泳能力及脑纹状体内DA含量均提高,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训练可提高帕金森病小鼠的运动功能,增加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提示康复训练提高帕金森病小鼠运动功能的作用可能和增加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有关。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步长脑心通胶囊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将63例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上述治疗方法 基础上加服步长脑心通,每次1.6 g,tid. 观察治疗8周后患者运动分值、行走功能及Barthel指数(BI)的变化. 结果 康复治疗8周后,治疗组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明显改善,运动分值、步行功能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Barthel指数比较:治疗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 结论 步长脑心通联合康复训练可以更好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单侧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时双侧颏下肌群表面肌电特点,并探讨吞咽障碍发生机制。 方法选取左侧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8例,右侧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7例及健康志愿者10例。采用表面肌电图记录上述对象吞咽5ml温水时双侧颏下肌群表面肌电振幅及时程。 结果左侧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左侧颏下肌群表面肌电振幅[(46.2±16.2)μV]明显高于右侧[(43.0±13.8)μ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吞咽时程[(1430.4±303.7)ms]与右侧吞咽时程[(1407.1±282.9)ms]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右侧颏下肌群表面肌电振幅[(47.7±15.6)μV]明显高于左侧[(40.1±9.6)μ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吞咽时程[(1548.1±290.8)ms]与右侧吞咽时程[(1564.3±295.8)ms]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人吞咽时其左、右两侧颏下肌群表面肌电振幅[分别为(30.9±2.5)μV和(30.5±3.2)μV]及时程[分别为(1288.0±221.9)ms和(1290.00±217.6)ms]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正常人比较,左侧脑干卒中患者左侧颏下肌群及右侧脑干卒中患者右侧颏下肌群振幅均显著增强(P<0.05),其时程均明显延长(P<0.05)。与正常人比较,左侧脑干卒中患者右侧颏下肌群及右侧脑干卒中患者左侧颏下肌群振幅均显著增强(P<0.05),其时程均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单侧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其双侧颏下肌群功能均受损,且病灶侧受损程度较对侧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