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小鼠树突状细胞(DC)负载前列腺癌细胞株RM-1的裂解产物后,诱导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及其抗肿瘤的免疫作用。方法 将RM-1细胞的裂解产物(T-lysate)作为肿瘤抗原负载小鼠骨髓来源的DC,构建DC瘤苗(T-lysate/DC),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四唑氮蓝(MTT)还原法检测其免疫活性;ELISA法检测其诱导细胞因子白介素(IL)-2和γ-干扰素(IFN-γ)的作用;体内实验检测DC瘤苗的抗肿瘤免疫治疗作用和免疫保护作用。结果 DC负载RM-1细胞的裂解产物后,其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Ⅰ、Ⅱ)及共刺激分子(B7-1、B7-2)的表达明显增高;T-lysate/DC能够诱导小鼠产生RM-1特异性CTL,使细胞上清液中IL-2和IFN-γ水平升高,对小鼠具有免疫保护作用,并能有效抵抗肿瘤细胞的攻击;经T-lysate/DC治疗的荷瘤小鼠瘤体生长减慢,存活期延长,瘤体出现坏死和炎细胞浸润。结论 DC负载前内腺细胞解产物后,能够有效诱导搞肿瘤免疫反应,为前列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相似文献
2.
肾虚雄性大鼠红细胞膜组分及跨膜信息传递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肾虚对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及其跨膜信息传递的影响以及补肾中药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手术去势切除性腺造成雄性大鼠肾虚动物模型,施加补肾中药,以红细胞膜蛋白激酶C(PKC)、Ca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像学检查在膀胱肠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2例各型膀胱肠瘘的诊断资料,其中膀胱镜检查10例,KUB加IVP9例,膀胱造影8例,钡剂灌肠7例,B超9例,CT7例,MRI3例。结果:KUB加IVP发现3例可疑,无一例确诊;膀胱造影3例因发现造影剂进入肠腔而确诊,3例可疑;钡剂灌肠1例确诊,1例可疑,5例发现结肠内原发病;CT发现例5膀胱壁局部增厚毛糙,其中3例发现膀胱壁外肿块,3例发现膀胱内积气;膀胱镜结合瘘管造影5例确诊,1例可疑。结论:单一检查确诊率较低,对检查结果要综合分析,CT、膀胱造影简便易行,可以作做为初选的手段,膀胱镜结合瘘管造影,可以进一步确定瘘的位置,尿内异物的患者首选钡剂灌肠,CT检查可以为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微创经皮肾造瘘输尿管镜取石术的并发症及处理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肾输尿管镜碎石术(MPCNL)治疗复杂性上尿路结石中产生并发症的种类、原因及相应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MPCNL治疗的246例复杂性上尿路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所有产生的并发症及其相关处理和转归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共有84例(34.15%)患者术后存在不同程度的结石残留,11例(4.47%)输尿管支架管放置不到位,4例术后3天内造瘘管脱出肾实质外,另有3例等待二期MPC—NL治疗的患者术后8~10天时肾造瘘管脱出,发生率分别为1.63%和16.67%(P〈0.001);8例(3.252%)术中出现穿刺位置肾脏皮质撕裂,2例(0.81%)出现肾盏颈部撕裂,手术穿刺穿破肾脏动脉段内分支共计4例(1.63%),1例(O.41%)穿破肾脏中段分支动静脉,造成动静脉瘘,3例(1.22%)出现气胸,26例(10.57%)术后发生感染。结论:手术适应证的掌握、术者经验的积累和充分术前准备均有助于减少并发症,而在有些不可避免的并发症产生时,除作开放手术处理外,还可应用动脉数字显影等新技术干预或跨学科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5.
“症”是中医诊断体系中最具体的要素,症状信息规范化其关键在于明确“症”的认识和理解,文章系统分析中医“症”的内涵,分析目前“症”规范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缺乏统一标准、各家之言迥异、中西医“症”的混杂等,这些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临床与科研,不利于中医学术的交流及中医诊断学的现代化研究。因此提出从明确症名定义、统一规范症名、拆分复合症名、区分症状轻重、避免诊断性症名、纳入客观指征等几个方面对中医“症”的描述进行规范,通过建立系统标准体系,进行“症”的量化分级,规范信息采集过程,借助微观指标辨证等开展中医“症”的规范化研究。 相似文献
6.
为系统探索数据挖掘在中医诊断学领域应用的科研产出、研究主体及研究主题演化路径和前沿热点问题,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为数据源,收集自建库以来至2019年该领域相关文献,并利用CiteSpace和VOSviewer科学计量软件进行可视化知识图谱绘制。该研究领域的成长依次经历了起源阶段、探索阶段、发展阶段、平台阶段及新的发展阶段,学者们对该领域研究的关注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目前,该领域高产作者共有35位,发文期刊主要为中医领域的核心期刊,机构以上海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科研产出最多。研究主题主要形成四大聚类:计算机与中医辨证论治、数据挖掘与疾病用药规律、中医计量诊断、人工智能与中医四诊。主要研究主题从较早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数学模型、计量诊断、证素辨证等在中医诊断的应用发展至近年来的数据挖掘、关联规则、中医药、模糊数学、用药规律、聚类算法、大数据、状态辨识、名老中医等。特别是在现今互联网+及“健康中国”的时代背景下,中医诊断有了新的内涵,充分发挥数据挖掘优势,立足中医思维与名医经验,挖掘中医药真实世界的健康大数据规律成为新兴热点。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以低强度脉冲式超声波(LIPUS)为代表的机械力治疗手段已被广泛用于康复医学、骨折修复、神经损伤修复、泌尿系统疾病等领域。目前研究表明,LIPUS可能通过激活内源性干细胞参与组织修复,但是机械力如何通过生物链的转化而激活干细胞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因此对机械力生物链传导过程的进一步探索有助于揭示LIPUS的作用机制并为后续的研究与临床应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与TURP治疗BPH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比较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PKRP)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治疗BPH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64例BPH患者随机均分成PKRP组和TURP组,比较两组术后最大尿流率(Qmax)、剩余尿量(PVR)、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等指标。结果:PKRP组72例、TURP组7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PKRP组尿道外口狭窄2例,膀胱颈挛缩1例,TURP组尿道外口狭窄6例,膀胱颈挛缩4例;PKRP组Qmax为(22.6±4.6)ml/s,PVR为(8.6±4.4)ml,IPSS为(4.6±1.2)分,QOL为(1.2±0.6)分;TURP组分别为(24.2±4.2)ml/s、(9.6±3.6)ml、(4.4±1.0)分、(1.4±0.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RP与TURP治疗BPH疗效相近,但PKRP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及术后并发症较TURP明显减少,手术安全性高,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尿道2μm激光同期切除膀胱肿瘤和BPH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2月187例老年男性膀胱肿瘤患者,将其分为两组,第1组119例单纯行经尿道2μm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第2组68例在行经尿道2μm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的同时行经尿道2μm激光前列腺切除术。分别比较了两组患者术前的临床特征、病理特征、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以及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尿流率,剩余尿的变化情况,肿瘤复发及进展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临床分期、肿瘤大小和数量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术后病理分级也无统计学差异,第2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尿管留置时间上均较第1组长。两组随访时间中位数分别为35.3个月(第1组)和32.5个月(第2组),第2组的尿流率较术前及第1组显著升高,同时剩余尿较第1组明显降低,第2组复发率为29.41%,较第1组的36.97%有显著差异,比较发现单发的或小于3cm的肿瘤患者其肿瘤复发率低于多发的或肿瘤3cm的患者。同时两组均未在膀胱颈部及尿道前列腺部发现有肿瘤复发。结论:对于伴有下尿路梗阻症状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采用2μm激光同时经尿道切除膀胱肿瘤和BPH是安全可靠的,不会增加膀胱颈部和前列腺尿道部肿瘤种植的风险。同时在解除膀胱颈部的梗阻后,能降低或延缓膀胱肿瘤的复发。 相似文献
10.
中医诊断现代化是未来中医发展的关键所在,而望、闻、问、切四诊信息客观、规范地采集和分析是实现中医诊断准确的基础。文章立足中医基础理论,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阐述中医四诊现代化研究的原理、技术与应用现状,并进一步总结中医四诊现代化研究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