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0篇 |
免费 | 3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22篇 |
口腔科学 | 8篇 |
临床医学 | 18篇 |
内科学 | 14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9篇 |
外科学 | 8篇 |
综合类 | 55篇 |
预防医学 | 15篇 |
眼科学 | 10篇 |
药学 | 17篇 |
中国医学 | 19篇 |
肿瘤学 | 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17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17篇 |
2010年 | 17篇 |
2009年 | 24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目的:研究海人酸致痫大鼠模型中P-糖蛋白(P—gP)表达水平的变化及雷公藤内酯干预对其的影响。方法:84只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其中对照组28只,海人酸致痫组28只。雷公藤内酯干预组28只。应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动物海人酸致痫后6、24、48、72h海马区P-gp的表达,RT—PCR法检测各组动物各时间点P—gPmRNA的表达。结果:雷公藤内酯干预组海马区各时间点P—gp及P—gpmRNA的表达均较海人酸致痫组显著下调(P〈0.05),且雷公藤内酯干预后48h下调P—gp作用明显。结论:雷公藤内酯对海人酸致痫大鼠耐药有逆转作用,其机制与下调致痫大鼠海马区P-gp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3.
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通过手术切除病理确诊的1例男性肺原发性绒毛膜癌(primary choriocarcinoma,PCC)的临床资料、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等特征,结合国内外文献复习,总结肺PCC的诊断及治疗进展.男性肺PCC是一种较为罕见高度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病因不明,临床表现多样,咯血最常见.早期诊断困难,易误诊为常见病,预后差,致死率高.手术联合化疗是目前较为提倡的治疗方案.男性肺PCC的诊断较难,需结合临床、影像学等综合分析,确诊需依赖组织病理学. 相似文献
4.
目的 在肺癌微波消融治疗中探究基于CT的三维数字化导航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92例肺癌患者,随机进行三维数字化导航微波消融或传统CT引导下微波消融,分为三维导航组和传统组,依据肿瘤位置、大小(最大径差值≤2 mm)及微波消融条件不同两两配对,共46对,比较2组手术时间、微波针穿刺次数、CT剂量指数、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病灶控制情况。结果 三维导航组与传统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30.07 ± 6.36)min、(47.20 ± 9.65)min、穿刺次数分别为(1.72 ± 0.69)次、(7.13 ± 3.00)次、CT剂量指数分别为(11.16 ± 2.20)mGy、(26.67 ± 8.72)mGy、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87%、34.78%,以上3个指标三维导航组均低于传统组,三维导航组治疗有效率(93.48%)高于传统组(71.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CT引导下利用三维数字化导航技术行肺癌微波消融治疗,使介入穿刺手术的操作更加精准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干眼模型兔泪腺JAK2/STAT3信号转导通路中相关因子表达变化,探讨针刺对干眼的抗炎作用以及与JAK2/STAT3信号转导通路的关系。方法 选取42只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分为7组,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针刺组、假针刺组、拮抗组、拮抗加针刺组,每组6只。空白组不做处理,其余各组动物每天8∶00、11∶00、14∶00和18∶00时皮下注射氢溴酸东莨菪碱,每次2.0 mg,连续21 d,制作干眼炎症模型。针刺组于造模成功后开始给予针刺治疗,穴位:睛明、攒竹、丝竹空、太阳穴、瞳子髎。其余各组在建模成功的基础上给予相应处理。采用Schirmer试纸检测各组动物不同时间段泪液分泌量,ELISA法检测干眼模型兔泪腺中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及受体α7nAChR含量的变化,运用实时定量 PCR检测泪腺内STAT3、JAK2 mRNA表达情况。结果 Schirmer I实验结果说明氢溴酸东莨菪碱造模21 d有效,西药和针刺治疗可增加干眼模型兔的泪液分泌量。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假针刺组、拮抗组、拮抗加针刺组干眼模型兔泪腺中α7nAChR含量和ACh含量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模型组相比,空白组、西药组、针刺组干眼模型兔泪腺中α7nAChR含量和ACh含量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空白组相比,西药组、针刺组兔泪腺中JAK2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拮抗组、拮抗加针刺组兔泪腺中JAK2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针刺组兔泪腺中STAT3 mRNA和JAK2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拮抗加针刺组兔泪腺中JAK2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能够促进干眼模型兔泪液分泌,可以增加泪腺中α7nAChR和ACh含量,同时增加泪腺内STAT3、JAK2 mRNA表达,针刺治疗干眼的抗炎作用可能与JAK2/STAT3信号通路的激活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在胸腔镜下肺小结节手术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2月采用吲哚菁绿进行术前定位并接受胸腔镜下肺小结节(直径小于1 cm)切除术的45例病例资料,对患者的年龄、病灶直径、结节距胸膜距离、结节密度、吲哚菁绿定位成功率、定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吲哚菁绿定位靶病灶的成功率100%,平均结节大小6.3 mm,结节距壁层胸膜(10±11)mm,59枚结节定位后CT扫描发现局部少量气胸13例(22.0%),少量出血4例(6.7%),手术成功率100%,术后病理证实肺腺癌43例(72.9%)。结论 吲哚菁绿在胸腔镜下肺小结节手术定位中定位成功率高,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特点。方法:对64例入选的高血压合并OSAHS患者按照中医辨证进行证候要素分析,并分析其主要证候要素对呼吸紊乱指数(AHI)、爱泼沃斯嗜睡量表(ESS)评分及体重指数(BMI)的影响。结果:痰湿证、气虚证相对其他证候要素多见,分别为46例(71.9%)、39例(60.9%),其次为血瘀证16例(25.0%)。ESS评分、AHI的平均秩及BMI平均秩在有痰湿证、血瘀证的患者中显著增高(P0.05)。结论:痰湿证、气虚证是高血压合并OSAHS患者的常见证候要素,其次为血瘀证。BMI可作为高血压合并OSAHS痰湿证、血瘀证的一项评价指标。痰湿、血瘀会加重高血压合并OSAHS患者的各种主观症状、嗜睡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2~6岁学龄前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ASDs)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2019年1—12月在安徽省芜湖市某医院参加健康体检的2~6岁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描述ASDs患病情况,并分析芜湖市学龄前儿童ASDs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对13 482名儿童完成调查,完整回答调查问卷的共有12 657名儿童,筛选疑似ASDs儿童748例,最终确诊52例,ASDs患病率为4.1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童(OR=1.422)、早产(OR=1.582)、新生儿窒息(OR=1.416)、儿童睡眠障碍(OR=1.277)、母亲生育年龄≥35岁(OR=1.271)、母亲孕期焦虑/抑郁(OR=1.439)、孕期使用特殊药物(OR=1.322)为学龄前儿童ASDs患病危险因素。结论 男童、早产、新生儿窒息、儿童睡眠障碍、高龄产妇、孕期负性情绪、孕期使用特殊药物为学龄前儿童罹患ASDs的独立影响因素,对于其中可人为干预的因素,应尽快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葡萄膜炎期荧光素钠及吲哚菁绿同步眼底血管造影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 disease,VKH)葡萄膜炎期荧光素钠及吲哚菁绿同步眼底血管造影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为诊断及病程监测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22眼VKH葡萄膜炎期患者应用海德堡HRA2共焦激光扫描眼底血管造影系统进行的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同步检查资料,比较2种检查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11例22眼中,FFA检查8眼(36.36%)后极部多处脉络膜充盈迟缓;9眼(40.91%)视盘渗漏水肿;22眼(100.00%)后极部视网膜色素上皮密集针尖状高荧光渗漏,18眼(81.82%)后极部神经上皮脱离部位FFA晚期形成多囊样或多湖状荧光积存;13眼(59.09%)静脉期散在、均匀脉络膜炎性病灶,呈斑点状低荧光。ICGA检查15眼(68.18%)脉络膜充盈迟缓;14眼(63.64%)脉络膜血管扩张;16眼(72.73%)播散状分布、斑点状脉络膜炎性低荧光病灶;18眼(81.82%)后极部神经上皮脱离区大多呈现持续低荧光,晚期部分囊样病灶呈中强荧光;9眼(40.91%)视盘水肿晚期显示视盘及盘周低荧光。FFA和ICGA同步检查结果:FFA检查100.00%患眼静脉期视盘周及后极部密集点状高荧光渗漏,而在ICGA上无此征象;FFA检查视盘表面毛细血管扩张比ICGA显示更明显;ICGA检查脉络膜充盈迟缓15眼(68.18%)及斑点状炎性病灶16眼(72.73%),均高于FFA检查结果的8眼(36.36%)和13眼(59.09%),而且ICGA早期脉络膜血管扩张显示更清晰;后极部神经上皮脱离病灶在FFA静脉期表现为低荧光,晚期形成荧光积存,而病变区域ICGA检查相应部位多为持续低荧光。结论 VKH葡萄膜炎期FFA清晰显示视网膜色素上皮损伤特征以及炎症累及视盘、视网膜的程度和范围;ICGA能够清晰显示脉络膜循环改变及脉络膜炎症的活动性和范围。FFA和ICGA同步检查对VKH诊断及发病机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比较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及正常人血清破骨细胞相关受体(osteoclast-associated receptor,OSCAR)水平,验证破骨细胞相关受体参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炎症过程。方法采用ELISA方法测定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及正常人血清中破骨细胞相关受体水平。结果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OSCAR水平为(1.259±0.450)ng/ml,较正常对照组(1.754±0.426)ng/ml低,且与疾病活动性呈负相关,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破骨细胞相关受体参与了类风湿关节炎的炎症过程,在关节损伤及破坏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