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98篇
  免费   400篇
  国内免费   119篇
耳鼻咽喉   57篇
儿科学   172篇
妇产科学   39篇
基础医学   268篇
口腔科学   201篇
临床医学   407篇
内科学   868篇
皮肤病学   19篇
神经病学   91篇
特种医学   91篇
外科学   421篇
综合类   541篇
预防医学   292篇
眼科学   52篇
药学   1076篇
  2篇
中国医学   231篇
肿瘤学   38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93篇
  2022年   106篇
  2021年   242篇
  2020年   200篇
  2019年   180篇
  2018年   184篇
  2017年   163篇
  2016年   146篇
  2015年   160篇
  2014年   307篇
  2013年   367篇
  2012年   249篇
  2011年   270篇
  2010年   222篇
  2009年   229篇
  2008年   224篇
  2007年   226篇
  2006年   195篇
  2005年   182篇
  2004年   163篇
  2003年   141篇
  2002年   120篇
  2001年   98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82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68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4篇
  1971年   2篇
  196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索人工智能骨髓细胞识别系统Morphogo应用于多发性骨髓瘤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检测的临床价值及面临问题。方法 收集已经由流式细胞术(multiparameter flow cytometry,MFC)检查后明确微小残留病结果的病例65例,调取其留存的骨髓瑞氏染色涂片,通过基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平台的分析系统Morphogo对所有骨髓涂片进行全自动扫描及细胞分类。AI及细胞形态学多发性骨髓瘤MRD阳性阈值设为浆细胞比例大于4.4%。按AI自动识别细胞数量将病例分为I 500组、I 1000组、I 2000组,每组病例的人工智能微小残留病(AI-MRD)、细胞形态学(morphology)微小残留病(M-MRD)和流式细胞术微小残留病(MFC-MRD)结果两两行Kappa一致性检验,并计算各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以MFC-MRD和M-MRD结果为金标准绘制AI-MRD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并计算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结果 分组后AI-MRD vs. MFC-MRD 和AI-MRD vs. M-MRD的Kappa值、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AUC均随识别细胞数量的增加而增高,其中I 2000组AI-MRD vs. MFC-MRD的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为Kappa=0.500(P=0.013),敏感度为71%,特异度为80%,准确度为75%;AI-MRD vs. M-MRD的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为Kappa=0.667(P=0.001),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75%,准确度为83%。以MFC-MRD结果为标准,I 2000组AI-MRD的ROC AUC=0.800(P=0.002,95%CI=0.588~0.934),M-MRD的ROC AUC=0.779(P=0.005,95%CI=0.564~0.921)。结论 人工智能骨髓细胞识别系统Morphogo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RD具有细胞识别准确度高、速度快、成本低等特点,后续开发中应加入细胞组化染色、细胞免疫等技术提高人工智能多发性骨髓瘤微小残留病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PurposeTo review and to compare indirectly the outcomes of minimally invasive therapies for the treatment of 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 secondary to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Materials and MethodsA literature search via Medline and Cochrane Central databases was completed for randomized control studies published between January 2000 to April 2020 for the following therapies: Rezum, Urolift, Aquablation, and prostatic artery embolization (PAE). Data on the following variables were included: 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 (IPSS), maximum urinary flow rate, quality of life, and postvoid residual (PVR). Standard mean differences between treatments were compared through a meta-analysis using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 (TURP) to assess differences in treatment effect.Results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outcomes between therapies for IPSS at the 3, 6, and 12-month follow ups. Although outcomes for Rezum were only available out to 3 months, there were no consistent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outcomes when comparing Aquablation versus PAE versus Rezum. TURP PVR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Urolift at 3, 6, and 12 month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inor or major adverse events were noted.ConclusionAlthoug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outcomes were limited, Aquablation and PAE were the most durable at 12 months. PAE has been well studied on multiple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s with minimal adverse events while Aquablation has limited high quality data and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bleeding-related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3D深度残差网络和多模态MRI实现对脑胶质瘤的自动分级。方法:利用BraTS2020公共数据集的293例高级别胶质瘤(HGG)和76例低级别胶质瘤(LGG)的多模态MRI数据训练和测试3D深度残差卷积网络模型。多模态MRI图像经过3D剪裁、重采样和归一化的预处理,随机分组为训练(64%)、验证(16%)和测试(20%)样本,将预处理后的多模态MRI图像和分级标注输入到网络模型进行训练、验证和测试。利用准确率(ACC)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分级结果。结果:在59例(48例HGG和11例LGG)验证数据集上,ACC和AUC分别为0.93和0.97,在75例(62例HGG和13例LGG)测试数据集上,ACC和AUC分别为0.89和0.93。结论:3D深度残差网络在多模态MRI数据集上获得了较好的脑胶质瘤自动分级结果,可以为确定治疗方案和预测预后方面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究闭环肌松注射系统T1模式在小儿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市儿童医院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患儿7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闭环肌松注射系统T1模式给予顺式阿曲库铵,对照组采用肌松恒速注射系统给予顺式阿曲库铵,比较两组患儿手术相关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肌松监测指标。结果 两组患儿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和手术过程中体动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儿麻醉诱导前20 min、插管时、插管后3 min、拔管时和拔管后30 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经皮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实验组恢复指数、4个成串刺激比值(TOFr)75和TOFr90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实验组第1次睁眼时间、持续抬头5 s时间、拔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实验组顺式阿曲库铵使用总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患儿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在小儿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应用闭环肌松注射系统T1模式安全且有效,能明显减少肌松残余,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制备延胡索乙素聚乳酸纳米粒,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改良的自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聚乳酸纳米粒,测定平均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载药量、体外释药,透射电镜观察形态。大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灌胃给予延胡索乙素及其聚乳酸纳米粒0??5%CMC?Na混悬液(20 mg/kg),于0、0.25、0.5、1、2.0、2.5、3、4、6、8、10、12 h采血,HPLC法测定延胡索乙素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所得纳米粒呈球形,平均粒径为(176.18±5.21)nm,Zeta电位为(-11.1±1.5)mV,包封率为(76.64±0.23)%,载药量为(5.01±0.12)%,36 h内累积释放度低于30%,释药过程符合Weibull模型(r=0.9884)。与原料药比较,聚乳酸纳米粒tmax、t1/2延长(P<0.05,P<0.01),Cmax、AUC0-t、AUC0-∞升高(P<0.01),相对生物利用度增加至2.41倍。结论聚乳酸纳米粒可促进延胡索乙素体内吸收,改善其口服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制备欧前胡素固体分散体,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溶剂挥发法制备固体分散体后,检测欧前胡素存在状态,并测定溶解度、溶出率、累积溶出度。大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灌胃给予欧前胡素及其固体分散体0??3%CMC?Na混悬液(25 mg/kg),于0.25、0.5、1、1.5、2、3、4、6、8、12 h采血,HPLC法测定欧前胡素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欧前胡素以结晶型状态存在,制成固体分散体后转变为无定型状态,溶解度、溶出率、累积溶出度明显升高。与原料药比较,固体分散体tmax缩短(P<0.05),Cmax、AUC0-t、AUC0-∞升高(P<0.01),相对生物利用度增加至2??03倍。结论固体分散体可改善欧前胡素溶解度、溶出率、累积溶出度,促进其体内吸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残余胆囊结石的原因、诊治及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绍兴市人民医院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6例残余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诊治经过,分析其发生原因,探讨诊治方法及预防措施。结果 6例残余胆囊结石患者中,2例行腹部B超检查,其中1例证实为残余胆囊结石;所有患者行腹部增强CT检查,均证实为残余胆囊结石;3例患者行MRCP检查,其中2例确诊,1例未发现明显异常。6例残余胆囊结石患者中,2例行腹腔镜残余胆囊切除术,2例行腹腔镜中转开腹残余胆囊切除加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1例行腹腔镜中转开腹残余胆囊切除术,1例拒绝手术治疗。5例手术患者均治愈出院,随访4~43个月,平均(19.8±14.7)个月,无结石复发情况。结论 增强CT在残余胆囊结石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腹腔镜手术可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残余胆囊结石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合理的手术方案,必要的手术技巧,良好的手术心态,及时中转开腹的意识对预防残余胆囊结石发生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自主创新改良的循A-B-D路径(胆囊动脉artery→胆囊床bed→胆囊管duct)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技术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乐山市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2 103例行LC的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术中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循A-B-D路径改良LC组879例,经典LC组1 224例,术后随访6~24个月。比较分析两组中转开腹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医源性肝外胆管损伤、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近期和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差异。结果 循A-B-D路径改良LC组术中医源性胆管损伤发生率[0 vs 0.49%(6/1 224)]和远期残余胆囊结石伴胆囊炎发生率[0.23%(1/433)vs 1.51%(8/529)]均低于经典LC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出血、胆漏、腹腔感染、消化不良症状、腹腔残余感染、胆管炎、胆管狭窄、胆管结石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 循A-B-D路径改良LC术作为手术技术的改进在临床应用安全、可靠;作为手术理念的改进及手术步骤的优化,可最大程度避免医源性胆管损伤及残余胆囊结石伴胆囊炎的发生,具有良好的基层应用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