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283篇 |
国内免费 | 31篇 |
完全免费 | 1218篇 |
专业分类
药学 | 7532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69篇 |
2021年 | 202篇 |
2020年 | 100篇 |
2019年 | 240篇 |
2018年 | 251篇 |
2017年 | 331篇 |
2016年 | 328篇 |
2015年 | 280篇 |
2014年 | 673篇 |
2013年 | 826篇 |
2012年 | 709篇 |
2011年 | 599篇 |
2010年 | 480篇 |
2009年 | 398篇 |
2008年 | 394篇 |
2007年 | 295篇 |
2006年 | 277篇 |
2005年 | 212篇 |
2004年 | 185篇 |
2003年 | 116篇 |
2002年 | 92篇 |
2001年 | 74篇 |
2000年 | 56篇 |
1999年 | 35篇 |
1998年 | 21篇 |
1997年 | 29篇 |
1996年 | 29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23篇 |
1992年 | 22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3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5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种评价中药色谱指纹谱相似性的新方法:向量夹角法 总被引:94,自引:0,他引:94
目的根据向量夹角法,利用计算机自动计算两个分析指纹图谱间的相似度。方法将色谱指纹图谱看作多维空间内的向量,利用向量夹角余弦的基本公式计算两个指纹图谱间的相似度;用VB6.0编程自动完成色谱峰匹配并计算相似度。结果用11个不同产地及炮制方法的吴茱萸样品的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对计算方法及程序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该程序能较好的定量评价指纹图谱间的相似性,并清楚地区别了汤洗7遍这种炮制方法对指纹图谱的影响。结论此法能较好地定量评价指纹图谱间的相似性,可应用于中药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
莪术的质量研究 总被引:56,自引:1,他引:55
目的 研究莪术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寻找与中医用药功能主治相吻合的有效成分,并比较不同品种及产地的莪术在质量上的差异。方法 用柱色谱的方法分离提取单体化合物,确定结构,并分别进行药效学实验,确定有效成分,通过HPLC比较不同品种中有效成分含量,评价莪术的质量。结果 从中提取分离了7个单体化合物,姜黄素显出较强的药理活性,但在广西莪术中未检出;吉马酮的含量较高,有一定的活性,在3种莪术中均有分布;挥发油作为一个提取部位,显出较强的药理活性。结论 莪术中姜黄素是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吉马酮可选作特征成分,挥发油可为有效部位。莪术不同品种所含成分有显著差异,以此3个指标作为莪术质量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3.
详细介绍了日本"药品品质再评价"工程实施细则、发展历程和所带来的影响以及日本<医疗用医药品品质情报集>[即日本参比制剂目录(orange book)]拟定全过程;全面阐述了日本是如何充分利用体外溶出度试验来严格控制产品内在质量,建立起与体内生物利用度相关性,以及如何促使生物等效性试验成功率得以大幅度提高的理论,从而最终使得日本药物制剂水平得以全面提升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中药色谱指纹图谱超信息特征数字化评价系统 总被引:37,自引:32,他引:5
目的介绍"中药色谱指纹图谱超信息特征数字化评价系统3.0"的组成框架和核心内容。方法该软件能给出①指纹峰特征技术参数;②色谱指纹图谱潜信息特征判据参数即以色谱指纹图谱指数F和色谱指纹图谱信息量指数I及色谱指纹图分离量指数RF等综合性指标为核心挖掘色谱指纹图谱的潜信息特征;③色谱指纹图谱定性相似度和定量相似度判据参数;④色谱指纹图谱相对统一化特征判据参数,能计算以上4类参数用于中药信息质量控制研究。结果给出①指纹峰特征技术参数15个;②色谱指纹图谱潜信息特征判据参数42个;③色谱指纹图谱定性相似度和定量相似度判据参数32个,其中定性相似度15个,定量相似度17个,使用时仅需32个参数的1到4个即可;④色谱指纹图谱相对统一化特征判据参数25个,用以上4类参数可构建详实的中药数字化指纹图谱,能清晰准确地反映和控制中药质量。结论"中药色谱指纹图谱超信息特征数字化评价系统3.0"是进行中药数字化指纹图谱研究的重要有效工具,其114个指标基本构成了数字中药质控的核心,是中药现代信息质量控制的一种最佳技术和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5.
6.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sediment quality guidelines for Florida coastal waters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Donald D. Macdonald R. Scott Carr Fred D. Calder Edward R. Long Christopher G. Ingersoll 《Ecotoxicology (London, England)》1996,5(4):253-278
The weight-of-evidence approach to the development of sediment quality guidelines (SQGs) was modified to support the derivation of biological effects-based SQGs for Florida coastal waters. Numerical SQGs were derived for 34 substances, including nine trace metals, 13 individual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three groups of PAHs, total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CBs), seven pesticides and one phthalate ester. For each substance, a threshold effects level (TEL) and a probable effects level (PEL) was calculated. These two values defined three ranges of chemical concentrations, including those that were (1) rarely, (2) occasionally or (3) frequently associated with adverse effects. The SQGs were then evaluated to determine their degree of agreement with other guidelines (an indicator of comparability) and the percent incidence of adverse effects within each concentration range (an indicator of reliability). The guidelines also were used to classify (using a dichotomous system: toxic, with one or more exceedances of the PELs or non-toxic, with no exceedances of the TELs) sediment samples collected from various locations in Florida and the Gulf of Mexico. The accuracy of these predictions was then evaluated using the results of the biological tests that were performed on the same sediment samples. The resultant SQGs were demonstrated to provide practical, reliable and predictive tools for assessing sediment quality in Florida and elsewhere in the southeastern por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相似文献
7.
8.
改善溶出度评价方法,提高固体药物制剂水平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2
谢沐风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5,36(7):447-451
阐述了通过科学地选取体外溶出度试验条件,提高其与体内生物利用度的相关性,以及对药物制剂工艺的要求.结合我国目前固体药物制剂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加替沙星注射液的研制和质量控制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0
目的 :探讨加替沙星注射液的处方、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以盐酸、氢氧化钠为 pH调节剂及氯化钠为等渗调节剂制备加替沙星注射液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本品的含量。结果 :制备的加替沙星注射液 (pH 5 .0 )在高温 (80°C)、光照(3 60 0lx) 1 0d及室温留样考察 2 4mo ,物理及化学性质稳定。结论 :处方及工艺经中试放大制备的注射液性质稳定 ;质量控制方法准确可靠 ;可满足临床用药要求。 相似文献
10.
化学模式识别评价中药威灵仙质量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文按威灵仙所含化学成分对6个种、16个产地的21个样品进行了气相色谱分析;以抗炎药理活性作为评价质量的指标,将样品分为有抗炎作用和无抗炎作用两大类,一部分作训练集,一部分作试验集;用SIMCA选择特征并分类,再用PCA将选择的特征数据在二维平面上显示;根据分类和显示的结果,可以区分威灵仙样品有无抗炎作用即质量的优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