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3篇
  免费   283篇
  国内免费   67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34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51篇
内科学   44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65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396篇
预防医学   21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489篇
中国医学   390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201篇
  2013年   169篇
  2012年   251篇
  2011年   240篇
  2010年   203篇
  2009年   155篇
  2008年   167篇
  2007年   188篇
  2006年   139篇
  2005年   138篇
  2004年   118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3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测定冰黄肤乐软膏中无机元素的含量,提出重金属元素的限量标准,为冰黄肤乐软膏的质量标准的完善和中医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采用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对冰黄肤乐软膏的无机元素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建立了冰黄肤乐软膏中24种无机元素的含量测定方法,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加样回收实验结果均符合药典相关规定。结论:建立的冰黄肤乐软膏无机元素检测方法可行,为冰黄肤乐软膏的质量标准的完善和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摘要:识别元件是生物传感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特异性识别和捕获目标分析物,与传感器的选择性能密切相关。经典的识别元件主要是从生物体内分离出的酶、抗体等,或生物体本身如细胞、组织等作为识别元素,而新型识别元件多是在实验室合成的适配体、分子印迹聚合物(MIP)、亲合体等人工识别元素。根据不同识别元件的特性,已经研制出多种适用于临床检验的生物传感器。该文综述了识别元件的种类及其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探究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在糖尿病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18年4月—2019年4月进入该院进行体检的136名健康人群划分为对照组,将同期该院收治的136例糖尿病患者划分为观察组,两组均实行免疫抑制投射比浊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指标水平,利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其空腹血糖(FPG)水平,进一步比较两组诊断结果。结果①观察组FPG、HbA1c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根据FPG水平将观察组划分为3个等级,即:6~8 mmol/L、8 mmol/L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一种用HPLC法测定硫酸阿托品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Agilent Eclipse X DB-C18(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0.05 mol.L-1磷酸二氢钾溶液(含0.0025 mol.L-1庚烷磺酸钠)-乙腈(84:16)(用磷酸或氢氧化钠试液调节pH值至5.0);检测波长:225 nm; 柱温30℃;流速1.0 ml.min-1。结果:硫酸阿托品在2.6425~42.48μg.ml-1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A=11 938C-13488,r=0.9 999 (n=3),回收率为:100.19%,RSD 为1.33% 。结论:本法操作简单,可靠,准确性及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5.
肖颖  袁晓  林顺权 《中国药房》2020,(10):1217-1222
目的:检测头孢丙烯干混悬剂中的未知杂质,并对其进行结构鉴定。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高分辨质谱法检测并鉴定头孢丙烯干混悬剂中的未知杂质。色谱柱为Thermo HyPURITYTMC18,流动相为乙腈-0.013%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30 nm,流速为1.0 m L/min,柱温为40℃,进样量为20μL;以电喷雾离子源行正离子全扫描,扫描范围为质荷比(m/z)100~1500,喷雾电压为3.8 kV,金属毛细管温度为320℃,鞘气压力为60 Arb,辅助气压力为10 Arb,喷雾温度为280℃。结果:在该色谱条件下,杂质K的检测限为0.202μg/mL,精密度、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4%。杂质K附近发现3个未知杂质,且互为异构体,离子保留时间为17.83~19.31 min,二级母离子均为m/z 436.1500[M+H]+,可能为头孢丙烯开环、脱水后的产物。结论:本方法检测出头孢丙烯干混悬剂中杂质K附近的3个未知杂质。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眼内灌注液中醋酸钠与枸橼酸钠含量。方法采用 Cosmosil 5C18-PAQ 色谱柱(4.6 mm ×250 mm),磷酸水溶液(水用磷酸调节 pH 值至2.15)-甲醇(95∶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10 nm,柱温30℃,流速1.0 mL·min -1。结果醋酸钠浓度在0.1411~0.3292 mg·mL -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100.71%,RSD 为0.57%;枸橼酸钠浓度在0.0895~0.2089 mg·mL -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100.63%,RSD 为0.54%。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靠、专属性强。  相似文献   
7.
摘 要 目的: 建立测定小儿复方赖氨酸颗粒中盐酸赖氨酸的定量测定方法。方法: 氨基酸分析仪定量测定,色谱柱为阳离子树脂柱LCA K06/Na(150 mm×4.6 mm,7 μm),以柠檬酸缓冲液A(pH3.45)与柠檬酸缓冲液B(pH10.85)梯度洗脱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570 nm和440 nm,流速为0.45 ml·min-1。结果: 盐酸赖氨酸在2.692~21.536 μg·ml-1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5,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85%,RSD为0.63%(n=9)。结论:该方法灵敏度高,操作简单,重复性好,可用于小儿复方赖氨酸颗粒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8.
韩淑芹 《中国药师》2016,(4):811-813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亚甲蓝注射液的含量及有关物质。方法:色谱柱:Waters Symmetry C18柱(150 mm×4.6 mm,5μm);流动相:0.3%磷酸溶液-乙晴(70∶30);检测波长:246 nm;柱温:30℃;流速:1.0 ml·min-1,进样量:10μl。结果:亚甲蓝峰与杂质峰之间分离度良好;亚甲蓝和杂质A分别在2.060.0μg·ml-1(r=0.999 8)和0.23.2μg·ml-1(r=0.999 6)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亚甲蓝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75%,RSD为0.86%(n=9)。结论:建立的方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好,精密度高,可用来测定亚甲蓝注射液含量及其有关物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中药珍珠层粉HPLC氨基酸指纹图谱,进行指纹图谱的模式识别研究,并测定珍珠层粉的氨基酸含量,为珍珠层粉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Venusi1-AA 氨基酸分析柱(4.6 mm × 250 mm,5 μm,柱号:AA952505-0),柱温:28℃,进样量。10 μL,波长:254 nm,流速:0.9 mL?min-1,以pH为6.5的醋酸钠水溶液为流动相A,以80%乙腈水溶液为流动相B。运用SAS和SPSS统计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珍珠层粉指纹图谱进行模式识别研究。结果 建立了珍珠层粉氨基酸指纹图谱,以及氨基酸指纹图谱的共有模式,检测出23个共有峰,并指认出其中15个共有峰相似度分析的结果与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保持一致,不同产地的珍珠层粉氨基酸成分差异不大,但不同基源的珍珠层粉氨基酸成分差异明显。本研究测定17个批次珍珠层粉中17种氨基酸(Asp天门冬氨酸、Glu谷氨酸、Ser丝氨酸、Gly甘氨酸、His组氨酸、Arg精氨酸、Thr苏氨酸、Ala丙氨酸、Pro脯氨酸、Tyr酪氨酸、Val缬氨酸、Met蛋氨酸、Cys胱氨酸、Ile异亮氨酸、Leu亮氨酸、Phe苯丙氨酸、Lys赖氨酸)的含量。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珍珠层粉氨基酸指纹图谱分析方法专属性强,及氨基酸含量测定方法简便易行、准确可靠,可对珍珠层粉的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Case studies covering carbonaceous nanomaterials, metal oxide and metal sulphate nanomaterials, amorphous silica and organic pigments were performed to assess the Decision-making framework for the grouping and testing of nanomaterials (DF4nanoGrouping). The usefulness of the DF4nanoGrouping for nanomaterial hazard assessment was confirmed. In two tiers that rely exclusively on non-animal test methods followed by a third tier, if necessary, in which data from rat short-term inhalation studies are evaluated, nanomaterials are assigned to one of four main groups (MGs). The DF4nanoGrouping proved efficient in sorting out nanomaterials that could undergo hazard assessment without further testing. These are soluble nanomaterials (MG1) whose further hazard assessment should rely on read-across to the dissolved materials, high aspect-ratio nanomaterials (MG2) which could be assessed according to their potential fibre toxicity and passive nanomaterials (MG3) that only elicit effects under pulmonary overload conditions. Thereby, the DF4nanoGrouping allows identifying active nanomaterials (MG4) that merit in-depth investigations, and it provides a solid rationale for their sub-grouping to specify the further information needs. Finally, the evaluated case study materials may be used as source nanomaterials in future read-across applications. Overall, the DF4nanoGrouping is a hazard assessment strategy that strictly uses animals as a last resor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