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926篇
  免费   4076篇
  国内免费   2924篇
耳鼻咽喉   137篇
儿科学   1133篇
妇产科学   432篇
基础医学   2944篇
口腔科学   655篇
临床医学   11055篇
内科学   7032篇
皮肤病学   351篇
神经病学   1014篇
特种医学   1477篇
外国民族医学   91篇
外科学   2425篇
综合类   20889篇
预防医学   3591篇
眼科学   289篇
药学   14058篇
  55篇
中国医学   9836篇
肿瘤学   1462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1297篇
  2022年   1174篇
  2021年   1223篇
  2020年   1655篇
  2019年   1791篇
  2018年   749篇
  2017年   1581篇
  2016年   1577篇
  2015年   1803篇
  2014年   2825篇
  2013年   2953篇
  2012年   4137篇
  2011年   4344篇
  2010年   3806篇
  2009年   3872篇
  2008年   4907篇
  2007年   4426篇
  2006年   4238篇
  2005年   4681篇
  2004年   3754篇
  2003年   3322篇
  2002年   2754篇
  2001年   2411篇
  2000年   1993篇
  1999年   1749篇
  1998年   1560篇
  1997年   1284篇
  1996年   1297篇
  1995年   1172篇
  1994年   943篇
  1993年   706篇
  1992年   633篇
  1991年   625篇
  1990年   516篇
  1989年   510篇
  1988年   186篇
  1987年   145篇
  1986年   130篇
  1985年   67篇
  1984年   41篇
  1983年   21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影响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树突状细胞功能异常的基因,为ITP治疗寻求新方法。 方法 随机选取ITP患者(ITP组)8例和同期入院体检健康者8例正常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分离外周单个核细胞并在体外诱导分化为单核细胞源性树突状细胞(moDCs),选取ITP组和正常对照组moDCs样本各3例,使用Illumina Hiseq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完成生物信息学分析。其他moDCs样本分为对照组、ITP组和ITP+雷帕霉素处理组,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体1(mTORC1)信号通路激活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oDCs表面分子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moDCs细胞因子分泌能力。 结果 差异性表达分析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TP组患者moDCs中有161个基因表达上调,320个基因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对差异基因进行功能和分子通路注释,结果表明差异基因主要集中在T细胞分化、T细胞共刺激、T细胞活化等生物学过程和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等信号途径。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显示,ITP组患者树突状细胞中mTORC1信号通路基因表达上调。进一步验证发现,ITP组患者moDCs中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和mTORC1活化标志物磷酸化核糖体蛋白S6激酶(S6K)相对含量升高,同时ITP组患者moDCs共刺激分子CD80、CD86和促炎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12(IL-12)的表达增加,而白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表达降低。使用mTORC1抑制剂雷帕霉素可以抑制moDCs共刺激分子CD80、CD86的表达和促炎因子IL-6、IL-12的分泌,并上调IL-10的表达,而对TGF-β的分泌无明显影响。 结论 ITP患者moDCs中mTORC1信号通路高度激活,使用mTORC1抑制剂雷帕霉素可以改善moDCs的免疫调节能力。因此,mTORC1信号通路可能是调节ITP患者moDCs功能异常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对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指导价值及阿司匹林抑制率对脑微出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1年7月于阳江市人民医院治疗的88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7d后,利用血栓弹力图对血小板抑制率及有关参数进行检测,按照检测结果将阿司匹林反应低下的患者设置为A组(23例),无阿司匹林反应低下的患者设置为B组(65例).改用氯吡格雷对A组患者持续抗血小板治疗7 d后,再次检测血小板抑制率.然后依据阿司匹林血小板抑制率分为良好组(血小板抑制率超过75%)、一般组(血小板抑制率为50%~75%)及无效组(血小板抑制率不足50%),分析阿司匹林抑制率对脑微出血的影响.结果 88例患者经阿司匹林干预后,42例(47.73%)恢复良好,23例(26.14%)恢复一般,23例(26.14%)反应低下,有效率为73.86%(65/88).23例阿司匹林反应低下者改服氯吡格雷后,19例(82.61%)恢复良好,3例(13.04%)恢复一般,1例(4.35%)反应低下,有效率为95.65%(22/23).A组治疗7 d后花生四烯酸(AA)诱导途径、腺苷二磷酸(ADP)诱导途径高于治疗前(P<0.05).B组治疗7 d后α角小于治疗前,最大振幅(MA)低于治疗前,反应时间(R)、凝固时间(K)值大于治疗前(P<0.05).无效组脑微出血发生率低于良好组,脑卒中发生率、MA-AA值高于一般组和良好组,R、K值低于一般组和良好组(P<0.05);一般组脑微出血发生率、R值、K值低于良好组,MA-AA值高于良好组(P<0.05).结论 血栓弹力图对脑梗死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具有一定指导价值,有利于个体化治疗,值得推广应用.阿司匹林抑制率维持于50%~75%有助于减少脑微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影响山东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发病的危险因素,为科学防制该病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1∶2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调查收集病例、对照的基本情况、可疑暴露因素等信息,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的配对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病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74例SFTS确诊病例和748例对照。分析结果显示,有病例接触史(OR = 5.84,95%CI:1.11~30.88)、有家养动物(OR = 1.74,95%CI: 1.02~2.96)、近1个月见过蜱(OR = 5.85,95%CI: 2.73~12.53)、近2周有蜱叮咬史(OR = 29.58,95%CI: 6.70~130.60)、从事田间作业(OR = 2.63,95%CI:1.41~4.91)、住宅周围环境有杂草/农作物/菜地(OR = 3.24,95%CI:1.74~6.05)和住宅卫生条件差(OR = 2.20,95%CI:1.32~3.66)是SFTS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近1个月有亲邻发病(OR = 0.01,95%CI:0~0.03)、采取防护措施(OR = 0.21,95%CI:0.10~0.46)是SFTS发病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接触病例、饲养家养动物、蜱叮咬、无防护措施的野外作业及住宅周围环境卫生较差等是影响山东省SFTS发病的危险因素。应加强重点人群SFTS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减少危险因素暴露,以控制SFTS传播。  相似文献   
4.
间隙连接蛋白(Cx)在保证细胞间物质信息传递及维持皮肤屏障稳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基因突变,甚至表达水平异常均会引起多种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在编码人类Cx家族的21个基因中,与Cx基因突变相关的临床伴随疾病至少有14种。其中,Cx43分布最广,不仅在大多数器官组织中均有报道,也是伤口愈合、皮肤角质化,以及皮肤肿瘤发展等重要生理病理过程中的关键调控节点。本文总结了近年来Cx43基因(GJA1)在皮肤屏障中的作用、GJA1基因突变相关皮肤疾病及其潜在致病机制这几个快速发展领域中的研究成果,以期为Cx43临床伴发疾病防治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和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栓弹力图(TEG)与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等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收治的120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横断面调查研究。根据AMI后有无心力衰竭表现及其相应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严重程度,按Killip分级法分为四级,其中Ⅰ级30例,Ⅱ级46例,Ⅲ级32例,Ⅳ12例。同期入组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住院期间一般资料、TEG指标、FIB、MPV等,分析TEG、FIB、MPV在各组间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TEG指标与FIB、MPV等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MI组TEG指标中ɑ角、MA、CI、FIB、MPV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值和K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各组TEG指标中R值、K值随着心功能分级增高而逐渐降低,ɑ角、MA值及FIB、MPV值随着心功能分级增高而逐渐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值与FIB呈负相关性(r=-0.265),K值与MPV呈负相关性(r=-0.310...  相似文献   
6.
以丹皮酚为起始原料,经结构修饰得到25个新的丹皮酚肟类衍生物4a ~ 4y,其结构经过高分辨质谱、核磁共振氢谱确证。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对二磷酸腺苷(ADP)和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4h、4j对两种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优于阳性对照药阿司匹林,且化合物4h具有较好的水溶性和类药性,可作为新的抗血小板活性化合物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李艳 《贵州医药》2022,(5):747-748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和血小板计数(PLT)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病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NEC患儿65例(研究组)以及同期非感染早产儿及足月儿65例(健康组)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新生儿IL-6、CRP、PCT和PLT水平;同时参考修正的Bell-NEC分级将研究组患儿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为Ⅰ级、Ⅱ级和Ⅲ级,比较三种不同分级患儿上述指标间的水平差异,分析IL-6、CRP、PCT和PLT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患儿IL-6、CRP、PCT水平高于健康组新生儿,PLT水平低于健康组新生儿(P<0.05)。参考Bell-NEC分级标准将研究组分为33例Ⅰ级患儿、25例Ⅱ级患儿和7例Ⅲ级患儿;经对比显示,Ⅲ级患儿IL-6、CRP、PCT水平高于Ⅱ级和Ⅰ级患儿,PLT水平低于Ⅱ级和Ⅰ级患儿(P<0.05),并且Ⅱ级患儿IL-6、CRP、PCT水平高于Ⅰ级患儿,PLT水平低于Ⅰ级患儿(P<0.05)。经相关性分析显示,IL-6、CRP、PCT与Bell-NEC分级之间呈正相关性(P&l...  相似文献   
8.
构建血脑屏障微流控芯片模型,应用于中药活性成分跨血脑屏障渗透性研究。该芯片模型由垂直交叉的两层通道及单层聚碳酸酯膜组成,采用原代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并能模拟血管剪切应力。通过活/死细胞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芯片上细胞生长状态,细胞生长状态良好,且在动态培养下细胞间黏附连接蛋白结构完整;考察该芯片模型对荧光示踪剂和3种模型药物的渗透性和P-糖蛋白(P-gp)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荧光示踪剂和模型药物的渗透性与文献报道一致,芯片上P-gp表达和功能正常,表明该血脑屏障芯片模型具有完整的结构和功能。将构建成功的芯片模型应用于6种中药活性成分跨血脑屏障渗透性评价,采用HPLC-MS/MS法测定跨膜转运液中的药物浓度,获得各成分的Papp结果。延胡索甲素Papp为(4.51±1.90)×10-7cm·s-1、延胡索乙素Papp为(9.10±6.59)×10-7cm·s-1、欧前胡素Papp为(9.38±2.53)×10  相似文献   
9.
贻贝是我国重要经济贝类, 也是一味海洋中药, 具补肝益肾, 滋阴息风, 养血调经, 益精填髓, 软坚散结, 止血止泻之功效。以贻贝富含的蛋白质、肽类成分的分离纯化、效应机制、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等研究为切入点, 梳理了近年来发现的贻贝活性肽类成分, 基于现代药理研究与传统功效关联来发现贻贝活性肽类物质。从贻贝资源调查与品质评价, 基于传统中医药理论指导及资源循环利用理念开发贻贝资源、突破贻贝资源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产学研用合作促进贻贝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等方面对贻贝资源开发应用提出展望, 为贻贝资源综合利用与产品开发提供思路与参考, 促进贻贝资源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