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33篇
  免费   1792篇
  国内免费   2073篇
耳鼻咽喉   16篇
儿科学   78篇
妇产科学   28篇
基础医学   1183篇
口腔科学   25篇
临床医学   2280篇
内科学   5257篇
皮肤病学   20篇
神经病学   107篇
特种医学   1268篇
外国民族医学   57篇
外科学   3865篇
综合类   6677篇
预防医学   1037篇
眼科学   39篇
药学   2007篇
  19篇
中国医学   797篇
肿瘤学   2338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514篇
  2022年   547篇
  2021年   591篇
  2020年   635篇
  2019年   664篇
  2018年   264篇
  2017年   502篇
  2016年   576篇
  2015年   603篇
  2014年   937篇
  2013年   929篇
  2012年   1438篇
  2011年   1447篇
  2010年   1398篇
  2009年   1520篇
  2008年   1766篇
  2007年   1625篇
  2006年   1538篇
  2005年   1750篇
  2004年   1252篇
  2003年   1029篇
  2002年   851篇
  2001年   878篇
  2000年   683篇
  1999年   583篇
  1998年   472篇
  1997年   403篇
  1996年   391篇
  1995年   316篇
  1994年   225篇
  1993年   179篇
  1992年   141篇
  1991年   137篇
  1990年   114篇
  1989年   104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建立并考察适用于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的体外大鼠原代肝细胞模型。方法 用改良Seglen两步灌流法分离肝细胞,以高糖DMEM为基础培养基培养细胞。通过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白蛋白(ALB)和尿素氮(BUN)水平、用底物探针法检测大鼠原代肝细胞中5种细胞色素P450(rCYP450)和葡萄糖醛酸转移酶(rUGT)代谢活性,考察培养时长对肝细胞功能和代谢酶活性水平的影响。原代肝细胞与利福平(RIF)、奥美拉唑(OMP)、β-萘黄酮(BNF)、苯巴比妥钠(PB)和地塞米松(DMS)共培养60 h,通过底物探针法检测代谢物的变化,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各组细胞代谢酶mRNA的表达水平,筛选多种代谢酶的阳性诱导剂。结果 改良后的分离方法可得到活率大于90%,能正常分泌ALB和BUN的原代肝细胞,培养至第9天仍可维持基本功能和正常形态。rCYP1A2、rCYP2B1和rCYP3A1随培养时长活性下降迅速,48和72 h下降至20.54%~23.15%和0~7.80%。rCYP2D2和rUGT酶活性下降较缓,48和72 h可维持在57.41%~76.77%和25.25%~35.24%。诱导剂筛选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ar carcinoma,HCC)中c-Met、Fascin及CD44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186例HCC患者中HCC组织及癌旁组织c-Met、Fascin及CD44蛋白的表达, 分析三者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HCC组织及癌旁组织中,c-Met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0.2%(112/186)和32.8%(61/186),Fascin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6.5%(105/186)和24.7%(46/186),CD44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3.1%(136/186)和50.5%(94/186),三种蛋白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分别χ2=28.1050,χ2=38.8041,χ2=20.0921,均P<0.01)。c-Met、Fascin及CD44蛋白的表达与脉管侵犯、低分化及术后复发有关(c-Met分别χ2= 5.4762,χ2=14.6101 ,χ2= 8.6439,Fascin分别χ2= 7.4015,χ2=28.3361,χ2=13.8529,CD44分别χ2=11.3806,χ2=21.2081,χ2= 15.5342,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c-Met与Fascin 、c-Met与CD44的表达均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3495,0.2009,P均<0. 01) 。Fascin与CD44表达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0679,P>0. 05)。单因素和Cox模型多因素结果显示c-Met、Fascin及CD44表达是HC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 05)。结论:在HCC组织中,c-Met、Fascin及CD44蛋白的表达均增高,同时c-Met与Fascin、c-Met与CD44蛋白表达均呈正相关,且三者的高表达分别与癌组织分化、脉管癌栓及复发有关,通过IHC检测三者的表达具有判断HCC预后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丙型肝炎病毒(HCV)RNA可通过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从血液循环中清除,达到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研究表明,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达到SVR后,可降低肝细胞癌(HCC)发病率,但仍需监测HCC的发生。现简要总结现有研究关于抗病毒治疗后丙型肝炎继发HCC可能原因的讨论,主要分为表观遗传学改变与DNA异常甲基化、HCV相关肝硬化与DNA倍数异常、HBV再激活、隐匿性HCV感染几个方面,以及抗病毒治疗对HCC复发的影响。抗病毒治疗在极少数情况下不能完全阻止丙型肝炎后HCC的发生和复发,其机制仍需继续研究探索,临床医生也应谨慎对待。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应用多层螺旋CT及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的价值。方法102例HCC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和MRI检查。将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多层螺旋CT和MRI对不同病灶直径的检出情况,多层螺旋CT和MRI的阳性检出率。结果102例患者手术病理检出病灶110个,其中病灶直径≥3 cm 81个、<3 cm 29个。多层螺旋CT在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对于病灶直径≥3 cm的检出率高于病灶直径<3 cm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在T1WI、同相位、反相位对于病灶直径≥3 cm的检出率高于病灶直径<3 cm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2WI、DWI、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对于病灶直径≥3 cm的检出率与病灶直径<3 cm的检出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的阳性检出率90.20%(92/102)高于多层螺旋CT的80.39%(82/1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和MRI在诊断HCC中的临床价值都比较高,但MRI在小病灶诊断中存在一定优势,临床检查中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科学选择。  相似文献   
5.
6.
目的研究正己烷亚急性染毒对小鼠肝细胞形态及肝功能相关酶的影响。方法40只昆明种清洁级小鼠根据不同染毒剂量随机分为低、中、高剂量染毒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采用灌胃的方式进行正己烷染毒,低、中、高剂量染毒组每只小鼠分别给予浓度为500、1000和2000 mg/kg正己烷0.2 ml/d灌胃;对照组给予食用油0.2 ml/d灌胃,1次/d,连续28 d。染毒结束后,对各组小鼠肝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并进行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胆碱酯酶(CHE)以及肝组织ATP酶、脂质过氧化指标的测定。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染毒组小鼠出现明显的肝细胞肿胀、坏死,炎性细胞浸润,细胞间分界模糊等改变。与对照组相比,高、中、低剂量染毒组小鼠血清ALT、AST活力明显升高,高和中剂量染毒组小鼠血清CHE活力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染毒组小鼠肝组织Na+-K+-ATP酶、Ca^(2+)-Mg^(2+)-ATP酶活力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高、中、低剂量染毒组小鼠肝组织T-SOD活力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和中剂量染毒组小鼠肝组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明显降低,丙二醛(MDA)浓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正己烷亚急性染毒所致的脂质过氧化增强,可导致肝细胞形态学的异常及肝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2例因肝细胞核因子1β(HNF1β)基因变异突变所致的以肝功能异常为突出表现的早发糖尿病家系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并文献回顾HNF1β-青少年的成人起病型糖尿病(MODY)肝功能异常的病例特点。先证者1为女性,在30岁妊娠期间发现血糖升高。先证者2为男性,18岁查体时发现高血糖。均以肝酶升高为突出表现,胆红素正常,且不合并肾囊肿或肾功能异常。对2例先证者先后应用全外显子捕获及DNA拷贝数变异检测,并根据突变类型对家系成员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先证者1及其父亲的HNF1β基因外显子4杂合突变c.1006C>G(p.H336D),先证者2及其母亲的17q12微缺失(1.49 Mb)。通过PubMed、CNKI及万方数据库共检索了HNF1β突变合并肝功能异常病例26例,文献回顾发现,HNF1β突变/缺失所致的疾病谱高度异质性,HNF1β基因变异所致的肝功能异常以肝酶升高为突出表现,胆红素及肝脏合成功能多正常,影像学表现隐匿,肝移植1例,无肝脏相关死亡报道。提示对合并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的早发糖尿病患者,即使不伴随肾脏病变,仍需警惕HNF1β突变可能。该类患者需警惕应激状态下出现肝功能异常的加重并尽量避免经肝脏代谢药物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肝细胞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肿瘤,但经常复发,很大一部分原因与微血管侵犯相关。因此,寻找一种无创的术前预测微血管侵犯的方法对于指导手术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存率等具有重要意义。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的多序列、多模态成像以及基于MRI的影像组学、深度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术前无创性地预测肝细胞癌的微血管侵犯成为可能并极具发展前景,本文将主要就此方面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值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组织学分级的相关性以及不同直径肿瘤的ADC值与HCC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020年180例病理证实为HCC的病例资料,按肿瘤直径大小分为<2 cm、≥2 cm且<3 cm、≥3 cm且<5 cm、≥5 cm 4组,标为I、II、III、IV组。分析ADC值与HCC组织学分级的相关性,并分析在不同直径肿瘤ADC值与HCC的相关性。结果?高、中和低分化HCC的ADC值分别为(1.159±0.302)×10-3、(0.951±0.213)×10-3和(0.811±0.239)×10-3 mm2/s,逐级降低(P<0.05)。ADC值与总体HCC的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r=-0.474),与I~III组HCC的组织学分级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663、-0.527、-0.364),而与IV组HCC的组织学分级无相关性。结论?ADC值可以作为非侵入性预测HCC组织学分级的指标,预测结果受肿瘤大小影响,更适用于小肝细胞癌。  相似文献   
10.
本文总结了肝癌主要血清指标的局限性,循环肿瘤细胞的发现、常用检测方法及其筛查恶性肿瘤的价值,尤其是近年来循环肿瘤细胞在肝细胞癌早期诊断、预后评价远处转移和复发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使其成为目前有较大临床意义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