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2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13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8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248篇
预防医学   115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49篇
中国医学   49篇
肿瘤学   9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 初步探索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长期阳性患者病毒转阴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以病程超过30 d的轻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人口学信息、治疗策略、合并疾病、实验室检查指标信息,以发病后45 d内病毒累积转阴率为因变量,以发病后(30±3)d时的血清白蛋白水平为主要分析变量,以人口学信息、治疗策略、合并疾病、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其他信息为协变量,采用限制立方样条回归-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讨血清白蛋白水平对累积转阴率的影响。结果?共有189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101例在45 d内实现了病毒转阴。进一步分析发现,30 d时的血清白蛋白水平与45 d病毒累积转阴率之间存在相关性(P = 0.027)。当血清白蛋白<39 g/L时,低血清白蛋白水平是病毒转阴的危险因素,且血清白蛋白水平越低,风险比(hazard ritio, HR)越高,血清白蛋白越接近39 g/L,HR则越接近1;当血清白蛋白≥39 g/L时,血清白蛋白水平不再是病毒转阴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患者的病毒转阴密切相关,当血清白蛋白<39 g/L时,血清白蛋白水平越低,越不利于病毒转阴。因此,治疗过程中关注血清白蛋白变化,及时给予干预,可能有利于病毒转阴。  相似文献   
2.
背景 结核病是导致人免疫缺陷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AIDS)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而HIV感染也是导致结核潜伏感染(LTBI)发展为结核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对HIV/AIDS患者进行LTBI筛查和治疗是预防该类人群结核病的发生从而减少其死亡的重要举措。 目的 对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市区内HIV/AIDS患者进行LTBI筛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识别高危人群,为HIV/AIDS患者结核病的预防性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取2021年3—8月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市区内定点管理单位治疗的546例HIV/AIDS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问卷调查及查阅患者管理档案的方式收集HIV/AIDS患者的一般资料,其中一般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学历、婚姻状况、家庭人均年收入、职业类型、体质指数(BMI)、吸烟情况、饮酒情况等;临床资料包括慢性病患病情况、与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情况、HIV/AIDS确诊时长、抗病毒治疗时长、合并其他感染情况、近期CD4+ T淋巴细胞计数(CD4)等。通过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对研究对象进行LTBI筛查,根据TST结果将546例HIV/AIDS患者分为非LTBI组(TST阴性413例)和LTBI组(TST阳性13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HIV/AIDS患者发生LTBI的影响因素,并利用R软件建立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拟合CD4与LTBI风险之间的量效关系。 结果 银川市市区内HIV/AIDS患者的TST阳性率为24.4%。已婚〔OR=0.544,95%CI(0.321,0.922),P<0.05〕是HIV/AIDS患者发生LTBI的保护因素;吸烟〔OR=1.919,95%CI(1.213,3.037),P<0.05〕、与结核病患者有过密切接触〔OR=11.100,95%CI(2.889,42.648),P<0.05〕是HIV/AIDS患者发生LTBI的危险因素。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拟合结果显示,HIV/AIDS患者的CD4与LTBI风险呈近似"n"形的非线性关系(非线性检验χ2=29.080,P<0.001)。 结论 应重点关注HIV/AIDS患者中未婚、吸烟、与结核病患者有过密切接触人群LTBI的发生情况,并及时进行预防性治疗;对于CD4较低的患者,建议采用多种方法进行LTBI筛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广东省中老年人群睡眠状况与高血压患病的关联性,为高血压防控“关口前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2018年广东省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数据”,按照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纳入5 636名≥45岁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运用SAS 9.4软件进行Rao-Scott 检验和基于复杂抽样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睡眠状况与高血压患病的关系。运用R 4.0.5软件绘制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分析睡眠时间与高血压患病风险的量效关系。结果 广东省中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是37.93%,平均睡眠时间是(7.36±1.61)h; 其中男性平均睡眠时间多于女性,而女性睡眠问题比例显著高于男性。经多因素回归模型控制后,睡眠时间不足或过多(OR=1.280,95%CI:1.128~1.452; OR=1.300,95%CI:1.038~1.627)、入睡困难(OR=1.286,95%CI:1.018~1.626)、中间觉醒≥2次(OR=1.239,95%CI:1.036~1.483)和服用安眠药(OR=1.567,95%CI:1.086~2.261)均使高血压患病风险升高。结论 广东省中老年人群的睡眠时间不足或过多、入睡困难、中间觉醒≥2次和服用安眠药均与高血压患病显著正相关,应对该特征的人群进行干预,旨在降低高血压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MI)对胃癌病人远期全因死亡风险的剂量效应。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根治性胃癌切除术病人的资料。分析方法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共有593例病人纳入此项研究,BMI(22.0±3.2)kg/m2,其中BMI正常者占总人数的72.2%。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中,当BMI=25 kg/m2时,病人的全因死亡风险为0.87[95%CI:(0.60,1.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6);当BMI=30 kg/m2时,病人的全因死亡风险为0.85[95%CI:(0.35,2.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7)。根据TNM肿瘤分期将胃癌病人分为Ⅰ/Ⅱ期和Ⅲ期两组,进行亚组分析,结果表明,BMI对于胃癌Ⅲ期病人远期全因死亡风险也无影响。结论BMI可能对于胃癌病人远期全因死亡风险无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在常规临床病理资料中探讨直肠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方法收集并随访行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用经典cox回归、逐步变量筛选的cox回归、限制性立方样条cox回归分析直肠癌生存与相关因素的关联关系.结果 经典cox回归单因素分析在20个变量中发现8个变量与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NLR是独立预后因素(P<0.05).逐步变量筛选的cox回归发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NLR)、肿瘤分期是直肠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连续自变量进行限制性立方样条cox回归单变量分析发现,患者的年龄、肿瘤直径、中性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P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LMR)均与预后有关(P<0.05),NLR与应变量存在非线性关系(P<0.01),部分变量与应变量存在非线性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NLR是直肠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变量筛选cox回归、限制性立方样条cox回归等方法可以克服经典cox回归方法的不足,在常规临床病理资料中发现直肠癌预后的潜在影响因素,更加全面地描述其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制备光甘草定醇质体与立方液晶纳米粒,通过测定2种纳米制剂在离体豚鼠皮肤中的滞留量优选出适合光老化经皮给药的制剂。建立光老化模型,通过观察优选制剂对豚鼠光老化模型的治疗效果来评价药物的疗效。方法 采用注入法制备光甘草定醇质体,高压均质法制备光甘草定立方液晶纳米粒,利用Franz扩散装置考察光甘草定醇质体、立方液晶纳米粒凝胶离体鼠皮中的滞留量,优选出光甘草定经皮给药治疗光老化的纳米制剂。紫外线照射背部剃毛豚鼠建立皮肤光老化模型。雌性豚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基质(给予空白凝胶0.5 g/只)组、维甲酸(阳性对照,0.5 g/只)组和甘草定立方液晶纳米粒凝胶高、低剂量(0.50、0.25 g/只)组,治疗2周后,通过肉眼观察、HE染色、Masson染色等评价其治疗效果,用水份测定仪观察其对豚鼠皮肤含水量的影响。结果 2种纳米制剂凝胶的鼠皮滞留量最高者为光甘草定立方液晶纳米粒凝胶。豚鼠皮肤光老化模型建立成功,HE染色、Masson染色等结果表明光甘草定立方液晶纳米粒对光老化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使光老化皮肤的含水量显著升高(P<0.05)。结论 光甘草定立方液晶纳米粒在离体鼠皮中的滞留较高,对豚鼠皮肤光老化模型治疗效果显著,为光甘草定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重庆地区3 776例儿童、青少年骨密度与骨龄发育的关系,为重庆地区的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3 776例2015年至2019年间在重庆高康健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进行咨询的儿童、青少年的左腕骨X线骨龄片、骨密度、身高、体重。应用Logistic向前逐步回归模型和限制性立方样条分层分析儿童、青少年骨密度与骨龄发育的关系。 结果 本研究中的儿童、青少年在各年龄段均出现骨龄发育提前,其中四个年龄段的男性和女性的骨龄年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骨密度同龄比、生活年龄为骨龄发育的独立影响因素。在性别、年龄和BMI分层的各亚组中,骨龄发育提前的概率在骨密度较低段有少量上升然后下降,在骨密度较高段呈上升趋势,在体格消瘦和正常组中最明显;各年龄段的骨龄发育提前趋势相当;随着BMI的增加,超龄发育概率逐渐向0.8~1.0区间靠近。结论 重庆地区儿童、青少年普遍存在骨龄发育提前的现象,这种现象可能与性别、骨密度、肥胖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重庆地区中老年人群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glucose,FBG)水平,分析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相关的危险因素,为糖尿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至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体检的中老年人群,收集空腹血糖FBG及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合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restricted cubic splines,RCS)分析IFG与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44525名体检者共检出3913例IFG,检出率为8.79%,其中男性检出率为10.71%;女性检出率为6.84% (P<0.001).将研究对象分为正常血糖(normal glucose tolerance,NGT)组和IFG组,2组在性别、年龄、BMI、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ol,TG)、尿酸(uric acid,UA)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调整混杂因素之后,超重组(OR=1.178,95%CI=1.074~1.293)、肥胖组(OR=1.350,95%CI=1.157~1.574)与IFG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RCS结果显示,男性、40~岁、50~岁、BMI连续变化与IFG关联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结论:超重和肥胖是IFG剂量依赖性的危险因素,随着BMI升高,发生IFG的危险性随之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改良的高压均质法制备苦参碱立方液晶纳米粒,并建立其质量控制方法。方法以单油酸甘油酯(GMO)为载体材料,洛泊沙姆(F127)为稳定剂,通过高速剪切和超声粉碎制备立方液晶纳米粒。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苦参碱的含量。结果苦参碱检测浓度在11.125~178μg/m L范围内,浓度和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苦参碱立方液晶纳米粒在3个浓度水平下测得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2.1%、102.6%、100.5%,RSD分别为1.9%、1.9%、2.1%(n=3);包封率为68%,RSD为2%;实验方法精密度良好。结论该制备工艺简单易行,质量控制方法简单、准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孕期体重变化率与足月产新生儿出生体重关联强度的剂量反应关系。方法 选取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江苏省昆山市围产保健监测系统18 868名孕产妇与足月产新生儿为研究对象。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及限制性立方样条法分析产妇孕期体重变化率[即(末次产检体重-初次产检体重)/(末次产检孕周-初次产检孕周)]与足月产新生儿出生体重关联强度及其剂量反应关系。调整因素包括产妇年龄、教育程度、孕前BMI、户籍状态、经产妇、初次产检孕周与胎儿性别。结果 高水平的孕期体重变化率在孕前低BMI(OR=3.15, 95%CI: 1.40~7.07)、正常BMI(OR=3.64, 95%CI: 2.84~4.66)、超重(OR=2.37, 95%CI: 1.71~3.27)的产妇中与分娩足月巨大儿有统计学关联;孕前低BMI(OR=0.28, 95%CI: 0.13~0.61)及正常BMI(OR=0.37, 95%CI: 0.22~0.64)产妇与分娩足月低体重儿有统计学关联。孕期体重变化率与分娩足月巨大儿的关联强度呈现非线性“S”形剂量反应关系(非线性检验P<0.000 1);与分娩足月低体重儿的关联强度呈“L”形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非线性检验P<0.000 1)。结论 孕期体重变化率与分娩足月低体重儿的关联强度呈现“L”形曲线, 而与分娩足月巨大儿的关联强度呈现“S”形曲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