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66篇
  免费   327篇
  国内免费   171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42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343篇
内科学   285篇
皮肤病学   330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79篇
外科学   63篇
综合类   1226篇
预防医学   187篇
药学   1874篇
  4篇
中国医学   1094篇
肿瘤学   1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8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101篇
  2020年   157篇
  2019年   148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154篇
  2016年   162篇
  2015年   203篇
  2014年   365篇
  2013年   354篇
  2012年   462篇
  2011年   513篇
  2010年   438篇
  2009年   397篇
  2008年   385篇
  2007年   338篇
  2006年   298篇
  2005年   209篇
  2004年   132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将丹参酮ⅡA(Tanshinone ⅡA, Tan ⅡA)封装于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 GL)中自组装得到胶束, 考察其制备工艺并对产物进行表征, 同时进行体外抗胶质瘤细胞活性评价。  方法  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载丹参酮ⅡA-甘草酸自组装胶束(Tan ⅡA-GL/Micelle, TGM)。测定TGM的粒径、多分散系数以及Zeta电位;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TGM的形态特征;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TGM的包封率;透析袋法考察TGM的药物释放情况。倒置荧光显微镜考察TGM体外跨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的能力; 定量考察细胞摄取的具体机制; MTT法考察游离Tan ⅡA、游离GL和TGM分别对鼠源性脑胶质瘤细胞GL261的细胞毒性; 流式细胞仪检测游离Tan ⅡA、游离GL及TGM对GL261的细胞凋亡作用。  结果  薄膜分散法是制备载丹参酮ⅡA-甘草酸自组装胶束的最佳工艺方法; TGM粒径约为(121.87±5.85)nm, Tan ⅡA包封率为(88.54±14.27)%, 呈类球形形态, 制剂均一稳定; 可在5 h左右释放包载药物。TGM具有良好的跨BBB能力; 脑胶质瘤细胞摄取自组装胶束的机制为通过网格蛋白介导的胞吞来进行制剂的摄取; 对于脑胶质瘤细胞GL261具有良好的细胞毒性; 细胞凋亡实验结果表明, TGM相较于Free TanⅡA、Free GL组显著提高细胞凋亡水平, 促细胞凋亡率分别由12.28%、13.32%上升至31.16%。  结论  GL与Tan IIA通过自组装形成了纳米胶束,有效克服TanⅡA生物利用度低、水溶性差等缺点。TGM可有效跨越BBB,通过网格蛋白介导的胞吞途径被脑胶质瘤细胞摄取,具有良好的细胞毒性与促细胞凋亡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从转运体角度探究甘草酸拮抗雷公藤多苷所致肾毒性的分子机制。  方法  采用网络药理学预测雷公藤多苷和甘草酸作用于肾毒性的靶点, 从中选出与肾脏转运体有关的靶点, 并通过动物实验对其进行验证。采用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中BUN和Scr含量, 通过HE染色判断大鼠肾脏病理情况, 采用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运体基因和蛋白表达量。  结果  网络药理学预测雷公藤多苷和甘草酸共同作用于肾毒性的靶点73个, 分子功能81种, 主要富集于蛋白结合, 涉及转运体ABCB1和ABCC2。动物实验表明, 雷公藤多苷组大鼠肾脏的BUN和Scr含量显著升高, 病理结果显示大鼠肾脏受到较严重的损伤; 配伍甘草酸后BUN和Scr含量显著降低, 肾脏损伤得以改善。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雷公藤多苷可显著下调P-gp和MRP2基因和蛋白表达量; 配伍甘草酸后P-gp和MRP2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显著上调。  结论  甘草酸通过影响P-gp和MRP2转运体, 加速毒性物质排出, 拮抗雷公藤多苷所致肾毒性, 为临床两药联合治疗肾病、减轻毒性反应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比较异甘草酸镁与复方甘草酸单胺治疗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DILI患者10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51例,分别给予异甘草酸镁或复方甘草酸单胺静脉滴注治疗14~28 d。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酶(HA)、III型前胶原(PC-III)和IV型胶原(IV-Col)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血清ALT和AST水平分别为(42.7±12.5)U/L和(38.2±9.4)U/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4.5±21.9)U/L和(55.6±15.2)U/L, P<0.05】;血清HA、PC-III和IV-Col水平分别为(138.2±21.5)mg/L、(85.6±17.4)μg/L和(141.5±16.4)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82.1±23.9)mg/L、(123.8±19.4)μg/L和(175.4±18.7)μg/L,P<0.05】;血清SOD和NO水平分别为(90.3±10.1)U/L和(79.8±9.3)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4.9±8.6)U/L和(54.0±7.9)μmol/L,P<0.05】,而血清IL-6和TNF-α水平分别为(11.2±2.5)pg/mL和(26.4±3.6)ng/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6.8±2.7)pg/mL和(41.3±5.9)ng/L,P<0.05】。结论 应用异甘草酸镁治疗DILI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复方甘草酸单胺,可有效改善血生化指标和肝纤维化指标,可能与减轻了机体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复方甘草酸苷对小儿哮喘T淋巴细胞及自然杀伤(NK)细胞的影响。 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81例小儿哮喘患儿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与对照组39例。对照组患儿行抗感染、抗炎、抗喘、止咳、化痰、吸氧等常规治疗,并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注射液,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甘草酸苷。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第1 s末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呼气流量峰值(PEF)、T淋巴细胞(CD4+、CD8+、CD4+/CD8+)及NK细胞水平的差异。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86%显著高于对照组76.92%(P<0.05);两组治疗后,观察组FEV1、FVC、PE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CD4+、CD4+/CD8+、NK细胞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CD8+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CD4+、CD4+/CD8+、NK细胞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CD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复方甘草酸苷用于小儿哮喘的治疗能调节患儿T淋巴细胞和NK细胞水平,使CD4+、CD4+/CD8+、NK细胞水平上升,CD8+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芩连胶囊的HPLC指纹图谱,并同时测定芍药苷、盐酸黄连碱、连翘酯苷A、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黄芩苷、甘草酸7个指标性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Agela Durashell RP C18(4.6 mm×250 mm, 5μm)色谱柱,以甲醇-0.05 mol·L-1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含0.05%磷酸)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柱温35℃,检测波长分别为230 nm(芍药苷、甘草酸)、280 nm(黄芩苷)和346 nm(盐酸黄连碱、连翘酯苷A、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结果:建立了芩连胶囊的HPLC指纹图谱,共确定了20个共有峰,利用相似度评价系统对20批样品指纹图谱进行分析,各批样品相似度均在0.97以上。在建立的色谱条件下,定量分析的7个成分分离度良好,方法精密度和重复性的RSD均<2.0%,供试品溶液在48 h内稳定,各成分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和较宽的线性范围,加样回收率为96.5%~101.9%,RSD为0.30%~1.9%;20批芩连胶囊中芍药苷、盐酸黄连碱、连翘酯苷A、盐...  相似文献   
6.
7.
目的:系统评价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第二代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荨麻疹(CU)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期为CU的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知网、维普、万方,收集复方甘草酸苷片(FGP)联合第二代抗组胺药物(试验组)对比单用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对照组)治疗CU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Stata12.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6篇文献,合计2 76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痊愈率[RR=1.55,95%CI(1.43,1.68),P<0.001]、总有效率[RR=1.34,95%CI(1.28,1.40),P<0.001]、复发率[RR=0.23,95%CI(0.16,0.35),P<0.001]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4,95%CI(0.79,1.38),P=0.78]。结论:第二代抗组胺药治疗CU时联合FGP可明显提高痊愈率、总有效率、降低复发率,且两者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UPLC-Q-TOF-MS法,对大青龙汤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方法采用UPLC-QTOF-MS技术,利用Peakview分析软件,对比对照品图谱,参考相关文献,分析推断大青龙汤的化学成分。结果共分析和表征出96个化合物,其中,26个来自麻黄(主要为黄酮类和生物碱类化合物),9个来自桂枝(主要为苯丙素类化合物),22个来自甘草(主要为黄酮类和三萜类化合物),13个来自苦杏仁(主要为生物碱类和有机酸类化合物),2个来自生姜(主要为苯丙素类化合物),2个来自大枣(主要为三萜类化合物)。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可为大青龙汤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及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余松  何杰  张颖 《江苏中医药》2022,54(11):36-39
目的:观察四逆散合四君子汤加味方联合恩替卡韦、甘草酸二铵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郁脾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辨证属肝郁脾虚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最终治疗组完成42例,对照组完成45例。对照组予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服用至肝功能指标正常)、恩替卡韦分散片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颗粒剂四逆散合四君子汤加味方,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GGT)]、病毒学指标[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肝纤维化指标[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肝纤维化分期、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血小板比率指数(APRI)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ALT、AST、GGT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ALT、AST、GGT治疗前后差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HBV-DNA阴转率均为100%,HBeAg阴转率分别为7.1%、4.4%,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PC-Ⅲ、Ⅳ-C、LN、HA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上述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肝纤维化分期构成比与治疗前比较,程度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肝纤维化分期构成比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APRI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四逆散合四君子汤加味方联合恩替卡韦、甘草酸二铵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郁脾虚证患者,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减少肝细胞损伤,加用中药能有效减轻肝纤维化程度甚至逆转进程,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联合甘草酸制剂治疗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许昌市中心医院2020年1月23日至3月1日收治的COVID-19患者30例,按收治时间分为2组:对照组12例在收治前期(1月23日至2月11日)予以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18例在收治后期(2月12日至3月1日)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甘草酸制剂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及血炎性指标[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LYMPH)]、临床症状(咳嗽、发热、胸闷)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肝功能各项指标(ALT、AST、TBI、ALP)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肝功能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血炎性指标CRP、PCT均显著下降,WBC、LYMPH均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各项血炎性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联合甘草酸制剂治疗COVID-19在达到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常规抗病毒治疗方案同等治疗效果的同时,可缩短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