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5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6篇
预防医学   14篇
药学   84篇
中国医学   24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桑白皮因具有多种功效而在方剂中被广泛使用,其药理作用和药效成分的研究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随着分离筛选纯化方法的发展,从桑白皮中分离出了众多的化合物,文章就近年来发现的桑白皮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其为桑白皮临床用药及有效成分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桑白皮汤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临床观察。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就诊的80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采取普通西医治疗,试验组4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桑白皮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抽动脉血检测动脉血氧分压(Pa O2)和二氧化碳分压(Pa CO2)。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比较,血气分析值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试验组血气分析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桑白皮汤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桑白皮总黄酮提取物中的各化合物进行快速的分离和鉴定,并对其主要的裂解碎片和二级裂解规律进行探讨。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在电喷雾离子源(ESI)负离子模式下进行分离和检测;使用Waters公司BRH分析柱(2.1 mm×50 mm,1.7μm);以0.1%甲酸水为流动相A,乙腈为流动相B,梯度洗脱;流速0.3 m L·min~(-1);柱温为25℃。结果:基于UPLC-Q-TOF-MS技术分离所得精确相对分子质量,结合二级质谱裂解信息,使用Masslynx 4.1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参考Sci Finder数据库(美国化学学会在线数据库学术版),桑白皮总黄酮提取物中共鉴定出13种黄酮成分,其中有7个Diels-Alder加合物,主要代表物为桑根酮C(sanggenon C),桑根酮D(sanggenon D),6种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代表物为桑辛素(morusin)。结论:通过超高效液相的分离,首次发现了桑白皮总黄酮提取物中的化合物在ESI源中脱去H_2和H_2O的现象,并对其二级裂解碎片的规律进行探讨,同时也为桑白皮总黄酮提取物的成分鉴定提供了一个快速、简便、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探索桑白皮黄酮提取物对2型糖尿病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将24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桑白皮黄酮组(1.0 g·kg~(-1))。采用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结合高脂饲料喂养的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伴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模型,灌胃治疗16周时,观察比较桑白皮黄酮提取物对各组大鼠血清中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耐量(OGTT)变化,油红O染色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改变,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肝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血小板衍生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mRNA的表达。结果:灌胃干预16周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FBG,TC,TG,LDL-C,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应用桑白皮黄酮治疗后,上述生化指标较模型组均有显著下降(P0.05)。糖耐量试验显示模型组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应用桑白皮黄酮治疗后胰岛素敏感性较模型组有显著改善。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肝细胞胞浆内可见大量红染的脂肪滴,而桑白皮黄酮组肝细胞胞浆内未见红染的脂肪滴。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肝小叶中肝细胞发生明显的小泡样脂肪变性,部分肝细胞中脂滴融合成大的脂肪空泡,小叶中可见点状坏死,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而桑白皮黄酮组肝细胞结构正常。模型组肝脏中VEGF,PDGF mRNA表达量较正常组有显著升高,应用桑白皮黄酮治疗后,肝脏中VEGF,PDGF mRNA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桑白皮黄酮提取物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肝脏中VEGF,PDGF mRN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结合近年来有关桑白皮的研究,总结有关桑白皮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和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为桑白皮临床应用和现代研究提供依据及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桑白皮汤加减治疗小儿类百日咳综合征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类小儿百日咳综合征患儿58例,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接受红霉素静脉滴注治疗,持续2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加服桑白皮汤加减治疗,根据患儿年龄不同取用药量不同。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患儿病情基本得到有效控制,观察组总体治疗有效率为96.55%,对照组总体治疗有效率为86.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时间、血常规检查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对小儿类百日咳综合征采用桑白皮汤加减治疗,可有效缓解患儿临床症状,治疗效果优良,临床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生品和蜜炙桑白皮对哮喘大鼠血清中一氧化氮(NO),脂质过氧化物(LPO),白细胞介素-4(IL-4)和干扰素-γ(IFN-γ)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地塞米松0.4 mg·kg-1组,生品和蜜炙桑白皮1.08,3.24 g·kg-1组。造模大鼠于实验第1,7天ip卵蛋白混悬液1 m L致敏,第15天起雾化吸入1%卵蛋白生理盐水,激发5d。从造模之日起开始ig给药,共20 d。观察大鼠10 min内出现Ⅱ级哮喘的潜伏期,肺泡灌洗液(BALF)中嗜酸粒细胞数(EOS),血清中NO,LPO,IL-4和IFN-γ的水平。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哮喘反应的潜伏期显著缩短,BALF中EOS及血清NO,LPO,IL-4含量增加(P0.01),血清IFN-γ含量减少(P0.001)。与模型组相比,桑白皮蜜炙品、生品3.24 g·kg-1剂量组大鼠显著延长哮喘反应的潜伏期、减少BALF中EOS及血清NO,LPO,IL-4含量(P0.05)、升高血清IFN-γ(P0.01)。桑白皮生品与蜜炙品之间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结论:桑白皮蜜炙品和生品均能明显降低哮喘大鼠BALF中炎性细胞数量,影响细胞因子水平变化,从而减轻气道炎症反应,改善哮喘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桑白皮各化学拆分组分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Diaion HP-20、Toyopearl HW-40、Sephadex LH-20、MCI Gel CHP-20、硅胶柱等柱色谱技术以及制备液相技术,对桑白皮化学拆分组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其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桑白皮各拆分组分中共分离并鉴定了23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从30%乙醇组分中分离得到16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香草酸(1),3,4-二甲氧基苯酚(2),苯甲酸(3),丁香酸(4),kelampayoside A(5),对羟基苯丙酸(6),咖啡酸(7),氢化阿魏酸(8),6,7-二羟基香豆素(9),5,7-二羟基香豆素(10),桑色素-7-O-β-D-葡萄糖苷(11),liriodendrin(12),2,3-反式二氢桑色素(13),2,3-顺式二氢桑色素(14),2,3-反式二氢槲皮素(15),2,3-顺式二氢槲皮素(16);从50%乙醇组分中分离得到4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东莨菪亭(17),桑色素(18),山奈酚-7-O-β-D-葡萄糖苷(19),伞形花内酯(20);从80%乙醇组分中分离得到3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桑根酮R(21),cis-mulberroside A(22),白藜芦醇(23)。结论:化合物2,4-6,11,16,1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