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13篇
神经病学   13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71篇
预防医学   31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31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LF-NMR/MRI的维C银翘片制粒中润湿剂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低场核磁共振时域技术(low 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time domain technique,LF-NMR)、低场核磁成像技术(low 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LF-MRI)对高剪切制粒中润湿剂(乙醇)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以维C银翘片高剪切湿法制粒为研究对象,采用LF-NMR建立润湿剂用量测定方法,结合横向弛豫时间(T2)和LFMRI测得的二位影像图对润湿剂分布与变化进行定性分析,探讨峰面积(A2)与颗粒得率的关系。结果润湿剂用量与A2呈现良好的相关性(R2=0.9575)。随着润湿剂用量增加,T2向右移动,A2逐渐增加,质子在增加;LF-MRI表明随着润湿剂用量增加,影像图逐渐清晰,即非结合态质子(束缚态质子及自由态质子)在颗粒中逐渐增加。当润湿剂用量增加至20%~25%时,结合态质子含量不再增加,此时颗粒得率最高。结论LF-NMR和LF-MRI能快速、准确检测制粒中润湿剂用量变化和分布状态,为阐明润湿剂对颗粒性质的影响和成型机制提供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应用基于体素的度中心度(DC)方法,探讨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PPPD)患者脑功能网络的改变。方法:纳入PPPD患者12例及健康受试者12例,均进行静息态功能核磁成像(f MRI),采用基于体素的DC方法分析f MRI数据,比较PPPD患者与健康受试者的差异。进一步进行相关分析,探讨DC改变与PPPD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受试者相比,PPPD患者右侧楔叶、楔前叶(X=12,Y=-84,Z=21,k=126,P=0.011, FWE校正)DC值显著降低。DC值与DHI(r=-0.677,P=0.016)、DHI-F(r=-0.581,P=0.048)、DHI-E(r=-0.690,P=0.013)均呈负相关。结论:PPPD患者楔叶、楔前叶网络节点属性减弱,可能与患者的持续性头晕不稳及复杂视觉刺激导致症状加重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采用核磁诊断区分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某院2012年9月~2015年8月收治的痴呆患者60例,根据治疗目的不同,分为A、B两组,A组为AD患者,B组为VD患者,同时选取30例健康患者为C组,采用MRI进行扫描并对其数据进行分析。结果:A组海马体积明显小于B、C两组(P0.05);B、C两组海马体积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A组的颞叶沟回间距明显高于B、C两组(P0.05)。A组大脑萎缩26例,B组19例,A组大脑萎缩发生率明显多于B组(P0.05)。A组海马萎缩18例,B组10例,A组海马萎缩发生率明显多于B组(P0.05)。结论:MRI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能够从影象学角度活体区分AD、VD,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两种诊断方式的对比来分析其在肝外胆管结石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促进临床医学诊断方案创新。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本院2014年-2019年入院接受诊断并且确诊为肝外胆管结石的患者共62例,对其均采取腹部CT诊断方式以及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查方式,并针对两种诊断方式所得出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判断其诊断精准性和应用价值。结果:经过对62例患者分别采取CT诊断以及核磁胰胆管成像诊断方式之后发现,利用核磁胰胆管成像能够精准的诊断出患者的疾病类型以及患病程度,其检出率为90%,而CT诊断方式对于肝外胆管结石的诊出率为68%,两者之间具备较大的差距。结论:因此我们可以断定,在进行对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诊断过程中,利用核磁胰胆管成像诊断方式能够起到更加优越的诊断成效,对于创新优化临床医疗诊断方案具备极强的促进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临床护理路径在CT核磁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笔者选择2014年11月~2015年11月在我院核磁科接受诊断的200例患者,并随机将 其分为心理临床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对常规组进行常规护理路径在CT核磁科中应用,而观察组则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患者进行核磁检查.结果 通过对两 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评分,与常规护理相比,临床护理的评分明较高(P≤0.05),而且临床护理组患者疗效较常规护理亦明显较低(P≤0.05).结论 在CT 核磁科的检查过程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能极大地提升护理工作质量,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并缩短检查时间,在CT 核磁科的检查护理中值得大力推广 使用[1].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氢质子核磁波谱(H1-MRS)检查对儿童热性惊厥(FS)的脑实质异常的检测效率,及其用于预测临床预后的价值。 方法选择中山市人民医院普通儿科自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38例F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进行颅脑MRI及H1-MRS检查,比较MRI和H1-MRS检查对FS患儿颅内异常检出效率差异。根据H1-MRS结果计算代谢物质氮-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磷酸肌酸(Cho)]、NAA/Cr、NAA/Cho值,然后根据患儿出现临床不良预后情况分为有不良临床预后组和无不良临床预后组,比较2组患儿间NAA/(Cr+Cho)、NAA/Cr、NAA/Cho值差异,并分析其对预后的评估价值。 结果38例FS患儿中,MRI检出颅脑异常情况有23例,H1-MRS检出颅脑异常情况有32例,异常情况检出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330,P=0.021)。13例FS患儿出现不良临床预后,有不良临床预后组患儿中表现为复杂型的比率高于无不良临床预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不良临床预后组患儿的NAA/(Cr+Cho)、NAA/Cr、NAA/Cho值均小于无不良临床预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NAA/(Cr+Cho)、NAA/Cr、NAA/Cho值对预测不良临床预后ROC曲线,其相应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8、0.774、0.797。 结论H1-MRS检查对FS患儿脑实质异常的检出率高于MRI检查,且H1-MRS结果计算所得的NAA/(Cr+Cho)、NAA/Cr、NAA/Cho值在FS患儿中显著降低,其中,NAA/(Cr+Cho)值对患儿的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析腹部CT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结石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120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将患者分为2组,分别采取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测和CT检测,并对2次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CT监测出了52例,阳性率为51.92%,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测出了90例,阳性率为81.11%,从检出率来看核磁胰胆管成像明显高于CT,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核磁胰胆管成像进行肝外胆结石的检测具有更高的检出率和准确性,比CT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核磁SWI序列在颅内微量出血鉴别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50例颅内微出血患者进行实验观察,随机分为应用组与对照组,应用组使用核磁SWI序列方式进行诊断,对照组使用常规诊断方式,观察两组患者的病灶诊断率。结果应用组患者中有23例患者出现低病变信号,诊断率为92%,对照组中有19例患者出现低病变信号,诊断率为76%,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核磁SWI序列在颅内微量出血具有较好的鉴别诊断价值,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核磁联合经直肠超声计算机软件融合成像引导前列腺靶向穿刺活检(software guid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ultrasound fusion targeted biopsies,MRUS-TB)在中低风险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20年2月298例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首次行前列腺靶向穿刺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185例行MRUS-TB联合经直肠超声引导系统穿刺活检(trans rectal ultrasound-guided systematic biopsy,TRUS-SB)组(A组)和113例行核磁联合经直肠超声认知融合成像引导前列腺靶向穿刺活检(cognitiv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trans rectal ultrasound fusion targeted biopsy,COG-TB)联合TRUS-SB组(B组),对比分析MRUS-TB和COG-TB对血清PSA水平为4~20 ng/mL人群中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检出率的影响。  结果  A组与B组相比,PCa及临床显著性PCa(clinically significant prostate cancer,CSPCa)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肿瘤穿刺组织有效样本长度及穿刺针数检出PCa的阳性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根据血清PSA表达水平和前列腺体积分层时,PCa及CSPCa检出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行MRI检查结节最大径≤5 mm的CSPCa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3)。  结论  MRUS-TB可提高中低风险PSA及较小前列腺体积的患者中CSPCa的检出率,并可提高结节大小≤5 mm的CSPCa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