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80篇
  免费   1076篇
  国内免费   601篇
耳鼻咽喉   28篇
儿科学   180篇
妇产科学   108篇
基础医学   471篇
口腔科学   67篇
临床医学   2404篇
内科学   1630篇
皮肤病学   42篇
神经病学   171篇
特种医学   122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0篇
外科学   620篇
综合类   4541篇
预防医学   1071篇
眼科学   78篇
药学   3373篇
  10篇
中国医学   1423篇
肿瘤学   507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01篇
  2022年   289篇
  2021年   292篇
  2020年   342篇
  2019年   324篇
  2018年   186篇
  2017年   304篇
  2016年   332篇
  2015年   413篇
  2014年   787篇
  2013年   830篇
  2012年   1096篇
  2011年   1131篇
  2010年   1018篇
  2009年   1035篇
  2008年   1190篇
  2007年   1098篇
  2006年   1047篇
  2005年   1227篇
  2004年   808篇
  2003年   732篇
  2002年   533篇
  2001年   470篇
  2000年   348篇
  1999年   309篇
  1998年   236篇
  1997年   207篇
  1996年   185篇
  1995年   199篇
  1994年   140篇
  1993年   101篇
  1992年   108篇
  1991年   71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85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丹酚酸A对高浓度葡萄糖诱导的心肌成纤维细胞(CFs)Wnt信号通路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浓度葡萄糖刺激CFs构建细胞增殖模型,以22 mg/L卡托普利为西药对照,不同浓度丹酚酸A处理CFs。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增殖周期,ELISA法测定细胞中Ⅰ型、Ⅲ型胶原的生成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蛋白的分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β-catenin、GSK-3β、p-GSK-3β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干预24、48 h,与模型对照组相比,25、50、100 mg/L丹酚酸A均可明显抑制细胞增殖(P < 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25、50、100 mg/L丹酚酸A均能抑制CFs 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的分泌(P < 0.05~P < 0.01);50、100 mg/L丹酚酸A均能明显抑制TGF-β1的合成及β-catenin的表达(P < 0.01);100 mg/L丹酚酸A可以上调p-GSK-3β的表达(P < 0.05)。结论丹酚酸A可抑制高浓度葡萄糖诱导的CFs增殖、胶原蛋白分泌和TGF-β1的合成,其机制可能与抑制Wnt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弥散峰度成像(DKI)对直肠腺癌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1A1(UGT1A1)*28基因突变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山西省肿瘤医院2016年11月—2020年8月167例直肠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8例、女69例,年龄29~89岁、中位年龄为62岁。患者术前均行MR常规序列和DKI序列检查,将DKI图像导入Matlab软件并勾画感兴趣区,计算相应的平均弥散系数(MD)、平均峰度系数(MK)以及表观弥散系数(ADC)。依据患者UGT1A1*28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将其分为野生型组和突变型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患者MD、MK、ADC的差异。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作为预测指标,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以及DeLong检验分析,评价其对直肠腺癌UGT1A1*28基因突变状态的诊断效能。结果 在167例直肠腺癌患者中,UGT1A1*28野生型(TA6/6)130例(77.8%)、突变型37例,后者中杂合突变型(TA6/7)34例(20.4%)、纯合突变型(TA7/7)3例(1.8%)。野生型患者的ADC与MD值均高于突变型,而MK值低于突变型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根据ROC曲线分析,MD、MK以及ADC值预测UGT1A1*28基因突变的AUC分别为0.747、0.836、0.723,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是83.8%和57.7%、78.4%和81.5%、75.7%和65.4%。结论 DKI参数(MD、MK)以及ADC值均可用于直肠腺癌UGT1A1*28基因突变的预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的代谢参数及临床指标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期评估及预后预测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194例DLBCL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中期评估结果,比较不同临床指标[β2 -微球蛋白(β2-MG)、双表达、三表达、Ann Arbor分期、淋巴瘤国际预后评分 (IPI)、多维尔5分法(D5PS)评分]和18F-FDG PET/CT代谢参数[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病灶累及部位SUVmax的总和(SUVmaxsum)、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mean)和SUVmax下降幅度(△SUVmax)]中达完全缓解(CR)者所占比例的差异,应用Cox回归和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分析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及临床指标对DCBCL患者2年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影响,并对SUVmax与β2-MG、Ann Arbor分期和IPI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β2-MG > 2.3 mg/L、Ann Arbor分期Ⅲ/Ⅳ期、IPI > 2分、SUVmax > 17.00和SUVmaxsum > 38.60者达CR的比例较低;疗效达CR者△SUVmax大于未达CR者(P均 < 0.05)。Cox单因素分析显示,β2-MG、Ann Arbor分期、IPI评分、双表达、三表达、SUVmaxsum及D5PS评分均与DLBCL患者2年PFS有关(P均 <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分期Ⅲ/Ⅳ期(HR = 4.486,P = 0.001)为DLBCL患者2年PFS的独立危险因素,D5PS 评分1~3分(HR = 0.256,P < 0.001)为DLBCL患者2年PFS的独立保护因素。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SUVmax与β2-MG(rs = 0.348,P = 0.001)、Ann Arbor分期(rs = 0.236,P = 0.022)和IPI评分(rs = 0.305,P = 0.003)均有关。结论 18F-FDG PET/CT的代谢参数与临床指标相关,Ann Arbor分期和D5PS可作为DLBCL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糖代谢紊乱是危重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血糖升高是患者病死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安全有效的血糖管理是提高危重患者救治质量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危重患者血糖管理的效果越来越好, 血糖目标由既往的单一化逐步向多样化过渡,血糖监测和胰岛素给药模式也越来越符合患者的个性化需求。本文将从目标血糖、血糖监测方法、胰岛素调节方案3个方面对危重患者血糖管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危重患者血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并开拓关于血糖管理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葡萄糖酸氯己定消毒液的安全性。方法以40、200和1000 mg/(kg·bw)3个剂量葡萄糖酸氯己定消毒液灌胃SD大鼠,每天1 mL/0.1(kg·bw),持续28 d,观察葡萄糖酸氯己定对SD大鼠的亚急性毒性作用。结果葡萄糖酸氯己定对SD雌雄大鼠急性经口LD_(50)大于5000 mg/(kg·bw)。28 d经口试验结果显示,SD大鼠生长发育良好,未观察到中毒表现。与对照组比较,SD大鼠血液学、血清生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学结果显示,主要脏器未发现有意义的病理性改变。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葡萄糖酸氯己定对SD大鼠属实际无毒类。亚急性毒性试验未发现葡萄糖酸氯己定对SD大鼠有明显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比较脑淀粉样血管病(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的脑代谢差异,评价18F-脱氧葡萄糖(fluorodeoxy glucose,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PET/CT)脑显像对CAA和AD的鉴别价值。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12月至2021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符合修订Boston标准的很可能CAA患者以及年龄与其相近的AD患者。随机纳入同期行18F-FDG PET/CT检查且认知功能正常的人群为对照。对3组18F-FDG PET/CT图像进行视觉分析和定量分析。  结果  共入选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10例很可能CAA患者(CAA组)、10例AD患者(AD组)以及11例认知功能正常的对照人群(对照组)。视觉分析结果显示,相较对照组,AD组典型表现为双侧基本对称的颞顶叶代谢减低,以颞叶内侧、后扣带回代谢减低最为显著;CAA组皮层代谢减低区呈无特定规律分布,代谢减低或缺损区与出血区域相关。基于体素的脑代谢图像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相较对照组,AD组后扣带回、海马旁回、顶叶、颞叶内侧的代谢显著减低(P < 0.01);CAA组广泛白质区以及尾状核头、胼胝体、前扣带回、颞叶外侧皮层等处代谢显著减低(P < 0.01)。基于脑区的定量分析显示,CAA组枕叶/后扣带回(occipital/posterior cingulate, O/PC)相对脑桥的18F-FDG标准摄取值比值(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 ratio,SUVr)明显低于AD组(0.91±0.05比1.07±0.08,P < 0.001);O/PC SUVr鉴别很可能CAA、AD的曲线下面积为0.98(95%CI:0.93~1.00),最佳临界值为0.96,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0%。  结论  CAA与AD患者的18F-FDG PET/CT显像呈明显不同的代谢降低图型;O/PC SUVr或可作为二者鉴别诊断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本研究将探讨基于氟-18-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电子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 的改良PET-腹膜癌指数(peritoneal cancer index,PCI)、最大标准化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与最大标准化摄取值/肝脏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max/ liver mean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 SUVmax/SUVmeanliver)预测腹膜假黏液瘤(pseudomyxoma peritonei,PMP)组织病理学分级的能力。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6月间31例阑尾来源PMP患者的临床病理学数据及34例次(3名患者行2次检查)18F-FDG PET/CT检查结果。将13个特定腹盆区域PMP病灶的SUVmax评分汇总得到PET-PCI。同时还测量了腹盆腔病灶的SUVmax与SUVmax/SUVmeanliver结果 低级别PMP患者14例、高级别PMP患者12例、高级别伴印戒细胞PMP患者5例。高级别PMP患者的PET-PCI、SUVmax和SUVmax/SUVmeanliver值均高于低级别PMP患者(PET-PCI: 23.08±7.47 vs 15.81±10.59,P=0.047; SUVmax:7.91±4.67 vs 6.73±3.99,P=0.470;SUVmax/SUVmeanliver:3.63±1.89 vs 3.17±2.70,P=0.614)。高级别伴印戒细胞PMP患者的 PET-PCI、SUVmax及SUVmax/SUVmeanliver值均高于高级别PMP患者(PET-PCI:25.20±8.84 vs 23.08±7.47,P=0.614; SUVmax:9.29±8.46 vs 7.91±4.67,P=0.660;SUVmax/SUVmeanliver:3.73±1.83 vs 3.63±1.89,P=0.917)。PET-PCI、SUVmax及SUVmax/SUVmeanliver值的高低与PMP分级一致,但只有高级别PMP患者的PET-PCI与低级别PMP患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与SUVmax及SUVmax/SUVmeanliver相比,PET-PCI能更好地反映PMP患者的组织病理学分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利尿后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延迟显像对前列腺癌(PCa)的临床诊断价值和最佳延迟显像时间。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8年12月于武装警察部队特色医学中心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显示前列腺病变的235例男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前列腺恶性病变患者77例、前列腺良性病变患者158例,年龄50~87(69.6±13.6)岁。所有患者均行利尿前及利尿后延迟显像(1、2、3、4 h),获得利尿前、后病灶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以利尿后SUVmax>2.5且利尿前、后SUVmax的储留指数>15%作为判断良、恶性的标准。2组间数据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 前列腺恶性病变患者利尿后延迟1、2、3 h显像的SUVmax均分别高于利尿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57±1.58对4.32±1.01、7.04±3.03对4.62±1.84、7.28±2.90对4.73±1.88,t=3.399、3.676、2.660,均P<0.05);利尿后延迟4 h显像的SUVmax与利尿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03,P=0.286)。前列腺良性病变患者利尿后延迟1、2、3、4 h显像的SUVmax与利尿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68~0.865,均P>0.05)。恶性病变患者利尿后延迟1、2、3 h显像的SUVmax均分别高于良性病变患者(t=2.013、3.910、3.554,均P<0.05),而2组患者利尿后延迟4 h显像的SUV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79,P=0.181)。恶性病变患者利尿后延迟2、3 h比延迟1 h显像的SUVmax高(t=2.220、2.400,均P<0.05)。利尿后18F-FDG PET/CT延迟1、2、3、4 h显像对前列腺癌诊断效能中,延迟2 h显像的特异度[74.5%(38/51)]和准确率[76.3%(61/80)]最高,而延迟3 h显像的灵敏度[84.6%(11/13)]最高。 结论 PCa患者利尿后延迟显像可提高显像效果和临床诊断的效能,利尿后延迟2 h显像的诊断效果较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住院患者接受达格列净治疗的情况,了解该药的应用现状和不良反应并分析其危险因素,为规范其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汇总国内外达格列净相关指南、文献和专家共识,形成达格列净临床应用的合理性评价标准。回顾性调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21年3月1日—2022年2月28日住院患者使用达格列净的情况,按照已制定的评价标准进行合理性和安全性分析,并提出合理化用药建议。结果 共有201例患者应用了达格列净,其中有效病例198例,不合理用药病例共27例,不合理使用率为13.64%,以用药时机不适宜、禁忌证用药和特殊人群用药不合理为主要原因。不良反应共6例,发生率为3.03%,以泌尿系感染、糖尿病酮症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不良反应为主。结论 达格列净降低血糖和改善心力衰竭预后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重视,临床用药期间应多关注患者的血β-羟基丁酸和肝肾功能指标,关注达格列净的用药时机、特殊人群用药和不良反应等方面。针对其不合理应用情况和不良反应,临床药师应结合达格列净新修订的说明书、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等最新信息,制定合理性评价标准和用药建议,做到实时点评,进一步促进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