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436篇 |
免费 | 1945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妇产科学 | 8篇 |
基础医学 | 542篇 |
口腔科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2040篇 |
内科学 | 2264篇 |
皮肤病学 | 9篇 |
神经病学 | 15篇 |
特种医学 | 365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37篇 |
外科学 | 1171篇 |
综合类 | 6690篇 |
预防医学 | 1190篇 |
药学 | 2281篇 |
45篇 | |
中国医学 | 1360篇 |
肿瘤学 | 3360篇 |
出版年
2023年 | 72篇 |
2022年 | 478篇 |
2021年 | 618篇 |
2020年 | 698篇 |
2019年 | 412篇 |
2018年 | 260篇 |
2017年 | 788篇 |
2016年 | 828篇 |
2015年 | 802篇 |
2014年 | 1442篇 |
2013年 | 1394篇 |
2012年 | 1741篇 |
2011年 | 1873篇 |
2010年 | 1609篇 |
2009年 | 1500篇 |
2008年 | 1446篇 |
2007年 | 1071篇 |
2006年 | 954篇 |
2005年 | 567篇 |
2004年 | 438篇 |
2003年 | 263篇 |
2002年 | 268篇 |
2001年 | 198篇 |
2000年 | 172篇 |
1999年 | 243篇 |
1998年 | 226篇 |
1997年 | 208篇 |
1996年 | 189篇 |
1995年 | 98篇 |
1994年 | 132篇 |
1993年 | 69篇 |
1992年 | 63篇 |
1991年 | 59篇 |
1990年 | 46篇 |
1989年 | 61篇 |
1988年 | 35篇 |
1987年 | 27篇 |
1986年 | 17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5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探讨CDX2和Villin在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和诊断作用.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本院胃黏膜活检标本90例,其中慢性胃炎21例,慢性胃病伴肠上皮化生22例,胃上皮内瘤变25例,胃癌22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X2和Villin蛋白在胃黏膜活检组织中的表达.结果:CDX2及Villin在慢性胃病伴肠上皮化生组、胃上皮内瘤变组及胃癌组均有高表达,其阳性率显著高于慢性胃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X2与Villin的表达存在正相关(P<0.01).结论:CDX2和Villin异常表达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胃上皮内瘤变及胃癌组织中,提示两者可能在胃癌(特别是肠型胃癌)的发生中起重要意义,同时在胃黏膜活检中诊断胃癌及癌前病变(尤其是形态学难以确定)时,两者联合检测可以作为辅助诊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Src激酶和p38激酶在乙酰肝素酶促进人胃癌细胞迁移和侵袭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 实验设正常对照组(细胞未作其他处理)、人乙酰肝素酶重组蛋白处理组(5、10 μg/ml)以及提前3 h加入Src激酶特异性抑制剂pp2(5 μmol/L)或p38激酶特异性抑制剂SB 203580(1 μmol/L)再加入人乙酰肝素酶重组蛋白(10 μg/ml)作用24 h组.利用划痕损伤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基质侵袭实验分别检测各处理组对人胃癌MGC-803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各处理组对人胃癌MGC-803细胞、高表达乙酰肝素酶的人胃癌SGC-7901细胞和乙酰肝素酶表达被下调的SGC-7901-Heparanasel(-)细胞中Src激酶、p38激酶、磷酸化Src激酶(p-Src)和磷酸化p38激酶(p-p38)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5和10 μg/ml人乙酰肝素酶重组蛋白均能明显增强人胃癌MGC-803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P<0.05);与未加抑制剂的人乙酰肝素酶重组蛋白比较,抑制剂pp2和SB 203580均能削弱人乙酰肝素酶重组蛋白增强的人胃癌MGC-803细胞的迁移和基质侵袭能力(P<0.05).10 μg/ml人乙酰肝素酶重组蛋白促进人胃癌MGC-803细胞Src激酶和p38激酶的磷酸化,而SGC-7901-Heparanasel(-)细胞中磷酸化的Src激酶和p38激酶表达水平较SGC-7901细胞明显下调(P<0.01);抑制剂pp2和SB 203580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中乙酰肝素酶蛋白表达无明显影响;在人胃癌SGC-7901细胞和MGC-803细胞中,Src激酶的抑制剂pp2抑制磷酸化p38蛋白的表达,而p38激酶的抑制剂SB 203580对磷酸化Src蛋白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 乙酰肝素酶可能通过促进Src激酶磷酸化或p38激酶的磷酸化或先促进Src激酶磷酸化再促进p38激酶的磷酸化,从而促进人胃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乙酰肝素酶-Src激酶磷酸化-p38激酶磷酸化可能是人胃癌细胞内存在的与细胞迁移和侵袭有关的信号转导通路. 相似文献
3.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胃癌肿瘤引流淋巴结和第二站淋巴结内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的分布和细胞数量.结果显示Foxp3+ Treg细胞弥散地分布于胃癌引流淋巴结的副皮质区和髓质区.胃癌肿瘤引流淋巴结内Treg细胞数明显多于第二站淋巴结(P<0.01),进展期胃癌肿瘤引流淋巴结内Treg细胞数多于早期胃癌(P<0.01).Treg细胞聚集胃癌肿瘤引流淋巴结内可能通过形成免疫耐受环境而促进肿瘤淋巴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靶向KLF4的基因编辑质粒,建立CRISPR/Cas9-sgKLF4人正常胃黏膜GES-1细胞株,观察KLF4基因敲除效果及其对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设计靶向KLF4基因的sgRNA序列,将合成的片段插入到CRISPR/Cas9质粒骨架载体pX459中,再将重组后的质粒做转化,挑取克隆,扩增后提质粒进行测序验证正确性.将构建好的重组质粒体外转染入人胃黏膜细胞GES-1中,利用嘌呤霉素进行筛选获得KLF4敲除的克隆细胞,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未转染细胞和克隆细胞中KLF4蛋白的表达情况,平板克隆实验检测KLF4敲低后克隆形成能力,MTT实验检测其增殖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其迁移能力.结果 经测序验证,成功构建了靶向KLF4的重组质粒pX459-KLF4-sgRNA,经Western blot方法验证,转染该重组质粒后人胃黏膜上皮细胞株GES-1的KLF4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行为学实验结果表明,GES-1细胞敲低KLF4基因后克隆形成能力、增殖能力以及迁移能力都明显增强.结论 成功构建了靶向KLF4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质粒载体及KLF4基因敲低的稳定细胞株GES-1,KLF4基因敲低后GES-1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改变证实其抑癌基因活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胃癌患者外周血分布的临床意义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流式细胞术分析不同TNM分期的胃癌患者和健康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免疫磁珠分离胃癌患者和健康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将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与淋巴细胞体外共培养, CCK8方法检测CD4+CD25+调节性T细胞对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的影响。 RT?PCR检测CD4+CD25+调节性T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Foxp3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胃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健康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Ⅲ期和Ⅳ期胃癌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均明显高于Ⅰ?Ⅱ期胃癌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与健康者相比,胃癌患者 CD4+CD25+调节性T细胞能明显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且Ⅲ期和Ⅳ期胃癌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明显强于Ⅰ?Ⅱ期胃癌患者,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显示胃癌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Foxp3 m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Ⅲ期和Ⅳ期胃癌患者Foxp3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胃癌患者,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节性T细胞可能通过增强Foxp3 mRNA表达发挥免疫抑制作用,促进胃癌的发生发展。通过监测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有利于评估胃癌患者免疫功能和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单药替吉奥胶囊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选择50例经病理证实的老年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及对照组18例。治疗组根据体表面积给予替吉奥胶囊治疗,对照组给予营养等最佳支持治疗。每2周期后行影像学检查评价疗效、记录不良反应及随访情况。结果:治疗组32例患者CR(完全缓解)0例,PR(部分缓解)10例,SD(病情稳定)12例,PD(病情进展)10例,临床总缓解率31.3%,临床获益率68.8%。治疗组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及中位生存期分别为5.7及11.5个月,对照组分别为3.1及7.6个月。毒副反应主要为I-III度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肝功能损伤及手足综合症。结论:单药替吉奥胶囊治疗老年晚期胃癌效果肯定,生活质量高、毒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7.
腹腔镜技术在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已有较长时间,但是由于胃的解剖层面复杂、血供丰富、腹腔镜手术器械操作等特殊性,使腹腔镜胃癌淋巴结清扫的难度较大,技术要求较高.合理的手术入路是腹腔镜胃癌淋巴结清扫术成功的开始,也是手术顺利进行的前提.术者在熟知胃癌淋巴结引流及解剖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体位、术者的站位、淋巴结清扫顺序等,不同的区域,如幽门下区、胰腺上缘区和脾门区中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以保证安全、彻底的胃周淋巴结清扫.本文介绍本课题组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不同区域淋巴结清扫时的手术入路选择,以期为开展腹腔镜胃癌手术的外科医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HDAC5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通过Western blot检测HDAC5和Twist1在胃癌细胞株及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中的表达.使用MTT及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HDAC5和Twist1对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果:HDAC5和Twist1在胃癌细胞株中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P<0.05).沉默HDAC5的表达可使胃癌SGC-7901细胞中Twist1表达降低,并抑制其增殖、促进凋亡;而过表达HDAC5作用相反(P<0.05).此外,沉默Twist1可抑制SGC-7901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P<0.05).结论:HDAC5可能通过上调Twist1的表达水平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抑制凋亡,从而促进胃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老年胃癌患者和非老年患者接受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后短期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长期生存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3年10月就诊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并接受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2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老年组(≥65岁)与非老年组(<65岁)的手术情况、术后早期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等,分析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差异.结果:老年组术前ASA评分和合并症数目显著高于非老年组(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老年组患者手术后平均首次下地活动时间为(2.2±2.3)d,非老年组为(1.4±1.3)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之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8%vs.28.5%,P>0.05).3年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存在术后并发症的患者中,老年患者总生存率显著低于非老年患者(44.5%vs.70.5%,P<0.05).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对老年患者安全可行,并且能够获得较好的长期生存,但仍需加强围手术期处理促进术后早期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