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摘 要 目的: 以多指标综合评分结合响应面法筛选最佳煎煮工艺。方法: 以芍药苷含量和得膏率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采用2因素5水平的中心组合设计原理,考察液料比、煎煮时间、煎煮次数对十全大补膏制备工艺的影响。结果: 采用Design Expert 8.0.6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建立芍药苷含量和得膏率综合评分与考察因素二次回归方程数学模型,结合生产实际,筛选最佳工艺为液料比10.6 ml·g-1、煎煮时间96 min,煎煮3次。结论:优选的煎煮工艺科学、合理、稳定。 相似文献
2.
3.
4.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4):323
2011年12月2日,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北京举行了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会议公布了中国科技期刊评价结果。《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的各项计量指标均有较大提升:2010年度被引频次为3153次(2009年为2859次),名列51种医科大学学报第一位;影响因子(核心版)为0.668(2009年为0.505),名列第3;综合评分68.5,位列第1。会议同时公布了"百种中 相似文献
5.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超声综合评分与病理分级分期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超声综合评分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以及炎症活动度分级的关系.方法:19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超声引导下肝组织活检,根据肝纤维化的程度和炎症活动度,将患者分为S0、S1、S2、S3、S4组和G1、G2、G3、G4组.活检前行肝脏超声检查,从肝包膜、肝边缘角、肝实质回声、肝静脉壁、胆囊壁5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分,比较不同组别患者的超声综合评分,并将超声评分与肝组织活检病理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不同组别超声综合评分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t<0.05),超声综合评分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以及炎症活动度分级呈正相关(r分别为0.7891和0.6648,P<0.05).结论:超声综合评分可较好地反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纤维化程度和炎症活动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优化阿德福韦酯分散片处方。方法:以休止角、崩解时限、混悬液稳定性和5min溶出度为指标,采用正交设计综合评分法优化阿德福韦酯分散片的处方。结果:优选分散片处方为崩解剂PVPP用量14%、填充剂微晶纤维素和乳糖比例2∶1、黏合剂PVP用量2%。所制分散片可在3min内能崩解并全部通过2号筛,5min溶出度明显优于市售普通片。结论:正交设计综合评分法可用于阿德福韦酯分散片的处方优化。 相似文献
7.
综合评分法优选牛膝盐炙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化牛膝盐炙工艺,为中药饮片的标准化和现代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正交设计四(34),以齐墩果酸、醇溶性浸出物、多糖为测定指标,考察食盐用量、炮制温度范围、闷润时间三个困素,采用多指标综合评分法优化盐牛膝炮制工艺。结果:最佳工艺:A1B3C2.即食盐2g/100g,闷润4h,150℃—180℃炒至净干。结论:综合评分法优选出的炮制工艺,稳定、可行,能较好的保证炮制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樟帮炮制白芍饮片中芍药苷和芍药内酸苷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通过考察不同因素对芍药苷的影响,选定正交设计因索,以芍药苷、芍药内酯苷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综合评分法优化樟帮炮制白芍饮片中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提取工艺;通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含量测定,Diamon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0.05%磷酸水梯度洗脱,流速1ml/min,检测波长230 mm,柱温为25℃.结果:最佳提取条件为50ml乙醇(50%)、超声、白芍粉末(40目),30min.结论:本实验引入了综合指标隶属度的概念,将不同考察指标转变成具体数据,使之能综合出最优的提取工艺渗数.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黄芪补血有效部位(黄芪黄酮、黄芪多糖、黄芪皂苷)干预化疗性贫血模型小鼠的效应机制及其交互关系。方法:采用多指标正交试验将108只小鼠随机分为9组,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按100 mg·kg-1剂量腹腔注射环磷酰胺造模后,按L8(27)正交表开展实验,并运用多项指标计算综合评分方法对外周血红蛋白(Hb)浓度、红细胞(RBC)计数、红细胞压积(Hct)、白细胞(WBC)计数、骨髓集落刺激因子等指标进行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各单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糖对外周血象(红细胞),黄酮、皂苷对白细胞,黄酮、多糖对集落刺激因子作用显著(P<0.05),联合用药效果均不如单一用药。黄酮、多糖、皂苷对白细胞介素均有作用(P<0.05),黄酮与多糖合用效果优于单一用药。结论:黄芪多糖是促进化疗贫血小鼠红细胞增殖、粒系造血的最佳有效部位,黄酮、皂苷增加白细胞作用较佳。 相似文献
10.
创伤已成为45岁以下成年人死亡的第一原因[1],在我国人类总死亡原因中位列第五.创伤早期采用准确且简便易行的方法评定创伤严重程度,积极实施确定性抢救措施,将有助于降低伤病员的死亡率和伤残率.创伤评分系统可以将伤情严重程度定量,对正确诊断、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