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甲苯咪唑引起肝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宝洁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7,9(6)
1例30岁女性患肝包虫病,术后给予口服甲苯咪唑200mg,2次/d。10d后,患者ALT升高到101U/L,将甲苯咪唑减量至100mg,2次/d。服药20d后,ALT升为200U/L,给予保肝治疗,患者肝功能降至正常范围。继续服用甲苯咪唑,患者ALT升至300U/L,再次停服甲苯咪唑。半月后患者ALT为605U/L,TBil为126μmol/L,并出现纳差、尿黄等症状。给予保肝和对症治疗,25d后患者症状好转,肝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2.
张亚莉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88,(4)
<正> 胃肠道寄生虫感染的药物治疗虽然进展较缓慢,但目前使用低毒广谱的药物已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现综述一些重要胃肠道寄生虫感染的药物治疗,以供参考。肠道原虫感染的治疗阿米巴病1.肠道阿米巴病对无症状肠道内感 相似文献
3.
4.
在红外光谱中红外区选择三个适当的吸收波长和相应的基线点,计算每一组份在各波长的吸光系数后,便可采用矩阵分析法,同时准确测定甲苯咪唑多晶型混合物中每一晶型的百分含量。 相似文献
5.
盐酸左旋咪唑和甲苯咪唑均为抗肠道蠕虫类药物。本实验根据我国新药审批的有关要求来检测这二类药物的致突变作用,该实验通过诱发CHL 细胞染色体畸变的体外试验和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的体内试验这两条途径来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在体内试验中,甲苯咪唑(400-1600mg/kg)与阴性对照组(N.S)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体外试验中,甲苯咪唑(0.39-0.78μg/ml)培养24h 和48h 对CHL 细胞所诱发的染色体变化率显阳性。说明甲苯咪唑具有损伤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和诱发CHL 细胞染色体畸变的遗传物质存在。而盐酸左旋咪唑的体内、体外试验显示阴性。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速效肠虫净片中甲苯咪唑和盐酸左旋咪唑两组分薄层色谱扫描同时测定的方法,考察了展开剂系统、展开温度、薄层板厚度等因素对薄层色谱扫描的影响,以随行外标两点法对样品进行分析,甲苯咪唑和盐酸左咪唑的回收率分别为101.8%和99.37%,RSE≤3.8%。 相似文献
7.
采用复方甲苯咪唑2片,顿服,治疗蛔虫感染者262例,对其排虫情况进行了初步观察,服药后排虫者217例,总排虫率为82.82%。其排虫率郊区(93.62%),显著高于市区(55.41%),小学生(95.22%),显著高于中学生(33.96%);首次排虫时间为1~5d,其中第1,2,3d排虫者,分别占总排虫例数的45.62%,41.48%,6.45%。 相似文献
8.
9.
10.
采用正交设计对制备甲苯咪唑微丸的处方及工艺进行优选。结果表明:以PEG6000为载体、甲苯咪唑与载体按1:7(重量比)投料并以乙酸-乙醇(1:1,体积比)为溶剂法制成的固体分散体再滚制的微丸,可显著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度;X射线衍射图谱显示:甲苯咪唑是以分子形式分散在载体的分子骨架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