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黄海葵的化学成分研究(2)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青岛产黄海葵[Anthopleura xanthogrammica(Berkly)]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首次分离到5个化合物,分别以9,12-十八碳二烯酸(1)、9,14-二十二碳二烯酸(2)、1-○-十六碳烷酰2-○-(9-十八碳烯酰)-3-○-(9,12-十八碳二烯酰)甘油酯(3)、1-○-十六烷酰基-3-○-(14-二十碳烯酰基)甘油酯(4)和1-○-(9,12-十八碳二烯酰基)-2-○-(9,12-十八碳二烯酰基)甘油酯(5)。它们的化学结构经理化数据和波谱(IR、MS、~1HNMR和~(13)CNMR)分析,结合化学降解得以确定。它们系首次从黄海葵中分得,其中化合物(3)、(4)和(5)为新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2.
太平洋侧花海葵中的化学成分(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太平洋侧花海葵的活性成分。方法 采用稻瘟霉模型生物活性追踪方法 ,应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 ,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 9个化合物 :正十六烷 ( ) ,正十三醇 ( ) ,棕榈酸 ( ) ,硬脂酸 ( ) ,棕榈酸甲酯 ( ) ,花生酸甲酯 ( ) ,1 - O-蜡酰甘油酯 ( )以及 2 S,3 R,Δ4 (E) ,Δ8(E) -十八碳鞘氨醇 -正十六碳酰胺和其同系物 2 S,3 R,Δ4 (E) ,Δ8(E) -十八碳鞘氨醇 -正十四碳酰胺的混合物 ( 和 ) ,其中 和 的混合物对稻瘟霉的最小菌丝变形浓度为 6 3 mg· L-1。结论 9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海葵中获得 ,( 和 )具有诱导稻瘟霉菌丝变形活性 相似文献
3.
4.
5.
分离自青岛海区潮间带海葵的真菌及其产生的抑菌物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7
从青岛海区潮间带的海葵上分别分离到23株真菌,并对其产生抑菌活性物质进行了初步测试。其中绿海葵上分离到15株,分属于半知菌的4个属;青岛侧花海葵上分离到8株,分属于半知菌的6个属。人23株中真菌中筛选到3株具有较好抗病原真菌活性的菌株。 相似文献
6.
黄海葵附生真菌Penicillium Sp.化学成分的研究(I)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黄海葵[Anthopleura xanthogrammica (Berkly]附生真菌Penicillium sp.的发酵液中首次分离到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对羟基苯乙醇(I),(Z)N-[2,-(4,羟基苯基)乙烯基]甲酰胺(II);(E)N-(2,(4-羟基苯基)乙烯基]甲酰胺(III),邻苯二甲酸二异丁基酯(IV),其中化合物(III)为首次从天然界分离得到,它们的化学结构经理化数据和波谱分析,结合文献报道数据照得以确定。 相似文献
7.
纵条矶海葵中的生物碱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纵条矶海葵(Haliplanella luciae)进行生物碱成分的研究。方法采用包括HPLC在内的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应用多种波谱学方法,主要是MS、1H-NMR、13C-NMR和2DNMR,结合文献对照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纵条矶海葵的甲醇提取物水溶性部位中分离鉴定了3个吲哚生物碱成分:tryp-toline(1),1-甲基四氢-β-咔啉(1-methyltetrahydro-β-carboline,2)和β-吲哚乙胺(tryptamine,3);以及1个嘌呤生物碱成分:2-甲基亚氨基-3-甲基-6-甲基氨基-9氢-嘌呤(2-methylimino-3-methyl-6-methylamino-9H-purine,4)。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纵条矶海葵科中获得;吲哚、嘌呤类是该种海葵中生物碱成分的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8.
太平洋侧花海葵中的化学成分(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太平洋侧花海葵的活性成分。方法:采用稻瘟霉模型生物活性追踪方法,应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 5个化合物,5α,8α-过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Ⅰ),对羟基苯甲醛(Ⅱ),N-甲基吡啶-2-羧酸盐(Ⅲ),脲基甲酸乙酯(Ⅳ),牛磺酸(Ⅴ),其中化合物和对稻瘟霉的最小菌丝变形浓度分别为0.46mmol·L~(-1)和1.9mmol·L~(-1)。结论: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海葵中获得,化合物和具有诱导稻瘟霉菌丝变形活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1983~1987年对渤海潜水员皮炎防治的初步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生物分类学、病理生理学以及毒理学角度对该皮炎的致病生物——渤海红海葵形态学特征,红海葵刺丝囊致病的医学有关特征,以及玫瑰红海葵(Sagartia rosea)活性蛋白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阐明渤海红海葵皮炎的发病机理,以探索防治刺胞皮炎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