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88篇
  免费   208篇
  国内免费   282篇
耳鼻咽喉   9篇
儿科学   42篇
妇产科学   15篇
基础医学   303篇
口腔科学   41篇
临床医学   372篇
内科学   597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80篇
特种医学   142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281篇
综合类   1097篇
预防医学   193篇
眼科学   12篇
药学   567篇
  5篇
中国医学   150篇
肿瘤学   6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128篇
  2012年   185篇
  2011年   188篇
  2010年   185篇
  2009年   190篇
  2008年   198篇
  2007年   200篇
  2006年   211篇
  2005年   235篇
  2004年   204篇
  2003年   206篇
  2002年   160篇
  2001年   172篇
  2000年   168篇
  1999年   162篇
  1998年   131篇
  1997年   106篇
  1996年   88篇
  1995年   87篇
  1994年   95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1(protein arginine methyltransferase 1,PRMT1)是主要的Ⅰ型精氨酸甲基转移酶,催化一甲基化和不对称二甲基化,其底物被甲基化后参与细胞生物学过程。研究表明,PRMT1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异常表达,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调控人类多种肿瘤发生发展过程,揭示PRMT1可能成为肿瘤治疗中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或靶点。本文对PRMT1的结构、底物、生物学功能、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总结,旨在为今后研究PRMT1相关肿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AML)精氨酸/丝氨酸丰富剪接因子2(serine/arginine-rich splicing factor 2,SRSF2)基因突变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生存情况。方法选取2006年12月至2013年4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86例AM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统计患者的临床资料、SRSF2基因突变情况、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生存时间,并比较SRSF2基因不同表达患者间上述资料的差异性,分析影响AML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286例AML患者中有12例发生杂合子SRSF2基因突变,突变率为4.20%,其余为野生型SRSF2基因。发生SRSF2基因突变和未发生SRSF2基因突变的AML患者在性别、病程、FAB分型、核型、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小板(platelet,PLT)水平以及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_均> 0.05),但发生SRSF2基因突变的AML患者年龄较未发生SRSF2基因突变的AML患者大(P <0.05)。发生SRSF2基因突变和未发生SRSF2基因突变的AML患者5年总生存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χ~2=14.148,P <0.001)。经Log-Rank检验单因素分析,年龄≥60岁、出现异常核型、Hb <90.00 g/L、骨髓原始细胞比例≥50.00%以及SRSF2基因突变的AML患者生存时间均明显缩短(P_均<0.05)。经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年龄≥60岁、出现异常核型、Hb <90.00 g/L、骨髓原始细胞比例≥50.00%均为导致AML患者预后较差的独立危险因素(P_均<0.05)。结论 SRSF2基因突变的AML患者年龄显著较大,且年龄较大、出现异常核型、Hb水平过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较高均可导致AML患者预后不良,但SRSF2基因突变并非影响AM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4.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主要特征,临床表现以慢性多发性关节炎为主的最终可导致关节畸形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类分湿因子及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在新的RA分类标准中被认为是鉴定RA时较好的血清学指标,而对于诊断RA,临床仍需特异性及敏感性更高的血清标志物。该文对近年来出现的各种RA诊断指标进行总结比对。  相似文献   
5.
白血病是血液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定向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是治疗白血病的重要策略之一。肽酰基精氨酸脱亚胺酶(PAD/PADI)是催化精氨酸转化为瓜氨酸的关键酶,在白血病诱导分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国内外学者在白血病诱导分化的机制及策略方面开展了众多研究。本文对诱导白血病细胞定向分化为粒细胞、树突状细胞及巨噬细胞的研究概况及PADI4在白血病细胞定向分化中的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精氨酸双糖苷(arginyl-fructosyl-glucose,AFG)对环磷酰胺(CTX)诱导的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取BALB/C小鼠脾淋巴细胞,以不同浓度AFG(1,2,4,6,8,10μg/ml)刺激淋巴细胞的体外转化。另取ICR小鼠80只,随机分为8组:正常对照组(N)和免疫抑制模型组(M)给予生理盐水,免疫抑制给予AFG组:M+AFG-H,M+AFG-M和M+AFG-L,三组分别给予50,30,10 mg/kg bw AFG,正常给AFG组:N+AFG-H,N+AFG-M和N+AFG-L三组对应给予高中低50,30,10 mg/kg bw AFG。免疫抑制对照组及M+AFG-H,M+AFG-M,M+AFG-L在第1、2、3、9、16、23、30 d小鼠腹腔注射CTX 80mg/kg。测定AFG对BALB/C小鼠淋巴细胞体外转化的影响。30 d后处死ICR小鼠,测定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AFG对脾淋巴细胞自然转化,T细胞转化,B细胞转化的影响,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结果高中低剂量AFG均能显著提高免疫抑制小鼠的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P0.01,P0.05=。AFG对于体外脾淋巴细胞转化的促进作用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加药剂量为1~10μg/ml时,转化率呈浓度依赖性。AFG中剂量能显著促进免疫抑制小鼠脾细胞的自然转化(P0.05),而AFG低剂量能极显著促进脾淋巴细胞的自然转化(P0.01);高剂量AFG对于免疫抑制小鼠T淋巴细胞的转化具有显著性(P0.05);高中低剂量AFG均能显著促进免疫抑制小鼠B淋巴细胞的转化(P0.01,P0.05)。AFG高中低剂量均能显著提高免疫抑制小鼠血清中TNF-α(P0.01),其中高中剂量均能显著增加IL-2含量(P0.01,P0.05)。结论 AFG具有很强的免疫增强活性并能拮抗CTX的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丁志欣  张理  石志坚 《新中医》2021,53(23):84-87
目的:观察天麻钩藤饮联合西药对H 型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不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 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20 例H 型高血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0 例。对照组接受常规H 型高血压治疗方案,给予缬沙坦氨氯地平片、叶酸片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天麻钩藤饮,2 组均治疗6 周。观察2 组临床疗效,比较2 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动态血压、血浆Hcy、ADMA 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2 组中医证候评分、收缩压、舒张压均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上述3 项指标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Hcy、ADMA 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上述2 项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81.67%,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麻钩藤饮联合西药治疗H 型高血压可有效缓解头痛、眩晕等症状,降低血压,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胡平 《癌症进展》2020,(7):664-667
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PRMT)是在真核生物细胞中广泛分布的甲基转移酶,可通过甲基化组蛋白和非组蛋白的精氨酸残基发挥生物学功能。PRMT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是近年来肿瘤研究领域的新发现,特别是其在前列腺癌中异常表达。PRMT高表达促进前列腺癌细胞的生长和迁移。PRMT能与雄激素受体(AR)相互作用,参与AR信号通路,AR信号通路异常被认为是前列腺癌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PRMT通过甲基化组蛋白激活或抑制基因的表达,通过甲基化非组蛋白参与Wnt信号通路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口服不同剂量的精氨酸以及精氨酸和葡萄糖的合剂来了解胰岛素分泌和血糖变化情况,并与口服葡萄糖胰岛素释放试验相比较,初步研究口服精氨酸刺激试验。方法 2013年1—12月选取正常糖耐量非肥胖者20例,将试验对象随机分为5组,每组4人,分别为OGTT组、20 g组、25 g组、30 g组、30 g+OGTT组。OGTT组行OGTT,分别于口服葡萄糖75 g前后0、15、30、45、60、120 min测血糖、胰岛素。20 g组、25 g组、30 g组分别一次性给予口服精氨酸20、25、30 g,分别于口服精氨酸前后0、15、30、45、60、120 min测血糖、胰岛素。30 g+OGTT组一次性给予口服精氨酸30 g和50%葡萄糖75 g的混合液,分别于口服混合液前后0、15、30、45、60、120 min测血糖、胰岛素。采用Stata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口服20、25、30 g精氨酸后,在15、30、45、60、120 min各点血糖稳定,较空腹值无升高或降低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 g+OGTT组较糖耐量试验组降低速度延迟,且最高峰浓度低于OGTT组。各组平均空腹胰岛素浓度为(1.97±1.04)m U/L。各组空腹胰岛素浓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口服20、25精氨酸后15、30、45、60、120 min各时点胰岛素浓度较空腹无明显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口服30 g精氨酸后胰岛素浓度升高,在45 min时达最高值,与空腹胰岛素浓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在此同一时点,较口服20、25 g精氨酸后胰岛素浓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胰岛素峰浓度明显低于糖耐量试验组和口服混合液组。30g+OGTT组在15 min时胰岛素即开始明显上升,4例均在60 min时达最高峰浓度,在此时点,峰浓度明显高于OGTT组,120 min胰岛素浓度下降,但仍持续于较高浓度,亦高于同一时点OGTT组。结论口服30 g精氨酸能够刺激胰岛素分泌,同时,30 g精氨酸可以作为口服精氨酸刺激试验的最小有效负荷量。  相似文献   
10.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一种毒性极强、不稳定、易扩散、半衰期极短(3~5s)、化学性质活泼的自由基,在体内由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催化,利用L-精氨酸(L-arginine,L-Arg)和分子氧,并在还原型尼克酰胺腺苷磷酸(NADPH)的参与下,由多种细胞产生,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参与免疫、神经、消化、循环等多种系统的生理及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