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王彦  王笑蕾 《医学综述》2008,14(3):445-447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免疫机制参与而使血小板生成减少和破坏增多的疾病。病毒感染是其主要病因之一。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研究发现病毒感染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发病机制是多方面的,包括直接作用于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免疫学机制和多因素联合作用等。病毒感染引起ITP的主要发病机制为机体对病毒感染后的天然免疫反应,或因病毒感染改变了血小板抗原,导致自身抗体产生,使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分析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对2001年1月至2011年7月在本院住院的71例(男性37例,女性34例,平均发病年龄57.8岁)PV患者的临床特点、染色体核型检查、BCR/ABL和JAK2V617F基因检查、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水平检测等方面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71例中血栓形成、栓塞34例(47.89%),出血10例(14.08%),脾大44例(61.97%),肝大12例(16.90%),起病隐匿,诊治其他疾病时发现者占18.31%,初诊时平均血红蛋白206.31 g/L。67例PV患者染色体核型检查显示4例(5.97%)染色体核型异常。38例患者JAK2V617F基因检查显示31例JAK2V617F基因阳性(81.58%)。血清LDH与NSE平均水平高于正常值,且均与血红蛋白呈正相关(P=0.007,P=0.005)。3例进展为骨髓纤维化,1例脑出血死亡,1例患者转化为ANLL-M2,经化疗无效后死亡。结论:PV是以血栓及出血为主要并发症的骨髓增殖性肿瘤,起病隐匿,血清LDH与NSE水平高于正常值,推断血清LDH与NSE水平可反映PV患者骨髓造血细胞的恶性增殖程度并可作为判定PV的疗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与血小板减少的关系。方法:对163例ITP病例(患者组)资料与4 589例健康查体人群(对照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乙肝五项指标。结果:患者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高于对照组(P〈0.05),乙肝发病类型的构成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组在大三阳、小三阳等感染状态的人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乙肝病毒感染与血小板减少有一定的相关性,是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初诊毛细胞白血病(hairy cell leukemia,HCL)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初诊的21例患者临床及相关
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脾大是HCL最主要的症状体征,其次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增生活跃;少数患者电子显微镜可见核糖体-
板层复合物;典型的毛细胞表达CD11c、CD25、CD123、CD103,同时还表达CD20、CD22、CD52和Cyclin D1,尤其CD103是HCL较特异的
表型。核苷类似物治疗HCL疗效优于其他治疗,值得临床推荐。结论初诊的HCL临床特征与国外的基本相似;国内以氟达拉滨为主的联
合化疗方案,无明显的骨髓蓄积抑制作用,且疗效高于国外。  相似文献   
6.
王彦  隋晶蕊  王笑蕾 《医学综述》2009,15(12):1908-190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及血液学、免疫学特点。方法对147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5例HBV阳性的ITP病例(A组)与同期102例HBV阴性的ITP病例(B组)比较包括血象、骨髓象、免疫学指标等。结果A、B两组比较,A组骨髓巨核细胞成熟停滞阶段处于更早阶段;两组外周血小板计数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计数较B组有较明显降低;两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BV感染与血小板减少有一定的相关性,是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预后具有明显的异质性,近年来随着国际预后积分系统和修订版国际预后积分系统等的提出,使得对于该病的预后判断更为准确,据此制定病人的治疗策略也更趋合理.随着细胞和分子遗传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重要的预后因素也得以不断地确认.本研究就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做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EB病毒阳性皮肤黏膜溃疡(EBVMCU)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至2021年烟台毓璜顶医院确诊的3例EBVMCU,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染色和分子重排技术检测, 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患者中男性1例, 女性2例, 年龄分别为65、75和69岁。3例均为年龄相关性EBVMCU。病变局限于口腔黏膜2例、胃1例。1例有局部淋巴结肿大, 3例均无肝、脾、骨髓受累, 经保守治疗或化学药物治疗, 预后均良好。3例EBVMCU患者在形态学上表现混杂的炎性细胞背景中见中至大的异型细胞浸润, 部分形态似R-S细胞;异型细胞表达CD20、CD30、MUM1, Ki-67阳性指数高。3例病例原位杂交EB病毒编码的RNA(EBER)均阳性, 免疫球蛋白分子重排结果均阴性。结论 EBVMCU少见, 发生在高龄、医源性免疫抑制和自身免疫缺陷人群, 口腔黏膜是好发部位。3例病例未出现免疫球蛋白克隆性分子重排。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