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对维生素K_1注射液临床应用的药学干预效果。方法对比分析2016-2017年我院临床药师干预前后维生素K_1注射液使用的不合理率及不良反应情况,评价药学干预后的效果。结果干预后,维生素K_1使用的合理率升高(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临床药师通过对维生素K_1注射液临床应用进行药学干预,促进了维生素K_1的合理应用,减少了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2.
摘 要 目的:采用问卷调查了解并分析我国医院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肤试验的实际操作情况。方法:通过电子邮件或传真方式对国内100家医院的临床药师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涵盖医院的名称、级别;β-内酰胺类药物皮肤试验方法,包括皮试液的来源和浓度、操作方法、观察时间、阳性结果的判定标准;涉及过敏史时,β-内酰胺类药物的皮肤试验以及针对口服青霉素制剂是否需要皮肤试验等14个方面的相关问题。结果:共收到信息完整的反馈问卷80份(反馈比80%)。调查显示各医院β-内酰胺类药物皮肤试验流程各有不同。不同医院在抗生素皮试品种、皮试方法、涉及过敏史时药物的选择以及口服青霉素制剂是否进行皮试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结论:本研究反映了现阶段我国医疗机构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肤试验方面缺乏统一标准,亟需尽快出台相关临床指南或共识,以保证临床使用该类药物的安全性与规范性。  相似文献   
3.
《中南药学》2017,(11):1505-1508
目的分析莫西沙星相关皮肤变态反应的发生率、发生特征及影响因素,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医疗机构ADE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中的"皮肤变态反应"模块,回顾性调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使用莫西沙星的住院患者病历。经临床药师再评价系统报警病例,获得莫西沙星致皮肤变态反应的发生率与发生特征;并利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借助系统自动监测7774例次莫西沙星用药患者,用时约1 h;皮肤变态反应发生率为0.53%(95%CI:0.36%~0.7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饮酒为莫西沙星致皮肤变态反应的影响因素,OR值为5.968(95%CI:1.213~29.371)。结论莫西沙星相关皮肤变态反应的发生率属于偶见范围,且未见严重ADR。本系统可以高效快捷开展药源性皮肤变态反应的自动监测。  相似文献   
4.
刘浩  柴栋 《实用药物与临床》2016,(12):1581-1584
目的对外科药房口服药物不合理医嘱进行分析,了解不合理用药情况,提高用药安全性、合理性、有效性。方法对外科药房2015年全部口服药物不合理医嘱常见问题进行审核、统计、分类和分析。结果不合理医嘱1 472条,主要不合理医嘱问题集中在给药频次、给药剂量、重复用药、联合用药、给药途径不适宜等问题。结论住院药师应立足于药房,为临床提供更加可靠的用药信息,通过医嘱审查联络信方式与临床科室沟通,为保障患者安全、合理、有效用药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李斐  赵英歌  李德生  胡容 《西部医学》2018,30(3):446-448
目的 探讨双环醇对抗神经病药所致肝损伤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方法 选择2013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抗神经病药所致肝损伤患者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甘草酸二铵胶囊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双环醇片治疗,对患者的疗效进行判定,并检测患者的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肽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和磷酸酶,观察两组患者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水平,并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均有显著降低,且研究组改善效果较对照组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OD活性较治疗前提高,且研究组活性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MDA活性显著降低,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中24例显效,16例有效,总有效率为81.6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双环醇能显著改善抗神经病药所致肝损伤患者的肝功能,显著抑制机体脂质过氧化作用,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医院住院患者应用替加环素的病例特点和用药情况,为临床优化使用替加环素给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医疗机构ADE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对医院2012年3月1日-2017年3月31使用过替加环素的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科室分布等基本资料,评估抗感染疗效及药品不良反应等病例特点以及用药适应证、给药剂量、途径、溶媒、疗程等用药行为。结果共499例住院患者应用替加环素抗感染治疗,平均年龄(64.29±20.52)岁。抗感染用药原因中仅169例次(30.18%)符合说明书批准的适应证;首剂给予负荷剂量的为252例(50.50%),137例(27.45%)的维持剂量为100 mg,q12h,高于说明书推荐剂量;替加环素给药前微生物送检率为66.93%;抗感染治疗有效率为41.88%;病历记载的ADR共11例、通过系统主动监测的药源性肝损伤为8例,未发现药源性胰腺炎病例。结论医院住院患者应用替加环素存在微生物送检率未达标、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以及部分病例未给予首剂负荷剂量等问题,提示临床应规范微生物标本送检并优化替加环素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糖尿病治疗过程中血糖安全达标、有效规避低血糖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0年4月–2011年12月于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640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发生过明确低血糖的患者132例(低血糖组),未发生低血糖的患者508例(无低血糖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单因素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患者年龄、内生肌酐清除率(Ccr)、BMI、糖尿病病程以及住院天数是低血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较长的糖尿病病程、肾功能不全、年龄小、BMI过低均会增加低血糖发生风险,而由于住院期间的强化治疗,住院时间过长会增加低血糖的暴露。因此,对于具有上述高危因素的人群应积极预防低血糖。  相似文献   
8.
《中南药学》2019,(4):636-640
目的评估本院住院患者应用达托霉素的病例特点和用药情况,为临床优化应用达托霉素给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医疗机构药品不良事件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对本院2014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间使用达托霉素的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科室分布等基本资料,评估达托霉素抗感染疗效及药品不良反应等病例特点以及用药适应证、给药剂量、途径、溶媒、疗程等用药行为。结果共164例住院患者应用达托霉素抗感染治疗,平均年龄(48.61±18.43)岁。抗感染用药原因中仅64例次(35.96%)符合说明书批准的适应证;164例住院患者中149例(90.85%)给予达托霉素常规剂量0.5 g qd,另外15例(9.15%)基于肾功能和体重进行了个体化剂量调整。达托霉素给药前的微生物送检率为59.15%,抗感染治疗有效率66.46%,病历记载的ADR共2例;通过系统主动监测的人工关联性评价阳性的药源性肝损伤2例,达托霉素相关的肌酸激酸升高4例(2.44%),未发现药源性肾损伤阳性病例。结论达托霉素为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本院在使用中仍存在微生物送检率未达标、超适应证用药等问题,提示临床应进一步规范微生物标本送检并优化达托霉素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了解药源性过敏反应的发生特点,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调取解放军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据库中2016~2018年所有过敏反应的自发报告,剔除无效报告后对报告一般情况、患者年龄、性别、致敏药物分类、给药途径、ADR发生时间和转归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其中一般的ADR与严重的ADR的差异。结果:发生一般ADR人群年龄为(47.42±22.33)岁,严重ADR患者年龄为(52.57±18.98)岁,两者差异明显(P<0.001)。一般ADR中出现频次最高的药物依次为抗菌药物(37.65%)、中成药(13.25%)、神经系统用药(7.65%)、抗肿瘤药(5.56%);严重ADR大致相同,为抗菌药物(24.33%)、抗肿瘤药(11.16%)、神经系统用药(9.48%)、中成药(7.72%)。一般ADR中91.93%累及皮肤黏膜系统,主要表现为皮疹(51.05%),而严重ADR累及皮肤黏膜系统仅为40.51%,其次为全身症状18.13%、心血管系统17.97%,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16.63%。一般ADR中38.85%发生在用药30 min内,低于严重ADR的58.22%。结论:过敏反应的致敏药物种类多,累及多个系统,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有必要对重点品种开展主动监测,提供临床用药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抗菌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中,由于抗菌药物所引起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医生的药物选择。例如,部分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以引起凝血功能障碍和溶血性贫血,氯霉素、磺胺等可以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利奈唑胺可以引起血小板减少和贫血等。正确认识各种抗菌药物所引起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及其机制,对于临床抗菌药物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临床常见抗菌药物引起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及其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抗菌药物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