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53篇
中国医学   40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初步探究双氢青蒿素对肝癌细胞Huh7和Huh6生长的影响及可能存在的机制。方法培养肝癌细胞Huh7和Huh6,使用CCK-8法和结晶紫染色检测双氢青蒿素对肝癌细胞Huh7和Huh6生长抑制情况。Western Blot检测药物作用于细胞48 h后,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双氢青蒿素(12. 5μM、25μM、50μM)可以下调AKT/mTOR信号通路p-AKT、p-S6K、p-S6蛋白的表达水平,从而影响肝癌细胞的生长。结论双氢青蒿素通过抑制AKT/mTOR信号通路从而抑制肝癌细胞生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抗动脉粥样硬化中药参莲方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和分子通路,探索参莲方治疗ASCVD的可能性及作用机制,并为其组方配伍的合理性阐释提供依据。方法 借助SymMap数据库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获取参莲方主要化学成分,SymMap和ETCM检索化合物靶点,通过DisGeNET和GEO数据库检索疾病靶点;化合物靶点与疾病靶点作交集得到参莲方作用于ASCVD的预测靶点。运用STRING数据库构建靶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图,导入Cytoscape3.6.0筛选参莲方作用于ASCVD的关键化合物和关键靶点,进而用David将富集到的关键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采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作为ASCVD代表性疾病模型进行实验验证。结果 参莲方作用于ASCVD的候选化合物有59个,预测靶点67个,关键化合物有20个,关键靶点有29个。通过“药材-成分-靶标-通路”多维网络分析参莲方组方药物的共同靶点有12个,主要包括花生四烯酸合成前列腺素的限速酶环加氧酶2(PTGS2),雌激素受体1(ESR1),凋亡相关基因TP53等。GO分析结果显示,参莲方治疗ASCVD关键靶点的生物功能主要涉及细胞凋亡、一氧化氮的合成、雌二醇反应、血管生成、炎症反应等;KEGG通路主要富集到TNF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低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细胞凋亡等。其中,参莲方组方药物对凋亡的调控作用,可能既共同作用于TP53,又分别作用于细胞凋亡的不同信号通路,从而发挥协同作用。体内实验验证结果证实,参莲方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够显著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对心肌线粒体损伤的减轻作用尤为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参莲方对线粒体凋亡通路活化相关蛋白表达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 抗动脉粥样硬化中药参莲方可有效干预ASCVD,影响心肌细胞线粒体凋亡是其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黄芩汤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过程中对三型固有淋巴细胞(ILC3)及辅助性T细胞(Th)免疫反应的调控作用。方法将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黄芩汤低、中、高剂量组(HL,2.275 g/kg;HM,4.55 g/kg;HH,9.1 g/kg)。各组自由饮食,除正常组自由饮用蒸馏水外,其余各组小鼠自由饮用3%葡聚糖硫酸钠溶液,持续7d以建立UC模型,同时美沙拉嗪组和黄芩汤低、中、高剂量组小鼠每日分别给予美沙拉嗪及低、中、高剂量黄芩汤灌胃1次。流式细胞术分析结肠固有层淋巴细胞中ILC3s细胞比例及其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类(MHCⅡ)分子表达变化以及Th细胞中Th1与调节性T细胞(Treg)的比例变化。采用Milliplex多因子测定方法检测结肠组织中多个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黄芩汤各剂量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症状得以缓解,疾病活动指数评分及宏观评分下降(P < 0.001)。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黄芩汤各剂量组小鼠结肠中ILC3s细胞比例增加(P < 0.05)且MHCⅡ分子表达增多(P < 0.05),其中黄芩汤低、中剂量组Th1细胞比例降低(P < 0.05)而Treg细胞比例增加(P < 0.05)。Milliplex多因子测定结果表明,黄芩汤各剂量组小鼠结肠组织中Th细胞相关的促炎性细胞因子如白介素-2、白介素-17A、白介素-23、α肿瘤坏死因子、γ干扰素含量降低(P < 0.05)。结论黄芩汤通过增加ILC3s细胞数目及其MHCⅡ的表达,调节Th细胞免疫反应,从而缓解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  相似文献   
4.
靶向蛋白降解(targeted protein degradation, TPD)策略作为有前景的新药开发技术之一,已经被学术界和工业界用来解决传统小分子抑制剂无法有效作用的靶向蛋白。蛋白水解靶向嵌合体(proteolytic targeting chimera, PROTAC)已逐渐成为TPD领域研究最为成熟的蛋白质靶向降解技术,其由一个靶蛋白(protein of interest, POI)配体、一个E3连接酶配体以及连接2个配体的连接子构成。POI配体与受体蛋白结合后,PROTAC就会招募E3连接酶对该蛋白进行泛素化,最后通过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将其降解。PROTAC可以针对缺乏明显活性位点的蛋白质进行降解,这些蛋白质往往参与癌症和其他类型疾病的发展,因此PROTAC技术在临床应用方面具有很大潜力。为了更好地实现PROTAC的靶向传递和组织选择性,业界已经开始探索更多的策略,如通过寻找新的E3连接酶和开发相应的配体,研究更多新兴的PROTAC模式进一步促进PROTAC的发展,本文将对这些技术以及相关研究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究川楝子肝毒性机制。方法 通过TCMSP、PubChem、SwissADME数据库及文献检索筛选川楝子的潜在毒性成分,利用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潜在毒性成分的作用靶点,再通过GeneCards数据库搜索与肝脏损伤相关的靶点,将毒性成分预测靶点与肝脏损伤靶点取交集靶点,获得毒性成分肝脏潜在作用靶点,再利用软件Cytoscape 3.8.2版进行毒性成分–预测靶点、毒性成分–潜在作用靶点、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毒性成分–潜在作用靶点–核心通路网络的构建,采用AutoDock 1.5.6版进行分子对接,并应用PyMOL软件对对接结果进行可视化示例。结果 筛选得到6个川楝子潜在毒性化合物,分别是toosandanin、meliasenin B、trichilinin D、1-O-tigloy-1-O-debenzoylohchinal、butenolide、5-hydxoymethylfurfural,与肝脏损伤共同作用靶点103个。GO和KEGG结果显示,川楝子通过蛋白质磷酸化、凋亡过程的负调控、对异种生物刺激的反应、酶激活的正向调控等过程引起肝脏毒性。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川楝子中toosandanin、trichilinin D、1-O-tigloy-1-O-debenzoylohchinal与关键靶点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结论 应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对川楝子致肝毒成分、机制、靶点、通路进行了初步探索,为进一步对川楝子的临床应用研究和效应机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布渣叶Microcos paniculata Linn.对消化不良的潜在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检索TCMSP数据库、文献和SwissTargetPredicted数据库收集成分和靶点信息,利用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获得疾病靶点,利用软件R 4.2.1中Venndigram包构建韦恩图,获得布渣叶和疾病的共同靶点;将得到的共同靶点通过软件R 4.2.1做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通过STRING网站和Cytoscape 3.9.2做PPI分析得到核心靶点;利用Cytoscape 3.9.2构建“成分-靶点”网络图获得核心成分,将获得的核心成分和核心靶点利用Mastro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筛出154个靶点,核心靶点主要有蛋白激酶B1(Akt1)、细胞肿瘤抗原(TP5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白细胞介素-6(IL-6)、非受体酪氨酸激酶(SRC)、肿瘤坏死因子(TNF),布渣叶改善消化不良可能通过正向调节酶活性、伤口愈合、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级联调控等生物过程,与磷脂酰激醇3-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脂质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通路、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核心靶点与相对应的核心成分有比较稳定的对接,其中紫云英苷与SRC有强烈的对接活性。结论 布渣叶中多种活性成分通过多途径、多靶点来调节胃肠动力、修复胃肠黏膜屏障、抑制肠道炎症反应以发挥药效,可为后续进一步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曹煌  张静雅  龚苏晓  许浚  张铁军  刘昌孝 《中草药》2015,46(24):3617-3622
对中药五味中"酸"味的概念、功效内涵、来源以及与药性理论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归纳。阐述应用电子舌仿生技术及化学分析手段进行酸味物质基础研究的思路和模式,提出酸味的表征方式及其物质基础拆分的研究方法,并总结了酸味中药的临床应用与配伍规律,为酸味药性的表达及临床合理应用提供研究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何欣  叶伟  高晓霞  王磊  章卫民 《中草药》2015,46(5):733-739
目的基于前期对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转录组测序结果,从白木香总RNA中克隆白木香倍半萜合成酶基因(As-Ses TPS1),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方法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从白木香总RNA中获得倍半萜合成酶基因As-Ses TPS1的c DNA全长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该序列进行相似性和同源性分析,并预测其编码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利用q RT-PCR技术检测该基因在白木香不同样品中的表达水平。结果得到倍半萜合成酶基因As-Ses TPS1,开放阅读框(ORF)全长1 671 bp,编码556个氨基酸,其与多条倍半萜合成酶基因具有较高相似性,并含有RRx8W和DDxx D的保守序列;该基因在白木香的沉香样品中高表达。结论 As-Ses TPS1的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和在白木香不同部位表达差异性分析,为白木香倍半萜生物合成代谢途径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早期诊断和预后标志物的缺乏是导致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患者生存率低的主要原因.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由于在CRC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且能在外周血中稳定存在,而被认为是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岩藻黄质(fucoxanthin,FX)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藻类和无脊椎的动物中的海洋活性物质,它的特点是分子质量小,化学活性强,易氧化,容易被生物体吸收,对皮肤细胞、肝、肾、脾和组织没有毒性。自从FX被发现后,它的安全性得以证实,其在体内和体外的代谢、不同的提取工艺及活性被研究,FX因其显著的活性,目前已经被用于临床试验和产品开发。研究表明FX具有开发为临床用药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