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青光眼(glaucoma)是一类高眼压导致特异性视神经损害和视野缺损为特征的眼病[1]。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Heidelberg retina tomography,HRT-Ⅱ)可以提供青光眼进展的客观指标,本研究于2001年在山西省眼科医院用HRT-Ⅱ观察了小梁切除术联合甲钴胺片治疗青光眼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MP-1微视野计与自动静态阈值视野计(Humphrey750型)在青光眼中的应用,探讨两种检查手段的关系及二者的优缺点。方法将原发性青光眼患者56例(56眼),分别进行MP-1微视野计(意大利Nidek技术)检查及自动静态阈值视野计(Humphrey750型)检查,将检查结果分为上、下、鼻、颞、中心五个区域并相互对应,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视野的平均光敏感度值(MS1)均比相应的微视野的平均光敏感度值(MS,)高,差值10.34±7.89d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二者的平均光敏感度值具有显著的直线相关性(P〈0.01)。青光眼患者均为中心注视,相对稳定者占43%,相对不稳定者占57%。在7例Humphrey750型自动静态阈值视野计检查结果正常的患者中,有6例患者MP-1微视野计检查显示盲点扩大及上方或下方弓形区敏感度下降。在4例晚期青光眼患者中,用Humphrey750型自动静态阈值视野计未检查出视野范围,而在MP-1微视野计中可查出中心管状视野和/或颞侧视岛。结论MP-1微视野计的检查结果与自动静态阈值视野计检查结果一致;其可以作为青光眼患者的检查手段,准确评价患者视功能;亦可以更早地发现青光眼病理改变,所以在青光眼的诊断及视功能评价中,它将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分析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PAACG)、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PCACG)、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行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青白联合手术)后3个月的屈光状态,评估术前眼球生物学参数对患者术后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选择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于山西省眼科医院行青白联合手术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90例(108眼),其中PAACG组30例(33眼),PCACG组30例(38眼),POAG组30例(37眼)。所有患者术前均采用IOLMaster 700测量眼轴长度、中央角膜厚度、角膜曲率、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白到白距离(WTW),使用仪器自带的SRK-T公式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及预留屈光度。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综合验光,计算术后屈光误差。比较三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屈光误差分布,及术前眼球生物学参数与屈光误差的相关性。结果 三组患者间术前中央角膜厚度、角膜曲率、WTW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OAG组较PAACG组和PCACG组患者术前眼轴更长、前房更深、晶状体更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AACG组与PCACG组患者间术前眼轴长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3个月,PAACG组、PCACG组、POAG组患者绝对屈光误差分别为(0.53±0.75)D、(0.51±0.70)D、(0.05±0.47)D。远视误差组患者术前眼轴长度短于近视误差组,术前前房深度浅于近视误差组,术前晶状体厚度厚于近视误差组,两组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间术前中央角膜厚度、角膜曲率与WTW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屈光误差与术前眼轴长度、前房深度均呈负相关(r=-0.62、-0.48,均为P=0.00),与术前晶状体厚度呈正相关(r=0.54,P=0.00),与术前中央角膜厚度、角膜曲率、WTW均无显著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 使用SRK-T公式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时,PAACG、PCACG患者比POAG患者呈现较大的屈光误差,且多为远视误差。术前短眼轴、浅前房及厚晶状体患者青白联合手术后更趋于远视误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角膜生物参数对青光眼患者眼压测量的影响。方法:对80例121眼青光眼患者进行眼反应分析仪(ocular response analyzer,ORA)与Goldmann压平眼压计(Goldmann applanation tonometer,GAT)测量,并用先进的OrbscanⅡ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结果:平均矫正眼压(IOPcc)值17.41±5.62mmHg;平均GAT值15.76±6.06mmHg;IOPcc与角膜滞后性(cornealhysteresis,CH)有相关性(P=0.000;r=-0.236);IOPcc与GAT显著相关(P=0.000;r=0.857);IOPcc与CCT无相关性。结论:对已经诊断的青光眼患者,平均IOPcc值高于平均GAT值;随着CH的降低,IOPcc值有升高的趋势;且IOPcc值不受CCT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是青光眼的各种临床分型中最为常见的疾病,治疗不及时,致盲率极高。PACG的解剖因素及发病机制是当下研究热点,相比于传统解剖意义上浅前房、窄房角、短眼轴,PACG脉络膜厚度变化以及两者关系得到研究者们更多的注意。本文对近年来关于PACG与脉络膜厚度关系的研究做一综述,可以更好地了解PACG的发病原因,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对24例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PCAG)患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测定,并与24例正常人作了对照。结果表明:CPCAG患者的血液粘度各测定值和血小板粘附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纤维蛋白原及红细胞压积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CPCAG的发病原因除与浅前房、房角窄、瞳孔阻滞等解剖因素有关外,还与其血液粘度增高所致视乳头及视网膜供血不足有关。提示:在治疗CPCAG时,除应积极给予降眼压药物或手术治疗外,还应考虑给予包括降低血液粘度方面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构建小鼠慢性高眼压模型的基础上,观察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对小鼠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保护作用,为临床治疗RGCs呈慢性丧失且病因不清的疾病(如青光眼、视网膜色素变性等)提供一种有效的辅助方法。方法将60只正常无眼疾昆明小鼠(60只眼)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20只小鼠,20只眼)、慢性高眼压组(20只小鼠,20只眼)、LIF治疗组(20只小鼠,20只眼)。每组根据治疗后观察时间分为用药前,用药后1、7、14d 4个小组。采用烧灼小鼠巩膜表层的房水引流静脉建立小鼠慢性高眼压模型,于模型成功后(眼压稳定升高1周后)向小鼠玻璃体腔内注射0.5μL/g LIF。分别于用药前,用药后1、7、14 d摘除眼球,固定、石蜡包埋、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视网膜形态变化,应用医学图像分析系统对RGCs进行量化分析并统计学处理。结果①眼压变化:治疗组与慢性高眼压组在用药前及用药后观察小鼠眼压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相较于健康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组织形态观察:慢性高眼压组织学变化早期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内丛状层水肿。晚期视网膜内层水肿消退,萎缩、变薄,RGCs数目减少。治疗组相较于慢性高眼压组水肿消退较快,萎缩不明显,RGCs数目减少不明显。③RGCs计数结果:治疗组与慢性高眼压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 d观察RGCs数目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相较于健康对照组数目减少,治疗组在随后7、14 d比慢性高眼压组RGCs数目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较健康对照组数目为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理学及眼压改变显示小鼠慢性高眼压模型建模成功,LIF对小鼠慢性高眼压模型中RGCs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青光眼是我国主要的致盲眼病,小梁切除术目前仍是主流的手术方法,随着可调整缝线在手术中的应用,术后发生浅前房的比例明显降低,但在临床中还会出现术后浅前房,如处理不及时,可能引起角膜水肿、虹膜周边前后粘连、青光眼手术失败等不良后果。因此,正确分析原因并积极处理术后浅前房,对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成功起关键作用。本研究回  相似文献   
9.
<正>就像我们知道的每个人的血压有正常和异常一样,健康人的眼睛也是有眼压的,正常眼压范围:1.47~2.79千帕(11~21毫米汞柱),青光眼是一种眼压高于正常(大于21毫米汞柱)造成眼睛视神经损伤而导致失明的眼科疾病。儿童青光眼种类及表现儿童青光眼有两种:一种是先天性的;一种是继发性的。先天性青光眼是出生后就患有青光眼,所以有遗传性,但是遗传规律不确切,所以不能在产前预防发生。如果发现孩子畏光、流泪,还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 对200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进行了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 人工晶体植入术,并对术后的视力、眼压、抗青光眼药物的应用和早期术后并发症进行了分析. 结果 术后6周的矫正视力达0.8以上者为88.5%,术后第1天、第1周、第3周、第6周、第6个月眼压明显低于术前眼压,抗青光眼药物的应用较术前明显减少,主要术后早期并发症是角膜水肿和前房积血. 结论 超生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病人的早期视力恢复及眼压控制,防止视神经的进一步损伤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