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32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8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免疫球蛋白IgE在Ⅰ型变态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过敏原诊断方法为激发试验和特异性IgE的检测,都依赖于使用过敏原粗提取物。但是,粗提物中不仅含有致敏组分还含有非致敏组分,往往会干扰诊断从而影响后续免疫治疗效果。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更为准确和稳定的过敏原检测方法。组分解析诊断是一种新的分子诊断技术,它使用纯化的天然或重组过敏原来检测每个过敏组分的特异性IgE水平,避免了粗提物中非致敏组分的干扰,使得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另外,此方法还能同时检测多种致敏组分的特异性IgE,极大地提高了检测效率。本文梳理了组分解析诊断在常见过敏性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并对其主要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中,比较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组与以多粘菌素B为基础的联合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2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各ICU内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依据治疗方式分为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组和多粘菌素B联合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诊断、住院时间等基本信息,比较疗效指标,包括细菌清除率、28 d病死率等,以及肝肾功能不全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共纳入55 例,其中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组25例,多粘菌素B联合组30例,两组之间基本指标、细菌清除率、28 d病死率、不良反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组住院时间长于多粘菌素B联合组[49.0(34.0,78.0)vs. 26.0(15.8,40.5),P=0.001),在抗生素联合应用方面较多粘菌素B联合组少。结论:与多粘菌素B相比,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在临床治愈、细菌清除率方面效果相似,不良反应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增加了临床用药的选择,有助于减轻公共卫生事业压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南京地区肠内营养(EN)药的临床应用现状及趋势,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7~ 2019年南京地区EN药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限定日费用等进行统计,并结合线性回归分析趋势.结果:2017~ 2019年南京地区39家医院EN药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呈逐年增长趋势,2019年销售金额达14508.7万元;用药频度排名前5位分别为安素、百普力、能全素、能全力、瑞代;各药的限定日费用逐年递减,其中安素连续三年最低;安素、能全素、瑞素、瑞先、能全力等的排序比值>1,性价比高;此外,医院数统计显示百普力、瑞代、康全力、能全力在用医院数均超20家,市场占有率高.结论:通用型EN药物应为治疗首选,短肽型、疾病特异型则各有优势,临床应用应结合EN药物特点及医保政策,以促进EN治疗的精准、有效、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武汉方舱医院供应药品的品种,为方舱医院药物遴选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武汉市东西湖方舱医院为样本医院,系统分析该样本医院的药品目录,对比方舱医院实际供应药品目录与推荐目录的差异,分析药品的剂型和给药途径。结果样本方舱医院共供应114种药品,有35种药品是超出推荐目录范围内的药品;现有药品中,药品剂型以注射液(41种,占35.96%)和片剂(33种,占28.95%)为主,给药方式以口服(54种,占47.37%)和注射(51种,占44.74%)为主,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均较集中。结论方舱医院的药学服务应注重口服给药的药物相互作用和注射给药的配伍禁忌,临床使用时应加强监护。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了解替加环素(200 mg·d-1)在心脏外科术后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XDRAB)感染中的使用情况。方法:调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监护病房使用替加环素的病例,对感染部位、致病菌及药敏情况,以及替加环素给药方案、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收集到相关病例共50例,其中肺部感染46例,血流感染4例。治疗方案分别为替加环素联合含舒巴坦制剂(36例)和替加环素联合碳青霉烯类药物(14例)。50例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为60.0%(30/50),细菌清除率为46.0%(23/50);替加环素+含舒巴坦制剂组临床有效率和细菌清除率均优于替加环素+碳青霉烯组(P<0.05)。共发生替加环素相关不良反应10例,包括肝功能损害5例,以胆汁淤积型为主,其次是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升高(2例)、凝血功能障碍(2例)和胰腺炎1例。结论:治疗心脏外科手术后XDRAB感染,替加环素(200 mg·d-1)联合含舒巴坦制剂方案有效性优于联合碳青霉烯方案;替加环素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临床应高度警惕肝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异常、胰腺炎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1例32岁男性患者因肺部感染服用盐酸莫西沙星400 mg、1次/d。服药4 d后,患者出现头晕、视物模糊、复视等症状,颅脑CT检查未见异常。考虑与莫西沙星有关,停用该药。停药3 d后症状无改善,眼部检查示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左眼球外展障碍,右眼球活动正常;无面瘫及肌肉异常表现。颅部磁共振等辅助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给予甲钴胺、鼠神经生长因子和呋喃硫胺等神经营养药物治疗,患者症状逐渐好转,停药25 d后患者症状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7.
检索2009~2011年我院口服降糖药销售数量、金额,应用限定日剂量法分析其使用情况。可见3年内用药金额呈上升趋势,二甲双胍、格列美脲、格列齐特用量居主导地位(DDDs排序前3位);阿卡波糖、二甲双胍、瑞格列奈分列销售金额排序前3位;销售金额序号与DDDs序号比值在0.20~3.50之间,即口服降糖药的使用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挖掘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中关于达托霉素相关不良事件(ADE)的药物警戒信号,为该药临床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使用OpenVigil 2.1在线工具检索2004年第一季度至2021年第三季度FAERS的ADE报告,采用《国际医学用药词典》(MedDRA)的系统/器官分类(SOC)和首选语(PT)对ADE信号进行统计分析,提取以达托霉素为首要怀疑药品的ADE报告,采用比例失衡法及贝叶斯方法,分析判断达托霉素与特定ADE的相关性,进行信号检测。结果:以达托霉素为首要怀疑药品的ADE报告共9 500例,男性占比45.44%,18~64岁占比34.66%,报告国家主要为美国、法国、日本。呼吸系统、感染及各类检查报告ADE最多,肌酸激酶升高占比较大。药品说明书未提及的ADE阳性信号包括寒战、震颤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18条,其中信号最强的是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RESS)(PRR=20.71, ROR025=18.49, IC025=3.95),其他强阳性信号包括肝肾功能损伤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结论:利用FAERS数据库检索达托霉素上市后ADE信号可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临床治疗时应密切监护ADE尤其说明书中未提及的ADE,避免因ADE导致的误判停药及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时间相关性,为优化抗菌药物临床选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统计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住院患者各类标本中检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罗培南以及亚胺培南耐药率和同期β‐内酰胺酶复合制剂、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强度。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抗菌药物季度使用强度和细菌季度耐药率变化趋势,运用互相关函数分析抗菌药物季度使用强度与细菌季度耐药率之间时间相关性。结果 6年期间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P<0.001)、美罗培南(P=0.001)耐药率均呈上升趋势,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逐渐下降(P<0.001)。研究期间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呈上升趋势(P=0.008),β-内酰胺酶复合制剂类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呈下降趋势(P=0.032)。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与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强度高度同步(r=0.812,Lag=0,P=0.022),对美罗培南(r=0.704,Lag=1,P=0.037)和亚胺培南(r=0.885,Lag=1,P=0.005)耐药率与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均呈显著正相关。β-内酰胺酶复合制剂类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与大肠埃希菌(r=0.587,Lag=3,P=0.045)和肺炎克雷伯菌(r=0.531,Lag=2,P=0.039)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均呈正相关。结论 医院肠杆菌科细菌耐药率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存在一定时间相关性,临床应优化抗菌药物合理选用,遏制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进展。  相似文献   
10.
采用GC/TOF-MS代谢组学技术研究雷公藤甲素对大鼠尿液中内源性小分子化合物的影响和毒性作用机制,寻找与毒性相关标志物,为雷公藤类药物临床毒性的早期预防和诊断提供依据。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雷公藤甲素高(2.4 mg/kg)、中(1.2 mg/kg)、低(0.6 mg/kg)剂量组及空白对照组。单次灌胃给药后,收集第0、1、3和7天的尿液,GC/TOF-MS进行分析,对尿液中内源性小分子化合物进行鉴定并获取半定量数据,经过主成分分析发现:不同剂量给药和不同时间取样尿液中内源性小分子代谢谱有明显差异,可被清晰区分并呈明显的动态变化轨迹。代谢组学数据分析结果与常规血液生化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基本吻合。研究结果发现,给药引起尿液中的苹果酸、枸橼酸、牛磺酸、谷氨酸、苏氨酸及软脂酸等发生明显改变,提示与雷公藤甲素毒性相关,为潜在的毒性标志物。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测定尿液中小分子代谢物可反映雷公藤甲素对大鼠的毒性,代谢组学技术可以作为药物毒性评价方法。代谢通路分析结果提示,雷公藤甲素对肝脏的毒性机制可能与大鼠肝脏线粒体受损、影响三羧酸循环、氨基酸代谢及脂质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