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1.
目的观察阶梯性康复训练对手法整复夹板固定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以及对早期肿胀、疼痛的缓解作用。 方法选取手法整复夹板固定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0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54例。2组患者均给予手法整复夹板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日常患肢康复活动,治疗组则给予阶梯性康复训练。于治疗前(手术固定后当天)和治疗7d后,对2组患者进行目测类比法(VAS)和肿胀评分;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评估2组患者的腕关节功能和骨折复位情况。 结果治疗7d后,2组患者的VAS和肿胀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VAS和肿胀评分分别为(1.02±0.49)分和(0.73±0.35)分,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2组患者的腕关节各项功能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腕关节各项功能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桡骨远端骨折复位状态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250,P>0.05);治疗3个月后,2组患者桡骨远端骨折复位状态组间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Z=0.047,P>0.05)。 结论阶梯性康复训练可有效地改善手法整复夹板固定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腕关节功能,并可减轻骨折早期肿胀、疼痛。阶梯性康复训练不会导致骨折的复位丢失。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髋臼四边体骨折的最优内固定方式。 方法 采用半骨盆标本制作髋臼四边体骨折模型12具,按内固定方式随机分成3组,A组:骨盆缘下重建接骨板,B组:骨盆缘下锁定重建接骨板,C组:前柱重建接骨板结合方形区螺钉。将柳叶状压敏片贴于股骨头上,通过垂直加载依次测量生理体重600 N下完整髋臼I组(未制作骨折线)和A、B、C 3组的臼顶接触特性,及连续分级负载下A、B、C 3组的水平位移和纵向位移。 结果 生理体重600 N下3组内固定的髋臼负重区接触特性未能恢复至正常,负重面积、平均应力、峰值应力及分级载荷下水平位移和纵向位移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00 N除外),且水平位移和纵向位移都随载荷的增加而增大,而在1800 N时A组纵向位移达到失效标准。 结论 对髋臼四边体骨折予以3种不同内固定,前柱重建接骨板结合方形区螺钉内固定的稳定性及接触特性均优于骨盆缘下接骨板内固定,可以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BACKGROUND: Previous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the Chinese porous tantalum made in China has non-toxicity and good biocompatibility, which can promote osteogenesis.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八”字切口入路与“L”形切口入路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行内固定治疗的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行“八”字切口入路患者88例、93足纳入研究组,行“L”形切口入路患者82例、85足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踝-后足功能指标差异和术后12个月随访期内的并发症差异,并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比较12个月内首发并发症的时间差异。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各项踝-后足功能指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切口红肿与浅表皮缘坏死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术后12个月研究组的首发并发症时间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八”字切口入路治疗跟骨骨折的手术疗效与传统“L”形切口入路方式相当,但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传统“L”形切口入路,并且更为微创、美观,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四种内固定方法治疗髋臼横行骨折的稳定性,以确定髋臼横行骨折前柱内固定的理想位置。方法采用防腐处理的成年男性半骨盆标本制作髋臼横行骨折模型16具,随机分成四组,A组采用前柱重建接骨板,B组采用前柱锁定接骨板,C组采用骨盆缘下重建接骨板,D组采用骨盆缘下锁定接骨板。通过对四种骨折内固定模型进行连续分级垂直加载,测量各组骨折的水平位移、纵向位移和800N下的剪切刚度,比较各组内固定方式的稳定性。结果水平位移、纵向位移都随载荷的增加呈线性变化,在600~1 200 N时,经两两比较,水平位移、纵向位移在A与C、D组,B与C、D组,C与D组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在A与B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其中C、D组低于A、B组,D组低于C组。在载荷800 N中,A与B组剪切刚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剪切刚度组间的两两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骨盆缘下接骨板内固定优于前柱接骨板内固定,并且骨盆缘下锁定接骨板稳定性高于骨盆缘下重建接骨板,而前柱锁定接骨板与前柱重建接骨板并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腓骨近端切除术多被应用于四肢骨缺损的植骨重建手术治疗,腓骨参与构成膝关节及踝关节,为下肢部分韧带、肌肉及骨间膜的附着部位。腓骨近端切除术后可能会伴有膝关节不稳、腓总神经损伤、踝关节不稳、腓骨截骨远端骨质疏松、腓骨截骨远端再生及足趾肌力减弱等并发症的发生。术中重建附着于腓骨头的韧带及肌腱,规范手术操作,可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现对腓骨近端切除术相关并发症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以期为并发症的预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手术治疗足舟骨体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足舟骨体部闭合性骨折患者14例,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14例足舟骨骨折患者均获得10~36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1.86±7.50)个月.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其中,优8例,良4例,可2例,无差的病例,优良率85.7%.所有患者骨折均骨性愈合,空心螺钉固定于术后3个月左右取出,跨关节固定的微型钛板于术后4个月左右取出.2例患者出现创伤性关节炎,未进行关节融合,无舟骨坏死及骨不连发生.结论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足舟骨体部骨折可达到满意复位和固定,可恢复足内侧柱长度,有利于足的正常形态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拇指脱套伤截指术后采用Ilizarov技术重建拇指功能的疗效。方法 2011年6月—2016年9月,9例拇指脱套伤患者截指后应用Ilizarov技术重建拇指功能。男8例,女1例;年龄18~52岁,平均34.7岁。截指平面为掌指关节水平5例,掌指关节以近0.5~1.0 cm水平2例,近节指骨基底水平(近节指骨长度<1 cm)2例。截指术后患指较健侧指短缩4.0~7.5 cm,平均5.7 cm。术后第5天开始应用半环式外固定延长器延长,每天延长0.5 mm,每6小时延长1次。结果骨延长术后8例出现虎口抬高和挛缩,其中6例行拇指内在肌止点切断和虎口"Z"字成型术,术后拇指功能恢复良好;余2例拒绝手术。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47个月,平均33个月。骨延长时间64~122 d,平均86 d。骨延长长度3.0~5.9 cm,平均4.1 cm;平均延长长度为平均短缩长度的71.9%。外固定延长器固定时间169~342 d,平均231 d。愈合指数43.2~59.1 d/cm,平均为53.4 d/cm。1例出现延长段矿化延迟,行"手风琴"技术治疗后痊愈。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69~342 d,平均231 d。无重新植骨内固定及掌指关节屈曲挛缩发生。延长指端的两点辨别觉与同水平健侧指相似;握力达健侧的53%~89%,捏力达健侧的59%~91%。结论应用Ilizarov技术行拇掌骨延长是拇指脱套伤截指后重建拇指功能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运动康复在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术后康复的疗效。方法 217例胫骨干骨折(固定方式采用髓内钉)患者,采用运动康复为实验组,传统康复疗法为对照组。两组年龄、性别、骨折类型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196例获得随访,随访11~24(平均18.5)个月。术后6、12个月两组膝关节及踝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康复可显著改善髓内钙治疗胫骨干骨折患者的关节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