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9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描述伴有面转代偿头位的先天性单纯下直肌麻痹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分析其手术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5/2018-07伴有明显面转代偿头位的先天性下直肌麻痹患者,手术前后患者面转程度的变化借助骨科量角器来检查,垂直、水平斜视度变化通过三棱镜交替遮盖试验来测量,旋转斜视度变化通过眼底对眼球客观旋转状态评估。下直肌缩短术是主要治疗方案。

结果:在15例研究对象中,有13例行下直肌缩短术或者联合上直肌后徙术术后疗效好,下直肌运动不足明显改善,眼球运动协调,以面转为主的代偿头位消失,垂直、水平、旋转斜视得到矫正; 并得出:每缩短1 mm下直肌可矫正1.54±0.93°内旋斜视。而行下斜肌断腱术治疗的垂直斜视度小的患者,面转改善不理想,仍遗留眼球运动不协调。

结论:先天性单纯的下直肌麻痹以面转代偿头位为主,下直肌缩短术治疗效果好,轻度的过矫及欠矫不影响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家族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amilial 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 FFSGS)基因与染色体1q25-31区域的连锁关系.方法:1个中国皖北地区3代FFSGS家系,采集本家系中27名成员的外周血样,选择位于1q25-31上的10微卫星标志:D19S49、D1S452、D1S242、D1S416、D1S240、D1S254、D1S202、D1S222、D1S238和D1S413,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得到扩增产物片断,采用ABI PRISMTM310 Genetic Analyze 测定 PCR产物片断大小.利用Genescan 软件( 3.1 版)、Genetyper ( 3.7版) 处理后得到检测片断大小,根据相应微卫星标记的产物片断大小不同,得到每个样本的基因型.对基因型数据进行校对后,用连锁分析软件 LINKAGE 的 MLINK 程序计算每个标记的两点间LOD(log odds)值.根据两点LOD值判断连锁关系.结果:连锁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微卫星标记两点间LOD值在不同重组率时均小于0,所有LOD值在重组率为0.0时均小于-2,说明该FFSGS家系疾病基因与1q25-31区域没有连锁关系.结论:该家族疾病基因与已报道的FFSGS 定位区域(1q25-31区域)没有连锁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肝癌APS的16层螺旋CT和DSA表现,探讨16层螺旋CT对肝癌APS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175例肝癌患者的16层螺旋CT扫描和DSA影像表现,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在检出和显示肝癌APS影像学征象方面的差别并分析16层螺旋CT诊断肝癌APS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16层螺旋CT在显示肝癌APS的密度差异和解剖位置上优于DSA。以DSA作为金标准,16层螺旋CT诊断肝癌APS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8.8%、98.4%、99.1%。结论 16层螺旋CT对肝癌APS的密度差异和解剖位置显示优于DSA。16层螺旋CT诊断肝癌APS有较高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电编辑在改善双源CT冠脉图像质量中的作用。方法:以冠脉分支为单位,回顾性分析60例心率变异过大或心律失常患者双源CT冠脉成像编辑前后的图像质量,总结不同类型的心电编辑方法。结果:60例心率变异过大或心律失常患者,心率范围为55~269次/min,平均心率(92.8±31.9)次/min,冠脉图像编辑前后的图像质量总评分分别为2.26±1.03、3.5±0.61(t=-17.85,P=0.001);表明编辑前后图像质量的评分有统计学意义,编辑后图像质量明显改善。结论:心电编辑技术可以明显改善心率变异过大或心律失常患者双源CT冠脉成像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5.
5 796名乡镇医师战伤救治技术调查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为乡(镇)医院组建战时卫勤保障救护队战伤救治技术训练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医院军队医疗保障体系9891平方公里范围内的126所乡(镇)医院5796名医师,进行战伤救治11项技术问卷调查。结果:内科医师对战救技术能很熟练操作的占12.39%,不会操作的占39.09%;外科医师对战救技术能很熟练操作的占14.72%,一般了解和不会操作的占67.20%;混合组医师对战救技术能很熟练操作的占1.98%,不会操作的占55.23%。结论:乡(镇)医院医师急需强化战伤救治技术训练。  相似文献   
6.
周红兵  张秀忠  任泽强 《重庆医学》2011,40(17):1725-1727,1769
目的探讨中期因子(MK)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MK及VEGF-C在胰腺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慢性胰腺炎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采用行×列表进行χ2检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MK及VEGF-C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淋巴结转移、TNM临床分期等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MK与VEGF-C在胰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例数及所占百分比明显高于其在癌旁组织及慢性胰腺炎组织的表达(P<0.05)。在不同TNM临床分期以及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胰腺组织中MK及VEGF-C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癌组织中VEGF-C与MK表达正相关(r=0.68,P<0.05)。结论 MK及VEGF-C可能成为胰腺癌早期诊断、判断肿瘤进展和转移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后固定术在上直肌转位(SRT)治疗外展神经全麻痹中对外展受限的改善效果及并发症情 况。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3月至2019年1月行上直肌转位术治疗外 展神经全麻痹患者21例,其中SRT联合后固定术者作为A-SRT组(10例),为外展不能过中线的严重 病例。单纯行SRT术者作为SRT组(11例)。比较2组间手术前后水平、垂直、旋转斜视变化,外展 受限的改善和出现内转受限等情况。随访时间为10~12个月。数据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MannWhitney检验分析。结果:SRT组手术前后内斜视度差值为28.0°(25.0°~30.0°),A-SRT组为40.0° (36.0°~45.0°),组间手术前后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40,P<0.001)。SRT组手术前后眼球 外展受限差值为1.0(1.0~1.0),A-SRT组为2.0(1.0~2.0),组间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72, P=0.001)。组间手术前后内转受限加重变化差值、垂直斜视度变化差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 -1.855,P=0.064;Z=-1.505,P=0.132)。SRT组双马氏杆主观旋转检查眼球发生内旋变化为0.0° (0.0°~ 2.0°),A-SRT组为3.0°(0.0°~4.25°),2组间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28,P=0.026),但2组患 者均无旋转、垂直复视发生,也无其他并发症。结论:后固定术在SRT治疗外展神经全麻痹时,有 引起轻度的眼球内旋及内转受限可能,但可增强外展受限改善程度,原在位内斜矫正好,患者无明 显的主观垂直、旋转复视,故此术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病毒灭活血浆对人自然杀伤细胞( natural killer cell ,NK细胞)生长、细胞表型以及体外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病毒灭活血浆和新鲜冰冻血浆分别培养人NK细胞,观察2组培养体系中NK细胞的扩增情况;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NK细胞CD3-CD56+表达以及NK细胞穿孔素、颗粒酶B和CD107a的含量变化;用乳酸脱氢酶法测定NK细胞杀伤SGC-7901细胞活性。结果病毒灭活血浆与新鲜冰冻血浆比较,在促进NK细胞的增殖以及CD3-CD56+的表达上无明显差异( P>0.05);检测培养10天的NK细胞,病毒灭活血浆培养组细胞穿孔素、颗粒酶B和CD107a以及杀伤活性与新鲜冰冻血浆培养组也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病毒灭活血浆对人NK细胞的增殖、细胞表型和体外杀伤功能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徐州市及周边地区布鲁氏菌病(布病)疑似病例监测特征,为制定布病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4-2019年徐州市及周边地区疑似病例的血清学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2019年共检测徐州及周边地区地区疑似病例标本2 774例,确诊患者670例,阳检率为24.15%,2...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年资护理人员掰启安瓿造成手损害的因素及防范措施.方法 随机抽查江苏省徐州市3所医院于2009年1月~2012年12月因掰启安瓿而造成手损害的护理人员,从心理紧张、急救急用、方法错误、操作不熟练、用力不均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调查的1176人中有1011人发生手损伤,发生率为85.92%.实习护士组(护龄≤1年)经常发生率(37.84%)明显高于其他组(护龄>1~5年、>5~10年和>10年组分别为30.75%、22.03%和19.59%)(P<0.01).心理紧张是造成手割伤的主要原因,实习护士组为75.29%,护龄>1~5年组次之为56.19%,明显高于护龄>10年组(2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操作不熟练和操作方法错误致手损伤与护理人员的护龄直接相关,实习护士组和护龄>1~5年组因操作不熟悉致手损伤率分别为49.40%和32.30%,而护龄>5~10年和护龄>10年组仅为11.86%和7.77%(P< 0.01).掰启安瓿用力不均和急救急用时致手损伤在各类人员中均有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掰安瓿致手损伤可造成护理人员的生理伤害和心理恐惧,是医疗工作中职业暴露的高危群体,应加强培训,提高护士的防范意识,规避高危险行为,减少手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