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3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42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34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51篇
口腔科学   93篇
临床医学   211篇
内科学   100篇
皮肤病学   13篇
神经病学   36篇
特种医学   43篇
外科学   63篇
综合类   438篇
预防医学   194篇
眼科学   44篇
药学   199篇
  2篇
中国医学   222篇
肿瘤学   14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117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肌少症是骨骼肌质量和力量逐渐下降的过程,是老年人面临的主要健康挑战。线粒体可通过改善生物合成、抗氧化防御、融合/分裂动力学以及线粒体自噬等,维持骨骼肌自身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线粒体功能障碍是导致肌少症的重要因素之一。运动疗法可通过激活与调控线粒体生物合成和线粒体自噬,调节线粒体质量控制,延缓和防治肌少症发生和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孕妇产后出血实施综合护理的干预效果并进行评价。方法选择我院妇产科近一年来收治的104例产后出血产妇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2例。给与对照组产妇常规护理方案,给与观察组常规护理方案基础上再进行综合护理,评价临床干预效果。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经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后满意度以及产后出血率分别为76.9%,90.4%和17.3%,7.6%,观察组的干预护理效果明显比对照组的好,数据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达到良好的临床疗效,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以及术后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肌少症是由于衰老导致的骨骼肌力量下降、功能减退的增龄性肌肉减少综合征。目前,运动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肌少症的康复手段,可有效改善骨骼肌质量并延缓其进展。本文就肌少症病理机制、不同运动方式对肌少症的防治与康复作用和潜在机制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肌少症的运动康复提供参考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响应面法优选三七生药粉乙醇灭菌工艺,考察不同灭菌方式对三七生药粉灭菌效果及质量的影响。方法 以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及三七皂苷R1含量,皂苷总量和灭菌率的综合评分为指标,乙醇体积分数、乙醇用量、灭菌时间、干燥温度为因素,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三七乙醇灭菌工艺;分别对比湿热灭菌、辐照灭菌、干热灭菌和乙醇灭菌法对三七生药粉灭菌效果和质量的影响。结果 最佳灭菌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74%、乙醇用量26%、灭菌时间2.2 h、干燥温度75 ℃;对比灭菌前后三七粉的质量,湿热灭菌和干热灭菌后三七中皂苷含量显著降低,其中湿热灭菌后皂苷含量已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标准。指纹图谱显示,乙醇灭菌与生药材相似度较高,表明乙醇灭菌对三七影响不大。结论 乙醇灭菌法与其他灭菌方法相比,可在较低温度、更短时间、更加安全地得到符合规定的三七生药粉,且优选得到的灭菌工艺稳定可行、重复性好,可为其后续工艺开发和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杨栋  陈秋兰  王哲  陈宁  朱曼桐 《疾病监测》2021,36(6):561-565
  目的  了解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2月28日东盟国家输入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我国调整针对东盟国家入境人员COVID-19疫情防控策略提供基础信息。  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获取输入我国病例数据,从世界卫生组织网站获取全球各国报告的COVID-19病例数据。 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东盟输入我国COVID-19病例的社会人口学特征、临床分型、三间分布及诊断及时性。  结果  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东盟国家输入我国(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COVID-19病例1 585例,占全球输入我国病例的18.51%。 病例男、女性别比为3.95∶1,年龄为(35.21±11.09)岁;职业分布以工人(21.26%)、家政家务(13.56%)、商业服务(12.93%)为主。 输入病例以无症状感染为主(921例,58.11%),其次为普通型(407例,25.68%)和轻型(256例,16.15%)。 输入病例发病高峰为2020年8 — 10月(940例,59.46%)。 病例感染来源国主要为菲律宾(775例,48.90%)、印度尼西亚(301例,18.99%)和新加坡(279例,17.60%),入境后目的地分布在24个省份,主要为广东省(420例,26.50%)、福建省(255例,16.09%)和上海市(137例,8.64%)。 83.85%的输入病例能在发病后3 d内得到诊断。  结论  东盟国家输入COVID-19病例以男性青壮年无症状感染者为主。 鉴于东盟国家近期仍对我国构成较大的输入风险,各入境点仍应严格落实我国现有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6.
7.
背景 目前慢性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提升社区医务人员慢性病防控能力迫在眉睫。循证慢性病防控作为一种提升医务人员慢性病防控能力的手段在西方国家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我国却鲜有研究。目的 探讨社区医务人员慢性病防控证据的获取途径、能力及影响因素,为提升社区医务人员循证慢性病防控能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19年4-7月,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以上海市75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975例医务人员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循证基本认知情况、慢性病防控证据获取途径、慢性病防控证据获取能力。慢性病防控证据获取途径和慢性病防控证据获取能力由被调查者依据Likert 7级评分自评。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社区医务人员循证慢性病防控证据获取能力的影响因素。结果 892例(91.5%)社区医务人员的问卷被有效回收。临床指南为被调查医务人员获取慢性病防控证据的最常用途径,自评得分为(4.583±1.177)分。被调查对象自评获得的循证慢性病防控证据精准有效平均得分为(4.312±0.979)分,能获取针对慢性病危险因素的证据平均得分为(4.244±1.028)分,能应用针对慢性病危险因素的证据平均得分为(4.280±0.995)分。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单位是否为大学附属是社区医务人员获得的循证慢性病防控证据精准有效、能获取针对慢性病危险因素的证据、能应用针对慢性病危险因素的证据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所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否为大学附属是社区医务人员循证慢性病防控证据获取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社区应重视慢性病防控证据获取途径的提供,并加强对医务人员慢性病防控证据获取及利用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超声弹性应变率比值(SR)与超声造影(CEUS)对乳腺肿块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80例患者的195个肿块术前进行SR测定和CEUS 检查,获取弹性成像图像,利用软件测量肿块与周边组织的超声弹性应变率之比值(SR),并随后进行CEUS,将之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构建 ROC曲线,获得约登指数最大时对应的SR诊断界点,并统计两种检查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 超声造影ROC的曲线下面积0.886,诊断乳 腺肿块为恶性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0.2%、87.1%、88.7%,超声弹性应变率比值ROC的曲线下面积0.841,确定的SR最佳诊断界点为3.34,诊断乳 腺肿块为恶性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2.4%、91.4%、86.7%,以上数据两种检查方法比较,无统计学差异(Z=1.248,P =0.212).另外,良恶性乳腺肿 块的SR分别为良性组(2.86±0.75),恶性组(4.44±1.4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351,P <0.01).结论 SR与CEUS对乳腺肿块良恶性诊断,均有较高 的诊断价值,且在一些特殊病例上,两者有互相补充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9.
陈宁  胡进  胡旻雷 《新中医》2015,47(8):42-4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8例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观察组予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精神状态评估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生存质量量表(QL)评分情况,并作P300检测。结果:治疗前2组MMSE、ADL、Q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完整的治疗,2组MMSE、ADL、QL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P300潜伏期与波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2组潜伏期均缩短、波幅均增高,2组潜伏期、波幅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临床效果良好,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中医药系统首创并推广了多专业一体化综合诊疗服务,形成了"医生围着病人转,诊疗围着疾病转,科室围着疗效转,行政围着临床转"的医疗服务新模式。调查表明,多专业一体化诊疗模式初步取得了患者方便、疗效提高、费用降低、流程优化、病程缩短、特色加强、患者满意、医院发展等成效,为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繁"问题积累了有益经验。该模式实现了医疗服务观念和模式的转变,实现了诊治主客体参与方式的转变,同时符合MDT诊疗模式和整合医学的发展方向,契合了医学诊疗模式变革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