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42篇
预防医学   20篇
药学   52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3 毫秒
1.
目的探讨3D腹腔镜下动脉优先入路与传统侧方入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短期疗效及预后效果。 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右半结肠癌7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进行不同入路3D腹腔镜手术,各39例。对照组采取传统侧方入路,观察组采取动脉优先入路。对两组患者手术短期疗效及预后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较对照组减少,淋巴结清扫数量增加(t=5.763、27.316、6.485,均P<0.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腹腔引流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第一次主动进食时间更短,短期疗效更优(t=18.656、6.928、6.153、6.462,均P<0.001)。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4%(6/39),显著高于观察组的2.6%(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23,P=0.048)。观察组2年生存率为82.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89,P=0.001)。 结论3D腹腔镜下动脉优先入路相较于传统侧方入路治疗右半结肠癌短期疗效及预后均更优,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经胸超声心动图与造影引导经皮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及Cochrane Library,查找国内外有关经胸超声心动图与造影引导治疗PDA的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9年4月,由2位评价员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 5.3软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8篇中文文献,总样本量为68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超声组与造影组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9,95%CI 0.97~1.01,P=0.40);超声组的术后并发症少于造影组(RR=0.26,95%CI 0.11~0.59,P=0.001)。超声组手术时间(P<0.00001)、术中射线量(P<0.00001)、射线暴露时间(P<0.00001)、住院时间(P<0.00001)、住院费用(P<0.00001)均少或短于造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造影引导比较,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经皮封堵治疗PDA是一种创伤小、费用低、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代替造影引导作为PDA经皮封堵的引导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3.
肱骨外科颈位于解剖颈下方2~3cm,是肱骨头松质骨和肱骨干皮质骨交界的部位,很易发生骨折。各种年龄均可发生,中老年人较多。由于老年人骨质疏松,并且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而不能承受手术治疗,因而只能行手法复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3D腹腔镜较2D腹腔镜应用于右半结肠癌全系膜切除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亳州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73例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全系膜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所用器械不同分为3D腹腔镜组(32例)和2D腹腔镜组(41例)。比较两组总手术时间、各步骤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Dukes分期,随访6~18个月,比较两组复发与转移情况。结果 3D腹腔镜组总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均短于2D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于2D腹腔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各步骤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Dukes分期、肿瘤复发与转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2D腹腔镜技术相比,3D腹腔镜技术在右半结肠癌全系膜切除术中能缩短总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甲磺酸加替沙星对健康人体内茶碱稳态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健康人体单独给药和合并甲磺酸加替沙星给药后茶碱的血药浓度,采用3P97药动学软件处理,选用非参数法计算药动学参数,Cmax和Tmax为实测值,AUC采用梯形法计算曲线下积分面积。主要药动学参数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单用和合用甲磺酸加替沙星后,茶碱的药动学参数Cmax、t1/2、CL、AUC0-12、AUC0-∞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Cmax明显下降,t1/2明显减小,AUC0-12与AUC0-∞明显下降。结论:甲磺酸加替沙星对健康人体内茶碱稳态药动学有影响,两者合用可能降低茶碱疗效,提示两药合用应监测茶碱的血药浓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联合快速康复外科(ERAS)对高位直肠癌及乙状结肠癌患者术后应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亳州市人民医院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高位直肠癌及乙状结肠癌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处理方式不同,分为NOSES+ERAS组38例,传统腔镜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疼痛评分以及部分应激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NOSES+ERAS组术后排气和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均短于传统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OSES+ERAS组术后无切口并发症发生,传统腔镜组3例(7.5%)。术后疼痛评分NOSES+ERAS组低于传统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IL-6水平均高于术前,CD4+T细胞、CD8+ T细胞、CD4+/CD8+水平均低于术前,但手术前后的差值,NOSES+ERAS组较传统腔镜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OSES联合ERAS治疗高位直肠癌及乙状结肠癌患者术后应激反应更轻。  相似文献   
7.
8.
随着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广泛开展,对比剂所致的急性肾损害又称对比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已成为当前医院内发生肾衰竭的第3位常见原因。CIN是指静脉注射对比剂48 h后发生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急性肾功能减退,通常以血清肌酐(Cr)值较造影前升高25%~50%或血清Cr值增加44.2μmol/L作为诊断标准。一般人群发生率为1.2%~1.6%,冠状动脉造影者为7%,但伴有肾功能不全及其他危险因素的患者发病率明显增加,可高达25%~60%,病死率为3.8%~6.4%。CIN表现不一,从无症状、非少尿、暂时性肾功能不全,到少尿、需持续透析或肾移植的严重肾功能衰竭。一旦出现CIN,住院时间长、短期死亡率及医疗负担随之增加。这一医源性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医务工作者的重  相似文献   
9.
电焊烟尘与矽尘所致肺部异常的早期HRCT表现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电焊烟尘与矽尘所致肺部的早期HRCT表现,探讨其病理学意义。方法对456例焊尘及矽尘作业者进行肺部HRCT检查,男性443人,女性13人,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44.0岁,工龄0.5-29年,平均工龄13.1年。采用GENX/i螺旋CT扫描仪,深吸气末HRCT采用层厚1-2mm,间隔10mm,轴面扫描,扫描速度1s/r,高分辨率重建,扫描范围自肺尖至横膈。分析HRCT的异常表现,观察肺窗窗宽为1200HU,窗位为-700HU,纵隔窗窗宽为400HU,窗位-30HU。结果456例粉尘作业者中346例可见不同程度异常。早期肺部异常主要表现为小叶内分支状线影增多(187,41.01%),电焊工肺部表现较矽尘作业者更加显著:51例(11.18%)可见小叶间隔增厚,矽尘较焊尘更易出现小叶间隔增厚(χ^2=10.109,P=-0.003);82例(17.98%)可见边缘清晰结节,焊尘结节分布相对较均匀,大小一致,小叶中心分布,密度相对较低,而矽尘结节密度较高,大小不均匀,可合并肺结构及血管束的扭曲和变形:47例(10.31%)表现为磨玻璃密度结节,位于小叶中心,其中42例见于焊尘作业者。29(6.36%)例肺内可见磨玻璃影,其中18例见于焊尘。72例(15.79%)可见不同程度肺气肿改变,矽尘作业者肺气肿明显多于电焊工(χ^2=24.206,P=-0.000)。结论不同粉尘的致纤维化作用的不同,HRCT有助于对粉尘的致纤维化进行早期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在肾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细胞癌CT表现。结果 CT平扫中5例病灶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15例为混杂密度,2例为稍高密度。增强扫描皮质期18例明显强化,4例中等度强化,强化均匀或不均匀。肾实质期所有病灶强化迅速减退,肾盂期病灶强化进一步减低。其中8例肾癌出现肾周邻近脏器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结论肾细胞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对肾细胞癌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