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2篇
药学   35篇
中国医学   9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为了系统分析复方中药结肠炎奇效颗粒的化学组成,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E)对该制剂中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了快速鉴定和归属。方法 色谱条件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8 μm),流动相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进行梯度洗脱(0~2 min,5%B;2~16 min,5%~21%B;16~30 min,21%~95%B;30~33 min,95%B;33~34 min,95%~5%B;34~37 min,5%B),流速0.3 mL·min-1,柱温30 ℃,进样量2 μL。质谱分析使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负离子模式扫描,扫描范围m/z 60~1 200,MSE模式采集数据。通过与对照品、参考文献和自建数据库信息比对后对各离子峰进行鉴定。结果 从结肠炎奇效颗粒中共分离和鉴定出102个化学成分,包括有机酸类、黄酮及其苷类、三萜类、苯乙醇苷类、鞣质类、环烯醚萜苷类等,其中黄酮及其苷类主要来源于骨碎补和山楂,苯乙醇苷类和环烯醚萜苷类来源于车前子,三萜类和鞣质类主要来源于山楂和诃子,且已鉴定化学成分包含骨碎补中成分28个,车前子中成分31个,诃子肉中成分53个以及山楂中成分58个。结论 建立的UPLC-Q-TOF/MSE能全面快速地分析结肠炎奇效颗粒中的化学成分,初步阐明了该颗粒剂的化学成分轮廓,可为其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DNA分子水平分析不同产地猫豆的遗传多样性,探索其相互之间的亲缘关系。方法:采用简单重复序列区间(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11份不同产地猫豆进行聚类分析,ISSR-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4min,94℃变性45s,48~54℃退火1min,72℃延伸90s,40个循环,72℃延伸7min,10℃保存。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L16(45)正交试验考察ISSR-PCR的5个主要因素(Mg2+,引物,dNTPs,模板DNA及Taq聚合酶)。运用Ntsys-pc软件和Popgene软件对11份样品进行分析。结果:ISSR-PCR反应最佳体系为模板DNA20ng,0.3μmol·L-1引物,0.15mmol·L-1的dNTPs,2.4mmol·L-1MgCl2,1UTaqDNA聚合酶(5U·μL-1),PCR缓冲液2μL,加入灭菌水至20μL。从4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0条扩增条带清晰且重复性良好的引物,共扩增出97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5条,多态性位点比率25.8%。11份猫豆资源间的遗传相似系数0.866~0.9691,聚类分为3个大类群。结论:猫豆遗传差异与地理分布有一定关系,但整体遗传变异小,遗传稳定性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翻白草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和大孔吸附树脂等色谱分离手段对翻白草90%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个黄酮苷类化合物,鉴定为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正丁酯基-(2→1)-β-D-吡喃木糖苷(kaempferol-3-O-β-D-glucopyranside butyl ester-(2→1)-β-D-xylopyranoside,1)。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4.
加强药用植物园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用植物园是药学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校内药用植物和中药识别的实训基地,在中药资源与开发本科专业建设及药用植物学、生药学等中药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和科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文介绍中国药科大学药用植物园依托江宁新校区的建设,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弘扬中医药文化等方面所做的工作,以期为医药等相关院校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鸢尾科鸢尾属植物大苞鸢尾(Iris bungei Maxim.)种子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渗漉方法提取,硅胶柱色谱方法进行成分分离,用重结晶、凝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纯化,并通过光谱分析和理化常数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大苞鸢尾种子的乙醇提取物共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鸢尾酚(1)、鸢尾间苯二酚(2)、射干醌P(3)、3-羟基马蔺子甲素(4)、马蔺子甲素(5)、大苞鸢尾醌(6)、3β-(9,10-顺式-十八烯氧基)-5-胆甾烯(7)、齐墩果-12-烯-3α,23-二醇(8)、熊果酸(9)、β-谷甾醇(10)和正十五烷醇(11)。结论:以上化合物除4和6外,其他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简单、快速的HPLC法测定薄叶鸢尾中5种异黄酮的方法。方法 采用HPLC法,Kromasil C18(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流动相为0.5%磷酸-乙腈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 mL/min,检测波长为269 nm。结果 5种异黄酮在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重现性良好,回收率符合要求。结论 该检测方法准确灵敏,适用于薄叶鸢尾中鸢尾苷、德鸢尾双糖苷、野鸢尾黄素、次野鸢尾黄素、德鸢尾苷元5种异黄酮的测定。  相似文献   
7.
西红花苷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红花苷又名藏红花素、藏红花苷或番红花苷,为西红花的主要活性成分。现代研究表明西红花苷对多种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具有较好疗效,同时还具有抗癌、抗炎、抗氧化、保肝利胆及抗糖尿病等作用,此外长期以来还作为香料、染料和食品添加剂。为了充分开发利用西红花苷,对西红花苷近年来药理活性的研究热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射干种子品质检验及质量标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制定射干种子的质量分级标准.方法:通过测定不同产地的射干种子净度、千粒重、含水量、生活力、发芽率,观察种子的外部特征,使用SPSS 13.0软件,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初步制订了射千种子的质量分级标准.结果:射干一级种子黑亮、圆润饱满,净度≥98%,千粒重≥28.00g,含水量≤12.8%,生活力≥90%,发芽率≥85%;二级种子黑色、较饱满,净度≥92%,千粒重≥20.00g,含水量≤12.8%,生活力70%~90%,发芽率65%~85%;三级种子深褐色、瘦瘪,净度≥86%,千粒重≥20.00g,含水量≤12.8%,生活力≥50%,发芽率≥40%.结论:目前市场上射干种子的净度大多在90%以上,千粒重为15.27~30.76g,但不同产地来源射干种子的生活力、发芽率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9.
贺丹霞  荣亮  秦民坚  刘惠娟 《中药材》2012,(11):1747-1751
目的:分析不同大麦品种的籽粒、生麦芽、炒麦芽和焦麦芽中4种黄酮类成分(儿茶素、杨梅素、槲皮素和山柰酚)的含量。方法:采用C18色谱柱(150 mm×4.6 mm,3.5μm),以乙腈-0.1%冰乙酸为流动相,柱温为30℃,流速为0.8 mL/min,检测波长为280 nm的条件。结果:大麦籽粒和麦芽炮制品中主要含有儿茶素,且发芽和炮制后含量略有下降;大麦发芽后杨梅素含量明显增加;籽粒及炮制品中均未检测到槲皮素;生麦芽及炒麦芽中的山柰酚含量较籽粒中的含量略有增加,但焦麦芽中的山柰酚含量与籽粒中的含量基本相同。结论:大麦发芽及炮制后对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较大,麦芽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0.
马蔺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鸢尾科植物马蔺根70%乙醇提取液中分离鉴定了11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5,7,3'-三羟基-4'-甲氧基黄酮(5,7,3'-Trihydroxy-4'-methoxyflavone,1),3、6、7-四羟基口山酮-2-C-β-D-葡萄糖(mangiferin,2),5-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6-C-β-D-葡萄糖-2-O-L-鼠李糖(embinin,3),1-β-D-arabinofuranosyluracil(4),hyperolactone B(5),香草酸(6),2-methyl-propyl-β-D-ucopyranoside(7),decanoic acid(8),4-methylpentanoic acid(9),胡萝卜苷(10),β-谷甾醇(11).其中化合物1、4、5、7、8、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