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5篇
特种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摘 要〕 目的:检测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缺氧诱导因子 –1a(HIF–1a)、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IGF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 MM 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 2017 年 1 月至 2020 年 8 月 间在上饶市立医院血液科就诊的初诊 MM 患者 20 例作为观察组,同期于同科室选取 10 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 组的骨髓单个核细胞,检测细胞中的 HIF–1a,IGF1,VEGF 表达水平以及预后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健康志愿 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 HIF–1a、IGF1、VEGF 表达水平均显著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观察组患者的血红蛋白(H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HIF–1a、IGF1、VEGF 在 MM 患者中高表达,较健康志愿者明显升高,因此,患者的 HIF–1a、 IGF1,VEGF 检查结果可作为 MM 诊断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人骨髓基质细胞与人骨髓瘤细胞株RPMI 8226的融合细胞在多发性骨髓瘤骨病发病过程中可能的机制.方法 细胞示踪绿色荧光探针(CMFDA)及红色荧光探针(CMTMR)分另别标记的细胞通过化学促融剂聚乙二醇(PEG-1000)诱导融合,建立细胞融合模型.染色体核型分析,确定融合细胞是否发生细胞核的融合;鉴定融合细胞干性基因及促融相关性基因SIRPα、DC-STAMP的表达情况.结果 PEG-1000能够介导骨髓基质细胞与RPMI 8226细胞融合;超过80%的融合细胞染色体数目在80条左右;融合细胞不仅表现出骨髓基质细胞的特征及干性相关基因c-myc、Klf-4、OCT-4表达阳性,而且融合相关性基因SIRP α及DC-STAMP也表达阳性.结论 骨髓基质细胞与RPMI 8226细胞间可形成融合细胞,融合细胞具有进一步成融的潜力,可能是促进多发性骨髓瘤骨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中11q22.3(ATM基因)和13q14(RB1 基因)的缺失情况以及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检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染色体异常的价值,了解CLL 的分子遗传学特性。方法:分别用ATM和RB1 探针,运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10例CLL 确诊患者的11q22.3 和13q14染色体进行检测,并和常规细胞遗传学(Conventional cytogenetics,CC)检测方法,即G 显带法进行比较。结果:10例CLL 患者常规细胞遗传学检出2 例,其中t(5,9),t(10,12)和+ 12各1 例;而FISH方法检出7 例至少有一种分子遗传学异常,del(11q22.3)4 例,纯合缺失2 例,del(13q14)7例,纯合缺失2 例。10例患者中4 例同时有del(11q22.3)和del(13q14)这2 种染色体异常。结论:FISH是一种在分析CLL 染色体异常方面较为快速、准确和敏感的有效技术,可提高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CLL 提供较为准确的分子细胞遗传学信息,指导临床与预后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和分选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株PRIM8226中的侧群细胞(SP细胞)并鉴定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以Hoechst33342/碘化丙啶(PI)荧光染料双染,维拉帕米拮抗对照,应用流式细胞术荧光激活分选法检测并分选MM细胞株PRIM8226 SP细胞,并通过细胞生长曲线、细胞周期、免疫表型、集落形成实验、RT-PCR检测干细胞特异标志物mRNA表达量、裸鼠体内成瘤实验等对SP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探讨.结果 MM细胞株PRIM8226 SP细胞含量为(1.78±0.89)%,采用流式细胞术成功分选SP细胞.生长曲线显示:SP细胞分选初期生长较主群细胞(MP细胞)缓慢,进入稳定增长期后增殖能力与MP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周期分析显示:SP细胞与MP细胞相比,周期多处于Go/G1期[(44.34±3.09)%、(28.49±1.97)%,P<0.05],较少的细胞处于S期[(38.83±3.69)%、(51.49±4.62)%,P< 0.05].在免疫表型研究中,观察到SP和MP细胞的CD138、CD38表达分别为(78.5±8.5)%、(82.0±4.0)%和(72.3±15.7)%、(84.3±11.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M细胞株PRIM8226 SP细胞的单细胞克隆直径、克隆形成数、克隆形成率均高于MP细胞[0.280±0.016和0.118±0.019、1 722±127和358±14、(86.1±3.46)%和(17.9±1.88)%,P<0.05].RT-PCR显示SP细胞干细胞标志性基因的表达高于MP细胞:c-myc[(29.90±3.73)%、(16.84±2.35)%]、KIF4[(29.97±2.89)%、(19.06±1.23)%]、SOX2[(40.00±4.58)%、(16.62±2.09)%]、OCT4[(32.96±1.56)%、(23.27±0.92)%](均P<0.05).裸鼠体内成瘤实验显示SP细胞成瘤能力显著高于MP细胞(最低成瘤数量分别为5×103、5×105个).结论 MM细胞株PRIM8226的SP细胞在静止期细胞比例、集落形成能力、干细胞标记c-myc、KIF4、SOX2、OCT4基因表达量、体内成瘤能力上与MP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SP细胞和MP?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初诊白血病患者骨髓及外周血进行微核分析。方法:应用细胞周期阻断法对54例初诊白血病患者骨髓及外周血与30例健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微核检测。结果:54例初诊白血病患者骨髓及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MNR)和微核细胞率(MCR),与30例健康人外周血相比,P〈0.01。同一患者骨髓与外周血淋巴细胞MNR和MCR相比,P〉0.0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骨髓及外周血淋巴细胞MNR和MCR相比,P〈0.05。结论:白血病患者发病初期即存在染色体不稳定现象,不同类型白血病患者微核检测结果间有差异,推测与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连接蛋白43(Cx43)表达对多发性骨髓瘤(MM)RPMI 8226细胞耐药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BMSCs,采用RT-PCR法检测BMSCs、RPMI 8226细胞Cx43的表达,流式细胞术和多重液相蛋白定量技术分别检测BMSCs与RPMI 8226细胞共培养对RPMI 8226细胞凋亡和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结果 BMSCs及RPMI 8226细胞均表达Cx43。BMSCs与RPMI 8226细胞共培养后,上清液中IL-6、IL-10和TGF-β水平增加,硼替佐咪诱导的RPMI 8226细胞凋亡作用减弱;而细胞间隙连接通讯(GJIC)特异性阻断剂18α甘草次酸(18α-GA)能明显逆转上述观察指标的改变过程。结论 BMSCs与RPMI 8226细胞间可形成功能性GJIC,是BMSCs促进MM细胞生存及介导其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微核分析技术检测初诊白血病患者的遗传损伤。方法:应用细胞周期阻断法检测54例初诊白血病患者(CML 11例,AML-M1 7例,AML-M2 6例,AML-M3 4例,AML-M4 2例,AML-M5 4例,AML-M6 2例,ALL 18例)和30例健康人外周血,以微核率(micronucleus rate,MNR)、微核细胞率(micronucleus cell rate,MCR)、核芽(nuclear bud,Bud)率、核质桥(nucleoplasmic bridge,NPB)率、核分裂指数(nucleus division index,NDI)、凋亡细胞(apoptotic cells,AC)率结合染色体中期分析、融合基因和基因重排检测作为染色体损伤指标分析初诊白血病患者的遗传损伤。结果:54例初诊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的MNR\[(17.368±1.305)‰ vs(7.368±0.844)‰\]、MCR\[(15.418±1.212)‰ vs(5.887±1.101)‰\]、Bud率\[(8.142±0132)% vs(0.404±0.404)%\]、NPB率\[(5.724 ±0.874)% vs(0.034±0.034)%\]、NDI\[(1.722±0.062)% vs(2.282±0324)%\]、AC率\[(2.167±0.333)% vs(0.167±0.667)%\]、异常染色体检出率(24.00%)、融合基因或基因重排阳性率(18.00%)均明显异于健康人(P<0.05或P<0.01)。结论:白血病患者发病初期即有不同程度的遗传损伤,提示染色体不稳定造成的遗传损伤与白血病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SCs)中由连接蛋白43(Cx43)组成的细胞间隙连接(GJIC)及其介导的信号对多发性骨髓瘤(MM)侧群细胞(SP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分离培养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应用流式细胞术分选MM细胞株RPMI 8266的SP细胞;采用RT-PCR技术及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来源MSCs、RPMI 8266、SP细胞中Cx43基因及蛋白水平表达;直接共培养观察不同来源MSCs对SP细胞周期、Cx43蛋白表达、体外集落形成能力、干细胞相关基因表达、细胞因子分泌和耐药的变化以及加入连接通道抑制剂18α甘草次酸(α-GA)后的影响。结果 MM-MSCs与ND-MSCs形态及表型无明显区别,与RPMI 8266细胞均表达较高水平的Cx43;与MM-MSCs共培养可使更多SP细胞进入G0期(P<0.001),SP细胞的c-myc、KIF4和SOX2基因表达显著上调,而Oct-4基因表达下调,加入α-GA后,c-myc、KIF4和SOX2均有不同程度下调,但无显著性差别;使Cx43表达上调,分别为(31.00±2)%和(39.00±2)%;使体外集落形成能力上调,加入α-GA可部分抑制该作用;RPMI 8266存在少量c-myc、KIF4、SOX2和Oct-4基因表达,SP细胞亚群中该类基因明显上调,MM-MSCs分泌高水平的白介素(IL)-6,与SP细胞共培养后,其上清液中IL-6、IL-10及TGF-β表达上调(P=0.0072,P=0.037);bFGF和IL-17则无明显变化。加入α-GA后,上清液中IL-6、IL-10和TGF-β水平降低;MM细胞对硼替佐米诱导的凋亡敏感,但SP细胞敏感性较差,与MM-MSCs共培养显著减少硼替佐米介导的细胞凋亡,加入α-GA可部分恢复MM细胞对硼替佐米的敏感性。结论 MM-MSCs与多发性骨髓瘤SP细胞上调Cx43蛋白表达,形成更多GJIC,并通过改变MSCs细胞因子分泌谱,促进SP细胞增殖和耐药,可能是最终导致MM复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