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27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及外侧壁骨折发生情况,末次随访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手术时间40~102(73.8±2.9) min,术中出血量30~200(80.0±10.1) ml,骨折愈合时间12~17(14.3±2.1)周。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24(15.45±7.36)个月。术中发生外侧壁骨折1例,术后发生防旋钉部分退出1例。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91~95(92.7±3.6)分。结论 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运用改进Blair术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临床疗效.方法 2009 年11月-2012年6月,采用改进Blair术治疗28例保守治疗无效的终末期踝关节炎患者.男13例,女15例;年龄23~67 岁,平均49.4岁.11例有明显足内翻畸形,17例外观大致正常.主要临床症状为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术前及术后1年随访时足踝关节功能.结果 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年,平均19.8个月.术后出现3例切口浅表感染,经清创后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早期并发症发生.术后1年随访时踝关节均融合,患者关节疼痛完全缓解,无内固定失败、畸形愈合等并发症发生.AOFAS评分平均为(83.13±3.76)分,与术前(45.38±3.21)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AS评分平均为(2.31±1.05)分,与术前(8.01±0.6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运用改进Blair术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手术操作简便,经济,固定强度可靠,可明显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3.
背景:骨组织工程细胞移植技术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支架材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三大要素中最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环节,随着组织工程材料工艺的革新,有望为更好地修复骨缺损带来新的希望。目的:评价聚碳酸亚丙酯/壳聚糖纳米纤维(propylene carbonate/chitosan nanofibers,PPC/CSNF)三维多孔支架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s)修复兔股骨髁部骨缺损的能力。方法:二次相分离法制作PPC/CSNF复合三维多孔支架,将第3代的BMSCs种植到复合材料上。36只新西兰大白兔右侧股骨髁制作直径6mm深10mm骨缺损,于缺损处实验组植入复合BMSCs的PPC/CSNF多孔支架,对照组植入单纯PPC/CSNF多孔支架,标准组于兔髂后上棘取自体松质骨移植于缺损部位,空白组不做处理。术后第4,8,12周取材,通过大体观察、放射学检查和组织学检查等方法评价其修复缺损情况。结果与结论:实验组放射学评价与标准组无显著差异,两组结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大体标本与标准组基本一致;实验组组织学检查新骨生成速度、生成量优于对照组(P<0.05);空白组不能自行修复骨缺损,最后缺损由纤维组织充填。结果显示PPC/CSNF多孔支架具有较好的细胞和组织相容性,复合兔BMSCs能加速新骨形成,可用于修复兔股骨髁部骨缺损。  相似文献   
4.
背景:骨组织工程细胞移植技术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支架材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三大要素中最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环节,随着组织工程材料工艺的革新,有望为更好地修复骨缺损带来新的希望。目的:评价聚碳酸亚丙酯/壳聚糖纳米纤维(propylene carbonate/chitosan nanofibers,PPC/CSNF)三维多孔支架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s)修复兔股骨髁部骨缺损的能力。方法:二次相分离法制作PPC/CSNF复合三维多孔支架,将第3代的BMSCs种植到复合材料上。36只新西兰大白兔右侧股骨髁制作直径6mm深10mm骨缺损,于缺损处实验组植入复合BMSCs的PPC/CSNF多孔支架,对照组植入单纯PPC/CSNF多孔支架,标准组于兔髂后上棘取自体松质骨移植于缺损部位,空白组不做处理。术后第4,8,12周取材,通过大体观察、放射学检查和组织学检查等方法评价其修复缺损情况。结果与结论:实验组放射学评价与标准组无显著差异,两组结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大体标本与标准组基本一致;实验组组织学检查新骨生成速度、生成量优于对照组(P〈0.05);空白组不能自行修复骨缺损,最后缺损由纤维组织充填。结果显示PPC/CSNF多孔支架具有较好的细胞和组织相容性,复合兔BMSCs能加速新骨形成,可用于修复兔股骨髁部骨缺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保留髌下脂肪垫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0月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行TKA病人21例(23膝),术中保留完整的髌下脂肪垫.术后随访3个月、6个月和1年,随访内容包括膝关节活动度、膝前痛发生率、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Insall-Salvati比值、髌腱短缩发生率以及术后髌腱损伤发生率.结果 手术后3个月(114.21±0.57)°、6个月(118.23±0.77)°和1年(117.26±0.87)°膝关节活动度、HSS膝关节功能评分[(84.88±0.82)、(85.78±0.37)、(86.56±0.66)分]高于术前(87.52±0.36)°和(52.36±0.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前痛发生率4.34%,Insall-Salvati比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髌腱短缩发生率4.34%,髌腱损伤发生率0.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保留完整的髌下脂肪垫,可以有效提高术后膝关节活动度、改善膝关节功能,术中对髌腱可以起到保护作用,可以有效防止术后髌腱短缩,降低膝前痛出现的概率.  相似文献   
6.
背景:软骨组织工程的发展为处理关节软骨损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使体内构建组织工程软骨得以实现。 目的:观察骨髓基质干细胞种植到复合胶原和生长因子的聚乙醇酸-乳酸共聚物(poly- lactide-co-glycolic acid,PLGA)生物材料,再种植到大鼠体内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组织的可行性。 方法:相分离法制作PLGA,复合Ⅱ型胶原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将第3代的骨髓基质干细胞种植到复合材料上。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空白组,分别于肌袋内植入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生长因子和胶原的PLGA、复合生长因子和胶原的PLGA、复合胶原的PLGA,于术后第4,8,12周取材观察细胞的定向分化及生长情况,包括大体观察、苏木精-伊红染色、甲苯胺蓝染色、Ⅱ型胶原染色、扫描电镜观察。 结果与结论:大体观察可见实验组材料有类软骨样组织生长,而对照组和空白组则仅见纤维组织生长。各种染色及电镜观察显示:实验组复合物内可见多的成软骨细胞及少量的破骨细胞。实验组甲苯胺蓝染色和Ⅱ型胶原染色为阳性,对照组和空白组均为阴性。从而证明胶原修饰的PLGA生物材料具有较好的细胞相容性;骨髓基质干细胞种植到复合胶原和生长因子的PLGA生物材料上在大鼠体内可构建组织工程软骨复合组织。 关键词:骨髓基质干细胞;聚乙醇酸-乳酸共聚物;软骨向诱导;复合组织;组织工程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16.044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关节镜技术辅助治疗内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关节镜辅助治疗23例内踝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评分系统对所有患者的踝关节进行术后及随访时的临床评估.结果:平均随访14个月(7~24个月),术后骨折复位内固定良好,无骨折不愈合,术后功能恢复良好.AOFAS评分:优16例,良5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1.3%.结论:利用踝关节镜监视下辅助治疗内踝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踝部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摘要 背景:骨组织工程细胞移植技术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支架材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三大要素中最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环节,随着组织工程材料工艺的革新,有望为更好地修复骨缺损带来新的希望。 目的:评价聚碳酸亚丙酯/壳聚糖纳米纤维(propylene carbonate/chitosan nanofibers,PPC/CSNF)三维多孔支架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s)修复兔股骨髁部骨缺损的能力。 方法:二次相分离法制作PPC/CSNF复合三维多孔支架,将第3代的BMSCs 种植到复合材料上。36只新西兰大白兔右侧股骨髁制作直径6 mm深10 mm骨缺损,于缺损处实验组植入复合BMSCs的PPC/CSNF多孔支架,对照组植入单纯PPC/CSNF多孔支架,标准组于兔髂后上棘取自体松质骨移植于缺损部位,空白组不做处理。术后第4,8,12周取材,通过大体观察、放射学检查和组织学检查等方法评价其修复缺损情况。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放射学评价与标准组无显著差异,两组结果均优于对照组(P < 0.05);实验组大体标本与标准组基本一致;实验组组织学检查新骨生成速度、生成量优于对照组(P < 0.05);空白组不能自行修复骨缺损,最后缺损由纤维组织充填。结果显示PPC/CSNF多孔支架具有较好的细胞和组织相容性,复合兔BMSCs能加速新骨形成,可用于修复兔股骨髁部骨缺损。 关键词:聚碳酸亚丙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缺损;壳聚糖;纳米纤维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16.010  相似文献   
9.
背景:软骨组织工程的发展为处理关节软骨损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使体内构建组织工程软骨得以实现.目的:观察骨髓基质干细胞种植到复合胶原和生长因子的聚乙醇酸-乳酸共聚物(poly-lactide-co-glycolic acid,PLGA)生物材料,再种植到大鼠体内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组织的可行性.方法:相分离法制作PLGA,复合Ⅱ型胶原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将第3代的骨髓基质干细胞种植到复合材料上.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空白组,分别于肌袋内植入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生长因子和胶原的PLGA、复合生长因子和胶原的PLGA、复合胶原的PLGA,于术后第4,8,12周取材观察细胞的定向分化及生长情况,包括大体观察、苏木精-伊红染色、甲苯胺蓝染色、Ⅱ型胶原染色、扫描电镜观察.结果与结论:大体观察可见实验组材料有类软骨样组织生长,而对照组和空白组则仅见纤维组织生长.各种染色及电镜观察显示:实验组复合物内可见多的成软骨细胞及少量的破骨细胞.实验组甲苯胺蓝染色和Ⅱ型胶原染色为阳性,对照组和空白组均为阴性.从而证明胶原修饰的PLGA生物材料具有较好的细胞相容性;骨髓基质干细胞种植到复合胶原和生长因子的PLGA生物材料上在大鼠体内可构建组织工程软骨复合组织.  相似文献   
10.
背景:国内外许多研究通过不同的构建方法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支架复合体修复骨软骨联合缺损,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目前各种方法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组织工程化的软骨和骨组织之间的界面、移植体和宿丰骨和软骨之间的界面耦合不够理想.目的:将体外提纯、扩增的骨髓间充质下细胞诱导成软骨细胞.将其接种于穿"靴"的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支架的底部上联合培养,探索其用于组织工程软骨复合体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和材料复合的体外观察实验,于2008-03/07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心实验室和暨南大学理工学院材料系实验室完成.材聿斗:通过原位复合和冷冻干燥结合的方法制各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支架.健康新西兰兔10只由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软骨诱导液诱导骨髓闻充质干细胞2周后甲苯胺蓝染色检测.把诱导得到的软骨细胞接种于穿"靴"的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支架的底部,将细胞-支架复合物置入成软骨条件培养液中培养2周.主要观察指标: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特征,鉴定CD29,CD44,CD34和CD45抗原的表达,观察细胞生长特性,测定细胞活力和生长周期,扫描电镜观察纳米羟摹磷灰石/壳聚糖史架结构和细胞与支架的复合情况.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体外分离扩增,表达CD29和CD44,不表达CD34和CD45,细胞活力为95.27%,G0~G1期细胞占94.68%.经软骨诱导液诱导后骨髓问充质十细胞转化成软骨细胞;制备的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多孔支架孔隙率为90%,平均孔径为150μm,与软骨细胞有较好的黏附性.结论:初步证实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支架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成的软骨细胞复合可以在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软骨复合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