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4篇
儿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儿科收集的8例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消化道内镜、组织活检病理检查结果及治疗预后情况,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8例患儿发病年龄2~13岁,男性2例,女性6例,临床以腹痛、腹泻为主要表现,无特异性。外周血IgE均明显升高(571~2 000IU/mL),6例患儿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率显著升高(13.1%~78.7%),3例患儿骨髓细胞学检查提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3例患儿腹腔积液细胞学检查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内镜下7例患儿胃肠黏膜以充血、水肿及糜烂为主要表现,病理检查提示黏膜组织慢性炎症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8例患儿均予以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良好,随访一年无复发。结论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表现和内镜表现多样且无特异性,易漏诊及误诊,多数患儿外周血、腹水和骨髓中嗜酸粒细胞计数明显增高,最终确诊需黏膜病理检查,饮食回避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是一种血液系统恶性克隆性疾病。虽然经过化疗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部分可以获得完全缓解,但仍有部分患者经常复发,总体五年生存率很差,原因可能与AML细胞诱导形成免疫耐受有关。研究发现AML细胞可以通过表达白血病相关抗原以及TGF-β等细胞因子诱导免疫耐受,CD40、CD80分子表达缺失以及CD4+CD25+T调节细胞的增加在AML细胞诱导免疫耐受中也发挥重要的作用。最近研究发现,吲哚胺-2,3-加双氧酶(IDO)以及糖皮质激素诱导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蛋白(GITR)与AML细胞免疫耐受有相关性。本文就AML细胞如何诱导免疫耐受从IDO、GITR及CD4+CD25+T调节细胞三个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超低出生体重儿及超早产儿在不同时期进行输血治疗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探讨贫血的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儿科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出生体重<1 000g的超低出生体重儿及胎龄<28周的超早产儿,根据首次输血时间分为早期输血组(首次输血时间在出生2周内)和晚期输血组(首次输血时间在出生2周后),分析两组患儿一般情况、产时危险因素、输血前临床特征及输血后并发症等。结果共纳入患儿42例,其中早期输血组19例(45.24%),晚期输血组23例(54.76%)。与晚期输血组相比,早期输血组出生体重更低(t=2.04,P<0.05)、住院时间更长(t=2.05,P<0.05)。经单因素分析发现,早期输血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病率高于晚期输血组(χ~2值分别为4.40、4.50,均P <0.05)。结论超低出生体重儿及超早产儿早期输血与ROP及BPD的发生密切相关,该类患儿应尽量避免早期输血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补青颗粒联合石决明水提液对白内障大鼠眼组织细胞中TF-1细胞凋亡相关基因19(TFAR19)和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无特定病原体(SPF)级SD大鼠48只,雌雄各半,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正常组、白内障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12只。正常组采用生理盐水滴眼,其余3组均通过亚硒酸钠诱导白内障模型,模型建立后白内障模型组采用生理盐水滴眼,阳性对照组采用莎普爱思滴眼和实验组采用0.25%石决明水提液滴眼+2 g/mL补青颗粒水溶液灌胃,灌胃给药每日2次,滴眼每日1次,每次1滴,持续干预30 d。分别于干预3、10、20、30 d后,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晶状体组织中TFAR19、JNK3以及pJNK3的表达,检测各组大鼠血清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含量。结果干预3、10、20、30 d后,阳性治疗组和实验组晶状体组织中TFAR19相对表达量和p-JNK3/JNK3比值均随治疗时间延长而显著降低(P<0.05)。干预20~30 d后,4组大鼠晶状体组织中TFAR19相对表达量为:正常组<实验组<阳性对照组<白内障模型组,且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0 d后,4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p-JNK3/JNK3水平比较:正常组<实验组<阳性对照组<白内障模型组,且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血清中MDA水平比较:正常组<实验组<阳性对照组<白内障模型组,GSH-Px和T-SOD则为:白内障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实验组<正常组,且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青颗粒联合石决明水提液可通过抑制大鼠晶状体TFAR19蛋白表达和视网膜JNK3磷酸化,并进一步调节氧化应激反应水平,从而对白内障大鼠发挥治疗作用,且在本研究时间范围内其作用效果随时间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5.
正肺吸虫病(paragonimiasis)是由肺吸虫感染导致的食源性疾病,通常是由于摄入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有囊蚴的淡水蟹及蝲蛄而感染,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我国是肺吸虫病流行地区,报告省份已达24个之多,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如四川、云南等地,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近年来城市发病率明显增加[1]。1 临床资料1.1 病例1患儿,男,9岁,因"腹痛、腹胀4 d"入院。4 d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以剑突下为主,呈阵发性钝痛,活动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1例先天性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症患儿的临床和SLC5A1基因突变特点。方法收集2016年11月诊治的1例先天性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家系单基因病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方法进行SLC5A1基因突变检测。结果男性患儿,生后第3天开始出现腹泻,黄色稀水样便,伴发热,无寒战;多次电解质检查提示血钠明显升高,最高162 mmol/L。全基因外显子检查发现SLC5A1基因2个与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症(OMIM:606824)相关性较高的变异,c. 406(外显子5) delT、c. 92 TA(外显子1),患儿父母亲表型均正常,母亲c. 92 TA杂合。行葡萄糖、果糖激发试验,提示糖吸收不良,确诊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症。10月龄予去碳水化合物液态奶及果糖喂养,半天后患儿大便即转成形便,随访情况良好。结论先天性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症是临床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出生早期出现持续水样腹泻,基因分析可明确诊断。早期诊断及去碳水化合物液态奶及果糖喂养对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究24 h食管动态pH监测中平均反流周期数、反流持续时间≥5 min的次数及最长反流持续时间对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6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足月新生儿101例,根据现行诊断标准,将其分为GERD组(54例)与对照组(47例)。采用接受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灵敏度、特异度及约登指数等指标探究上述监测指标的诊断价值。结果 平均反流周期数、反流持续时间≥5 min的次数和最长反流持续时间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70、0.993和0.983,3种指标用于诊断GERD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24 h平均反流周期数>51.50次,反流持续时间≥5 min的次数>2.25次,最长反流持续时间>15.45 min时,约登指数分别为0.886、0.852、0.868,分别最接近1;采用上述3种指标进行系列诊断试验时,系列诊断试验的灵敏度为0.852,特异度为0.915。结论 平均反流周期数、反流持续时间≥5 min的次数和最长反流持续时间对GERD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3种指标联合诊断可以降低漏诊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内镜下逆行阑尾炎治疗术在儿童阑尾相关慢性腹痛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8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以慢性腹痛为主诉,超声提示阑尾炎症或腔内粪便或粪石且行超声引导内镜下逆行阑尾炎治疗术患儿3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内镜下表现、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住院时间、治愈率。结果 30例慢性腹痛患儿中,男童13例(43%),女童17例(57%),平均确诊年龄(9±3)岁,年龄范围3~15岁,中位病程持续时间12个月,中位住院时间3 d;中位白细胞计数6.7×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50±13)%。21例(70%)术中阑尾腔内冲洗出粪石及大量粪渣。随访率97%(29/30),中位随访时间11(范围:5~26)个月,27例(93%)腹痛症状完全消失。结论 超声引导内镜下逆行阑尾炎治疗术对阑尾腔内粪便或粪石引起的儿童慢性腹痛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24 h食管动态pH监测中平均反流周期数、反流持续时间≥5 min的次数及最长反流持续时间对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6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足月新生儿101例,根据现行诊断标准,将其分为GERD组(54例)与对照组(47例)。采用接受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灵敏度、特异度及约登指数等指标探究上述监测指标的诊断价值。结果平均反流周期数、反流持续时间≥5 min的次数和最长反流持续时间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 970、0. 993和0. 983,3种指标用于诊断GERD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当24 h平均反流周期数> 51. 50次,反流持续时间≥5 min的次数> 2. 25次,最长反流持续时间> 15. 45 min时,约登指数分别为0. 886、0. 852、0. 868,分别最接近1;采用上述3种指标进行系列诊断试验时,系列诊断试验的灵敏度为0. 852,特异度为0. 915。结论平均反流周期数、反流持续时间≥5 min的次数和最长反流持续时间对GERD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3种指标联合诊断可以降低漏诊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