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合成吲哚查尔酮衍生物FC58,考察其对白血病细胞的抑制活性。方法 以3,4,5-三甲氧基苯乙酮和吲哚-3-甲醛为原料,经羟醛缩合得到目标化合物。采用CellTiter-Blue法测试体外抗肿瘤活性,并通过细胞周期实验分析其作用特点。结果 FC58对多种白血病细胞均有较强活性,活性抗耐药指数远高于传统微管蛋白抑制剂紫杉醇、长春碱和多柔比星,并使细胞周期停滞在G2/M期。结论 FC58是一个极具潜力的抗耐药白血病的先导化合物。  相似文献   
2.
苦豆子是豆科槐属植物,为宁夏的道地药材之一.苦豆子有着丰富而复杂的活性成分,主要有生物碱、黄酮、挥发油、甾体、多糖、脂肪酸等.近年来,国内外对苦豆子生物碱开展了大量研究,该类生物碱具有抗肝炎、抗肝纤维化、抗肝硬化、抗肝衰竭、抗肝癌等药理作用,其中,苦参碱相关药物已经获批在临床用于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等疾病.鉴于苦豆子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软珊瑚来源的毛壳属真菌(Cheatomium sp.)中的活性成分。方法 采用多种分离手段对毛壳属真菌的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运用现代波谱技术并结合文献报道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CCK-8方法对化合物的肝癌干细胞增殖抑制活性进行了体外测试。结果 分离得到13个已知的麦角甾醇类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麦角甾醇(1),(22E,24R)-麦角甾-6,22-二烯-5α,8α-过氧-3β-醇(2),(22E,24R)-麦角甾-5,8(14),22-三烯-3β,15α-二羟基-7-酮(3),(22E,24R)-麦角甾-5,8(14),22-三烯-3β,15β-二羟基-7-酮(4),(22E,24R)-麦角甾-5,8,22-三烯-3β-羟基-7-酮(5),(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α,9α-四醇(6),(22E,24R)-麦角甾-7,22-二烯-5α,6α-环氧-3β-醇(7),麦角甾-7,22-三烯-6β-甲氧基-3β,5α-二醇(8),(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二醇-6-酮(9),麦角甾-7,9(11),22-三烯-3β,5α,6α-三醇(10),(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α-三醇(11),(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a,9a-三醇-6-酮(12),(22E,24R)-麦角甾-8,22-二烯-5α,6α-环氧-3β,7α-二醇(13)。在体外活性测试中,化合物3、4、6、8、13对人肝癌Huh7干细胞增殖显示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结论 化合物5~13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本文是对麦角甾醇类化合物抑制肿瘤干细胞增殖活性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4.
干扰 p53-MDM2 蛋白相互作用的小分子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53-MDM2 蛋白相互作用是抗肿瘤药物研究的重要作用靶点,抑制 p53-MDM2 结合是激活p53 的有效途径。大量的药物筛选方法和手段已经用于寻找 p53-MDM2 相互作用的新型抑制剂,其中小分子抑制剂是最具前景的研究领域之一。该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p53-MDM2 蛋白结合小分子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2015年,全世界有超过800万人死于肿瘤。传统化疗药物仍广泛应用于临床一线,但超过50%的肿瘤对此类药物产生明显的耐药性。微管蛋白调节剂已成为临床证实有效的抗癌药物。然而,紫杉醇、长春碱等传统微管蛋白调节剂也会产生严重耐药。近年来,研究发现作用于微管蛋白秋水仙碱位点的微管蛋白调节剂对抗肿瘤多药耐药具有很好的效果。本文综述近年来此类抗肿瘤多药耐药微管蛋白调节剂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冠状病毒感染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药物或疫苗。近年来,针对SARS-CoV、MERS-CoV、SARS-CoV-2这3种高致病性冠状病毒的配体S蛋白、RdRp、PLpro和3CLpro等靶点,国内外研究者已经开发了多种小分子抑制剂。综述这些冠状病毒的特点、作用靶点、小分子抑制剂及其构效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中国南海侧扁软柳珊瑚(Subergoria suberosa)中的化学成 分。 方法 应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开放ODS柱色谱,半制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等多种色谱手段对侧扁软柳珊瑚的乙醚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运用现代波谱技术结合文献报道的数据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 结果 从中国南海侧扁软柳珊瑚中共分离到10个开环甾醇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subergorgol B [(20S*)-3?,6?,11,20-tetrahydroxy-9,11-seco-5?-cholest-7-en-9-one(1)],sarcomilasterol(2),(24R)-methyl-3?,6?,11-trihydroxy-9,11-seco-5?-cholest-7,22(E)-diene-9-one(3),3?,6?,11-trihydroxy-9,11-seco-5?-cholest-7-ene-9-one(4),subergorgolI[3?,6?,11-trihydroxy-9,11-seco-5?-cholest-7,22(E)-dien-9-one(5)],24-nor-3?,6?,11-trihydroxy-9,11-seco-5?-cholest-7,22(E)-dien-9-one(6),11-acetoxy-3?,6?-dihydroxy-9,11-seco-5?-cholest-7-en-9-one(7),subergorgolH[3?,6?,11-trihydroxy-9,11-seco-5?-cholest-7,24-dien-9-one(8)],3?,6?,11-trihydroxy-24-methylene-9,11-seco-5?-cholest-7-en-9-one(9),subergorgolJ[(24Z)-3?,6?,11-trihydroxy-9,11-seco-5?-stigmast-7,24(28)-dien-9-one(10)]。 结论 化合物2、7为首次从该属珊瑚中分离得到。在体外抗肿瘤细胞生长抑制活性测试中,化合物3~6及9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和人骨肉瘤细胞(MG63)显示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其IC50值分别为6.31、30.42、8.33、9.57、3.30 μg/mL和30.83、21.32、9.19、28.01、8.62 μg/mL;在抗真菌活性测试中,10个化合物对白假丝酵母菌(Candida albicans)和烟曲霉菌(Aspergillus fumigatus)均未表现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采自南中国海海域的群海绵(Agelas mauritiana)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色谱柱、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柱、高效液相色谱等色谱方法,对Agelas mauritiana正丁醇萃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应用现代波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化学结构鉴定;用MTT法对化合物进行体外人肺癌细胞株A549细胞生长抑制活性测试。结果 共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agelasine A(1)、agelasine B(2)、epi-agelasine C(3)、(-)agelasine D(4)、agelasine E(5)、agelasine F(6)、(-)ageloxime D(7)、aurantiamide acetate(8)。体外活性筛选中,这些化合物对A549显示出不同程度的生长抑制活性,化合物1~3的活性与阳性对照阿霉素相近。结论 化合物1、2、4、5、6、8为首次从该种海绵中分离得到。首次选用A549对化合物1~7的活性进行评价,化合物2、3的显著生长抑制活性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吲哚生物碱是一类重要的海洋次生代谢产物,主要包括单吲哚、双吲哚和三吲哚结构衍生物。卤素取代是海洋吲哚生物碱的一个重要特点,其取代位置大多在吲哚环的5位或者6位,这些化合物显示抗肿瘤、抗微生物、抗组胺、5-HT抑制等多种生物活性,具有潜在药用价值。本文对海洋来源卤代吲哚生物碱的主要生物活性、来源和结构进行了综述,共涉及81个化合物,涵盖了从1978年到2014年的48篇文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中国南海海绵Iotrochota sp.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半制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等多种色谱手段,对海绵Iotrochota sp.的二氯甲烷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从中得到6个单体化合物,运用现代波谱技术结合文献报道对其进行结构鉴定,采用MTT法对分离得到的6个化合物进行人高转移肝癌细胞(LM3)和人肝癌细胞(HepG2)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 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包括4个吲哚生物碱类化合物(1-4)及2个酚类化合物(5、6),分别鉴定为:1H-indole-3-carbaldehyde(1)、5-bromo-1H-indole-3-carbaldehyde(2)、1H-indole-3-hydroxyacetyl(3)、5-bromo-3-(hydroxylacetyl)-indole(4)、4-hydroxy-benzeneethanol(5)、3-hydroxy- benzeneethanol(6)。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海绵Iotrochota sp.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和4为C-5溴代吲哚生物碱,本文首次对其NMR数据进行了报道。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显示,化合物3对LM3及HepG2细胞株显示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29.3及46.3 μM;其他化合物不显示抑制作用(IC50>50 μ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