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1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11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49篇
内科学   38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45篇
综合类   150篇
预防医学   5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6篇
  2篇
中国医学   32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目的 探讨当归多糖(ASP)对高糖状态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向分化的影响。方法 培养并收集第3代BMSCs进行成骨成脂分化诱导鉴定。将BMSCs分为3组进行培养:正常对照组(葡萄糖浓度5.5 mmol·L -1)、高糖组(葡萄糖浓度25.5 mmol·L -1)、ASP+高糖组(葡萄糖浓度25.5 mmol·L -1+40 mg·L -1 ASP)。CCK8检测各组BMSCs的增殖活性,茜素红染色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成骨活性。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成骨标记基因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锌指结构转录因子(Osx)、骨钙蛋白(OCN)、Ⅰ型胶原酶(COL-Ⅰ)mRNA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关键因子CyclinD1及β-catenin的mRNA表达。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大鼠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正常大鼠)、糖尿病组(糖尿病大鼠)、糖尿病+ASP组(糖尿病大鼠,ASP喂养),制备大鼠胫骨骨缺损,进行组织学检测,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 高糖组、ASP+高糖组的BMSCs增殖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高糖组和ASP+高糖组二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糖组中BMSCs钙结节数量、碱性磷酸酶活性及Runx-2、OCN、Osx、COL-Ⅰ、CyclinD1、β-catenin的mRNA表达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和ASP+高糖组(P<0.05),正常对照组和ASP+高糖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织学检测结果显示,糖尿病组骨小梁数量少于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ASP组(P<0.05),而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ASP组二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SP可促进高糖状态下大鼠BMSCs的成骨分化及2型糖尿病大鼠的骨缺损修复,这种促进作用可能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经皮穿刺置管引流(percutaneous catheter drainage,PCD)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治疗中应用时机的选择对患者结局和并发症方面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德阳市人民医院胰腺中心收治的75例接受PCD治疗的SAP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患者的临床表现、PCD应用时期及其疗效。结果75例SAP患者中液体聚集期(ANC期)51例(68%),包裹坏死形成期(WON期)24例(32%),死亡0例(0%),治愈70例(93.3%),5例(6.7%)行进一步外科治疗。两期的平均PCD放置持续时间、并发症发病率(胰瘘、导管阻塞或脱落、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D在SAP不同阶段(ANC期和WON期)的应用不影响其安全性和疗效,延迟使用并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1 病例摘要 患者女性,52岁,维持性血液透析9年,出现指、趾端坏疽6月。患者10年前出现视力模糊、眼球痛、畏光流泪、异物感及飞蚊症,曾经一度失明,于外院诊断为“白塞氏病”,给予雷公藤、强的松治疗后好转。9年前出现血肌酐、尿素氮升高,经肾穿刺病理诊断为慢性间质性肾炎,“感冒”后肾功能迅速恶化,进展至尿毒症期,开始规律血液透析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浆游离循环RNA(cfRNA)中的ALK融合基因的表达水平,为指导临床个体化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经高通量测序验证的已知ALK融合基因的NSCLC患者13例、ALK融合基因阴性的NSCLC患者16例和30例体检健康者,采集各组血液样本并分离血浆cfRNA,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ALK基因3'端第20外显子(E20)和5'端3外显子(E3)的表达量,并计算ALK融合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已知ALK融合基因的NSCLC患者、ALK融合基因阴性的NSCLC患者和体检健康者血浆cfRNA中ALK融合基因表达水平分别为278.3(45.3,987.4),4.08(0.38,9.04),3.77(0.34,8.37),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9.93,P0.01);组间两两比较结果表明,已知ALK融合基因的NSCLC患者血浆中ALK融合基因的表达水平高于ALK融合基因阴性的NSCLC患者或体检健康者(U分别为0,0,P均0.01),而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232,P=0.86)。结论基于3'/5'端表达不平衡策略的荧光定量PCR法可以快速检测NSCLC患者血浆cfRNA中ALK融合基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肾移植术后受者的血清和尿液中BK病毒(BK virus,BKV)DNA拷贝数量的检测,探讨肾移植受者术后BK病毒的发病规律及其与临床转归的关系。方法对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术的80例患者进行血清和尿液中BK病毒DNA拷贝数量的检测,利用SV40大T抗原免疫组化染色,对接受移植肾穿刺活检的80例病理学标本进行回顾研究,对诊断BK病毒相关性肾病(BK virus associated nephropathy,BKAVN)患者进行随访及病史复习。结果 BK病毒血症发生率为8.75%,BK病毒尿症发生率为37.5%,BKAVN发生率为2.5%,术后尿和血BK病毒DNA拷贝的变化趋势一致,术后6~12个月是BK病毒感染高峰期。结论 BKV感染对肾移植的效果有重要的影响,一旦出现BKVAN极易导致移植肾功能丧失;对肾移植受者应该进行BKV早期监测,减少免疫抑制剂的剂量治疗BKVAN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该文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中文数据库并总结分析相关研究成果,从导师制的定义、在护理本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模式、意义以及目前面临的主要困境4个方面介绍了导师制近年来在护理本科临床教学中的研究进展,并根据相关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为促进导师制在护理本科临床教学中的良性发展,探索其在护理本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新模式,以及为开展干预性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扶正强督灸法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质代谢及其相关内分泌激素的调节作用。方法对4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采用温针灸及督脉灸治疗。观察治疗前后骨密度、骨质代谢指标、内分泌激素变化和安全性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骨密度较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后内分泌激素卵泡刺激素、雌二醇含量较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后骨质代谢指标骨钙素、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水平较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后安全性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扶正强督灸法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成骨细胞活性增加及成骨细胞生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其相关的内分泌激素分泌亦有一定的补偿作用,一定程度上可以纠正骨代谢负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末期老年住院患者临床特点及用药情况。方法采用老年人1年内死亡率预测指数评分,入选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病房≥70岁的末期老年患者99例,收集并分析患者慢性病、老年综合征特点、入院带药种数、经药物重整后出院带药种数及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末期老年患者用药情况。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cNemar配对χ~2检验。结果 99例患者1年内死亡率预测指数7~16(9.8±2.3)分。患者慢性病占比前3位依次为恶性肿瘤(76.8%)、高血压(56.6%)及冠心病(39.4%),前3位老年综合征依次为多重用药(出院带药≥5种,72.7%)、营养不良或营养风险(72. 7%)及便秘(45. 4%)。入院时患者用药数(4. 7±3. 7)种,药物重整后出院带药数显著增加,为(7. 4±3. 9)种,其中维生素、通便药、镇痛药、呼吸系统药、抑酸药、铁剂及抗抑郁药等对症药物的使用率显著增加,对因药物降压药使用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48例患者出院时52.1%(25/48)使用抗血小板药,66. 7%(32/48)使用他汀类药物。23例因出血风险较高,或存在活动性出血未使用抗血小板药; 16例患者主要因失能、他汀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风险高、新发肌痛或新发肝功能异常未使用他汀类药物。结论末期老年患者经药物重整后对症治疗药物使用率增加,对因药物使用率下降,心血管疾病用药策略需结合患者自身情况合理制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