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前抗血管生成治疗是抗肿瘤研究的热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刺激血管生成的重要因子之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在肿瘤新生血管中高表达,因此成为肿瘤靶向治疗的理想靶点。以VEGF、VEGFR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除了常见的单克隆抗体药物阿伐斯汀外,小分子抑制剂舒尼替尼、索拉非尼等也已经广泛使用;另外,一些具有上市潜力的药物,如范得他尼、西地尼布、瓦他拉尼、阿西替尼等也值得关注。已上市和正在进行临床研究的VEGFR小分子抑制剂按结构大致分为6类:喹啉及喹唑啉类、哒嗪类、吲唑类、咪唑和吡咯嘧啶类、吲哚类和其他结构等。对VEGF、VEGFR的生物学功能,其代表性的小分子抑制剂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前抗血管生成治疗是抗肿瘤研究的热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刺激血管生成的重要因子之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在肿瘤新生血管中高表达,因此成为肿瘤靶向治疗的理想靶点.以VEGF、VEGFR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除了常见的单克隆抗体药物阿伐斯汀外,小分子抑制剂舒尼替尼、索拉非尼等也已经广泛使用;另外,一些具有上市潜力的药物,如范得他尼、西地尼布、瓦他拉尼、阿西替尼等也值得关注.已上市和正在进行临床研究的VEGFR小分子抑制剂按结构大致分为6类:喹啉及喹唑啉类、哒嗪类、吲唑类、咪唑和吡咯嘧啶类、吲哚类和其他结构等.对VEGF、VEGFR的生物学功能,其代表性的小分子抑制剂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tianagliflozin与L-脯氨酸的共结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新型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tianagliflozin与L-脯氨酸的共结晶,制备一种稳定的可供药用的共结晶。方法 在乙醇中共结晶制备tianagliflozin与L-脯氨酸的共结晶,并采用核磁共振氢谱、粉末X衍射、热重/差热分析及红外光谱测定共结晶物的特征。初步考察了共结晶对光、温度和湿度的稳定性。结果 制备了tianagliflozin与L-脯氨酸稳定的1∶1共结晶,初步稳定性考察表明该共结晶对光照、高温和低中湿稳定,高湿条件下发生分解。结论 tianagliflozin与L-脯氨酸的共结晶在稳定性和制备重现性方面较好,为其成药性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研究肽脱甲酰酶与配基相互作用,来模拟化合物的活性的规律,为设计酶抑制剂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采用分子对接方法得到肽脱甲酰酶(1bs8)与两个典型配体(act和ro06)的对接结构,然后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对复合结构分别进行了50ps的模拟。结果 Act和ro06与受体的相互作用总能量分别为-70.552和-50.198(kcal/mol),其中,范德华作用力分辨为-46.848和-38.148(kcal/mol),静电相互作用力分别为-23.704和-12.050(kcal/mol)。  相似文献   
5.
目前抗血管生成治疗是抗肿瘤研究的热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刺激血管生成的重要因子之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在肿瘤新生血管中高表达,因此成为肿瘤靶向治疗的理想靶点.以VEGF、VEGFR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除了常见的单克隆抗体药物阿伐斯汀外,小分子抑制剂舒尼替尼、索拉非尼等也已经广泛使用;另外,一些...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新型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tianagliflozin与L-脯氨酸的共结晶,制备一种稳定的可供药用的共结晶。方法 在乙醇中共结晶制备tianagliflozin与L-脯氨酸的共结晶,并采用核磁共振氢谱、粉末X衍射、热重/差热分析及红外光谱测定共结晶物的特征。初步考察了共结晶对光、温度和湿度的稳定性。结果 制备了tianagliflozin与L-脯氨酸稳定的1∶1共结晶,初步稳定性考察表明该共结晶对光照、高温和低中湿稳定,高湿条件下发生分解。结论 tianagliflozin与L-脯氨酸的共结晶在稳定性和制备重现性方面较好,为其成药性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合成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异口恶唑类化合物。方法 采用回流、氮气保护等条件,以中间体N-[[3-[3-氟-4-(1-哌嗪基)苯基]-4,5-二氢-5-异口恶唑]甲基]乙酰胺的哌嗪基对位进行不同基团取代,合成异口恶唑系列衍生物,并检测所得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通过分子对接方法考察了合成化合物与Hsp90蛋白酶结合的模式。结果 12个新化合物的结构经1H-NMR确证。有6个化合物的肿瘤抑制率>30%,根据分子对接结合模式找出了取代基的结构改造方向。结论 合成的部分化合物具有抑制肿瘤的活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合成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异噁唑类化合物。方法采用回流、氮气保护等条件,以中间体N-[[3-[3-氟-4-(1-哌嗪基)苯基]-4,5-二氢-5-异噁唑]甲基]乙酰胺的哌嗪基对位进行不同基团取代,合成异噁唑系列衍生物,并检测所得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通过分子对接方法考察了合成化合物与Hsp90蛋白酶结合的模式。结果 12个新化合物的结构经1H-NMR确证。有6个化合物的肿瘤抑制率30%,根据分子对接结合模式找出了取代基的结构改造方向。结论合成的部分化合物具有抑制肿瘤的活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