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周婷婷  张燕  刘兆国  李万红   《中国药师》2022,(12):2061-2067
摘要:目的:探讨脯氨酸4-羟化酶β亚基(P4HB)蛋白在千层纸素A抗肝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Western blot检测6株人肝癌细胞系HCCLM3、Huh7、HepG2、MHCC97-L、Bel-7402及SMMC-7721中P4HB的蛋白表达。MTS试剂盒检测受试化合物对SMMC-7721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LDH检测受试化合物对SMMC-7721细胞毒性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受试化合物对SMMC-7721细胞中P4HB蛋白表达的影响;构建P4HB干扰质粒并转染SMMC-7721细胞,Western blot检测干扰转染效率;采用小管形成实验研究干扰P4HB对SMMC-7721细胞血管生成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干扰P4HB对SMMC-7721细胞中hedgehog (Hh)信号相关蛋白Patched、Smo及Hhip蛋白表达影响;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激动Hh信号对P4HB蛋白调控SMMC-7721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分泌影响。结果:6株细胞中,SMMC-7721细胞表达P4HB蛋白最高。与对照组相比,千层纸素A体外可显著抑制抑制SMMC-7721细胞的增殖(P<0.05),并在100μmol·L-1以上时对细胞显示毒性作用(P<0.05)。与对照组相比,千层纸素A可显著抑制SMMC-7721细胞中P4HB蛋白表达(P<0.05);与对照干扰组相比,P4HB干扰质粒可显著抑制SMMC-7721细胞中P4HB蛋白表达(P<0.05),表明质粒构建成功;与对照干扰组相比,干扰P4HB可抑制SMMC-7721细胞的血管生成(P<0.05),降低SMMC-7721细胞Patched及Smo的蛋白表达(P<0.05),并升高Hhip蛋白表达(P<0.05)。此外,与对照组相比,千层纸素A亦能够抑制SMMC-7721细胞Patched及Smo的蛋白表达(P<0.05),并增加Hhip蛋白表达(P<0.05)。与P4HB干扰组相比,激动Hh信号可减弱P4HB干扰所致的细胞VEGF及PDGF分泌下降的作用(P<0.05)。结论:千层纸素A能够通过抑制P4HB介导的hedgehog信号抑制肝癌细胞的血管生成。千层纸素A是抗肝癌血管生成疗法的潜在化合物。  相似文献   
2.
薄荷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植物药和食品添加剂,其发挥功能的主要成分为薄荷醇。研究发现薄荷醇具有抗炎镇痛、抗菌抗病毒及止咳等多种生理功能。近年来,研究发现薄荷醇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能抑制多种恶性肿瘤的生长和演进。然而,也有研究发现使用添加薄荷醇的香烟制品其肺癌发病率明显高于一般烟民。该文对薄荷醇的生理功能及其受体TRPM8进行综述,着重对近年来薄荷醇及其受体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探讨薄荷醇在临床应用的局限性和不良反应,为后续的科学研究及指导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刘兆国  吴树堂  周杰 《中国校医》2008,22(5):491-491
为了解邳州市炮车镇全体教职工的身体健康状况,提高教职工的健康水平。我中心于2008年2月对该镇的教职工进行了免费健康体检,现将879名教职工体检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还原性谷胱甘肽片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模型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60只雄性ICR小鼠均分6组:空白组、模型组、水飞蓟宾组、还原型谷胱甘肽片(200、400、800 mg·kg-1)3个剂量组。采用50%的乙醇溶液连续灌胃小鼠6周的方法,构建小鼠酒精性肝损伤动物模型,采用还原性谷胱甘肽片灌胃治疗模型小鼠,检测小鼠体质量、肝脏指数、血清生化指标(ALT、AST、ALP、TC、TG、LDL-c、HDL-c)、肝脏炎症(TNF-α、HMGB-1、IL-6)基因表达水平及肝脏脂滴空泡数,研究还原性谷胱甘肽片的保肝作用。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肝脏指数、血清生化指标(ALT、AST、ALP、TC、TG、LDL-c)、肝脏炎症(TNF-α、HMGB-1、IL-6)基因表达和因子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P<0.05),血清中HDL-c水平显著下降(P<0.01、P<0.05),脂滴空泡数显著增加(P<0.01);还原型谷胱甘肽片(200、400、800 mg·kg-1)治疗后,模型动物肝脏指数血清(ALT、AST、ALP、TC、TG、LDL-c)、肝脏(TNF-α、HMGB-1、IL-6)基因表达和因子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P<0.05),血清中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1、P<0.05),肝脏细胞病理状态改善,脂滴空泡数显著减少(P<0.01、P <0.05)。结论:还原性谷胱甘肽片能够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模型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轻肝脏炎症和减少脂滴沉积有关。  相似文献   
5.
孔令木  刘兆国 《中国校医》2006,20(4):381-381
为了解邳州市理发店的卫生状况,防止一些传染性疾病的传播,保障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我们于2006年1月对我市城区及炮车镇的39家理发店卫生状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构建并鉴定p GL3-TNF-α3'端非翻译区(UTR)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DLR)表达系统,以此基于调控TNF-α转录后水平对丹参酮类成分进行筛选。方法反转录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mRNA成c DNA,以之为模板,PCR扩增含TNF-α3'-UTR的DNA片段全长,经酶切后连接至荧光素酶报告载体p GL3-control上,构建出p GL3-TNF-α3'UTR全长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并进行鉴定。将所构建的p GL3-TNF-α3'UTR与p SVRenilla质粒组成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共转染至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经脂多糖诱导后利用该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表达系统判定丹参酮类成分对TNF-α转录后调控是否有影响。结果成功构建p GL3-TNF-α3'UTR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克隆获得的DNA片段大小及序列与Genbank报道的一致。脂多糖(LPS)可以明显诱导转入p GL3-TNF-α3'UTR载体细胞的荧光强度。丹参酮类成分中隐丹参酮可以明显降低LPS诱导的p GL3-TNF-α3'UTR载体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结论成功构建含TNF-α3'UTR区的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表达系统,并以此从丹参酮类化合物中筛选出隐丹参酮,可以对TNF-α的转录后水平进行抑制调控。  相似文献   
7.
世界医学发展趋势将从治疗为主到强调预防为主,从对病源的对抗治疗到重视人体的整体治疗,从集体疗法到强调个体化治疗,从重视对病灶的改善到重视生态环境的改善,从着重化学药品到重视发掘天然植物药物。并认为成功的疾病治疗模式必须使机体代谢网络中的异常或缺陷部分正常化,同时又不得干扰其他维系健康所必须的代谢途径调控。中医药学正是具有这样的特点和优势,显示其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中医从整体出发,辨证施治,调和阴阳,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方剂是实施对疾病调控的主要形式,并强调随病情发展变化而随证加减的动态调控,这是当代医学所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究隐丹参酮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体内、外转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采用溴脱氧尿苷(BrdU)掺入免疫荧光实验考察隐丹参酮(0.5~8μmol·L-1)作用24 h对MDA-MB-231细胞(密度5×105/孔)增殖的影响;应用划痕和Transwell实验观察隐丹参酮(0.5~8μmol·L-1)作用24 h对肿瘤细胞(密度1×105/孔)迁移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的方法考察隐丹参酮(0.5~8μmol·L-1)作用24 h对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E-钙黏素和N-钙黏素表达的影响;利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观察隐丹参酮(0.5~8μmol·L-1)作用6 h对MDA-MB-231细胞(密度为1×105/孔)核因子-κB(NF-κB)转录活性的影响;体内再应用斑马鱼肿瘤转移模型研究隐丹参酮(0.125~2μmol·L-1)作用6天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转移数目及转移距离的作用来考察其对体内肿瘤转移的影响。结果:在体外,隐丹参酮在0.5~8μmol·L-1可以剂量依赖性地抑制MDA-MB-231BrdU阳性细胞的比例,抑制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中迁移细胞的数目,增加E-钙黏素的表达,同时降低N-钙黏素的表达,并抑制NF-κB的相对启动子活性。在体内,隐丹参酮在0.125~2μmol·L-1可以剂量依赖性地减少MDA-MB-231乳腺癌细胞远端转移的数目,降低转移的最远距离。结论:隐丹参酮在体内外均有显著的抗乳腺癌转移作用,在体外对肿瘤细胞增殖还有一定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转录活性从而逆转MDA-MB-231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起作用的。  相似文献   
10.
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AA)广泛存在于马兜铃科马兜铃属中草药中,是马兜铃酸肾病(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AAN)的致病因素,此类肾病患者可伴发泌尿系统肿瘤,阐明马兜铃酸的致癌机制成为其毒性研究的一大焦点。马兜铃酸Ⅰ(AAⅠ)是马兜铃酸的主要毒性成分,其在体内经氧化还原后活化,与DNA共价结合形成加合物而诱发癌变。本文综述参与AAⅠ氧化还原的代谢酶及其代谢过程在AAⅠ致癌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