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27篇
临床医学   48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目的 利用RNA干扰(RNAi)技术抑制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系RPMI8226细胞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HIF-1α)表达,探讨对RPMI8226细胞在裸鼠体内成瘤性的影响.方法 利用短发夹RNA(shRNA)表达载体pSilencer 2.1-U6 hygro构建RNAi载体,在RPMI8226细胞中抑制HIF-1α的表达.应用RT-PCR技术和Western blot方法 ,鉴定RNAi后HIF-1α的表达.ELISA法测定细胞上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RNAi前后细胞周期的改变.研究缺氧(PO2为1%)条件下,抑制HIF-1α的表达对其靶基因VEGF和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表达的影响.利用异种移植瘤模型观察HIF-1α干扰后对肿瘤生长的影响.结果 RNAi后,HIF-1α的表达在mRNA和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常氧条件下,RNAi组(RPMI8226-i1和RPMI8226-i2)和未干扰组(RPMI8226-c和RPMI8226)细胞上清中VEGF浓度无明显差异;缺氧条件下四组细胞上清中VEGF浓度分别为(506.0±53.2)、(494.7±63.1)、(984.4±61.9)和(938.2±62.2)pg/ml.RPMI8226-i1和RPMI8226-i2组较RPMI8226-c和RPMI8226组明显降低(P<0.05).G0/G1期累积受到抑制,S期细胞比例增加.缺氧条件下VEGF和Glut-1等靶基因的表达明显下调(P<0.05).裸鼠皮下成瘤性实验表明,抑制HIF-1α的表达,能够明显抑制肿瘤的生长.结论 RNAi抑制RPMI8226细胞HIF-1α表达,可能通过抑制肿瘤的血管新生和糖代谢过程来发挥肿瘤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第56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上关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报道中有大量对发病机制的研究,现主要就ASH会议对MDS基因突变的报告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3.
背景:皮肤放射性损伤难治愈易复发常成为临床上难以解决的问题。随着干细胞工程与组织学工程的进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实际应用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其多向分化的潜能,显示了在创伤修复领域诱人的应用前景。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皮肤局部急性放射损伤的修复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对比观察,于2008-06/08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病实验室完成。 材料:雄性昆明小鼠46只,体质量(25±2) g,其中40只用于建立皮肤局部Ⅲ度放射损伤模型。 方法:随机选取40只小鼠以3.6%水合氯醛腹腔麻醉,以能量为4 MeV的电子线(1 Gy/min)照射小鼠臀部皮肤,面积为2.0 cm×1.5 cm,总吸收剂量为40 Gy,后将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实验组照射后即刻经尾静脉注射经CFDA SE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0.1 mL(浓度为2×1010 L-1),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剩余6只不做照射处理,仅经尾静脉注射等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主要观察指标:实验组与对照组小鼠创面损伤情况及照射后2,3周皮肤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皮肤新生血管;观察不同时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实验组小鼠皮肤及其他组织的分布情况。 结果: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尾静脉移植入实验组小鼠后,实验组皮肤创面愈合速度比对照组快4~6 d。实验组创面损伤面积较对照组小,病理表现中表皮、毛囊、皮脂腺及胶原纤维的损伤程度均较同时期的对照组小鼠轻。皮肤创面中的新生毛细血管数高于对照组。实验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皮肤及其他组织中广泛分布且数量明显高于未照射的小鼠。 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局部皮肤放射损伤创面有明显有效的修复作用,其作用是在干细胞与创伤局部微环境相互作用下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再生障碍性贫血 (AA)的主要病理机制一直被认为是造血干细胞缺乏导致造血功能衰竭。最初应用体外造血细胞集落形成技术也证明 ,AA时骨髓各类造血干 /祖细胞均有明显的减少或缺如 ,患者造血功能衰竭的程度与骨髓中造血细胞数量呈相关性 ,其CD3 4 细胞数和集落形成能力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 。近年的研究发现 ,AA患者血浆及骨髓中多种与造血有关的细胞因子异常改变 ,同时还证实 ,多数AA患者骨髓残余造血组织中T淋巴细胞明显增多 ,并发现与异常免疫有关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 (CTL)的活化和增生主要局限在骨髓[2 ,3 ] 。这些自身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s)辅助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对6例经病理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并且存在结外器官侵犯的患者,取其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含10%血浆的RPMI-1640培养基中添加Anti-CD3mAb和rhIL-2联合诱导单个核细胞为CIK细胞,并将细胞进行自体回输。结果CIK细胞输注后可见患者体内CD3 CD56 细胞较前增加,影像学复查显示肿块缩小,治疗过程中主要出现畏寒、发热,未观察到其他明显副作用。结论自体单个核细胞可以高效扩增CIK细胞,回输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安全有效,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6.
CD40-CD40L作为一种重要的共刺激信号,在信号传导通路中的异常变化直接或简接地参与了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本文就其在白血病、淋巴瘤、再障及骨髓移植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高三尖杉酯碱(HHT)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2例初诊CML患者,HHT 2.5 mg·m-2·d-1,静脉滴注维持6 h以上,持续14 ~ 21 d为 1个疗程。有效者每月HHT维持治疗,并以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0×109/L、血小板≥40×109/L调整用药时间,一般用药5~14 d。每3个月或3个疗程后复查染色体。6个月后以羟基脲(Hu)维持治疗。结果 12例患者中,7例(58.3 %)获血液学完全缓解(CHR),3个疗程后,总的细胞遗传学反应率50 %(3例CCR,3例MCR);另5例(41.7 %)在治疗3个月内进入加速期或急变期(4例发生在HHT 1个疗程后)。12例患者中有6例出现严重骨髓抑制,均发生于CHR者。结论 HHT治疗CML-CP,可获得较高的血液学和细胞遗传学缓解率,但也可能早期进入加速期或急变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免疫活性分子异常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A)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测定AA患者骨髓(BM)及外周血(PB)白介素-2(IL-2)、Flt3配体(FL)、可溶性Fas配体(sFasL)的含量变化。结果:AA患者BM及PB中IL-2含量均显著升高;与正常对照相比,该种变化在急性AA尤为明显(P<0.01),绝大部分患者sFas-L含量增加;FL水平升高尤为显著,达正常水平的25倍以上,且PB与BM的浓度无区别,经治疗有效者IL-2、sFasL和FL明显下降,但sFasL和FL水平不能恢复正常,动态测定表明IL-2、sFas-L和FL的含量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结论:AA患者PB和BM中免疫活性分子增多是其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异常活化原因之一,定期测定IL-2、sFasL和FL有助于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基质细胞衍生冈子(SDF-1)存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迁移、黏附中的生物学作用以及相关信号转导.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M细胞系RPMl8226、XG-1、XG-7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免疫荧光技术检测SDF-1对细胞形态以及膜表而黏附分子分布的影响;通过微孔隔离实验检测SDF-1对MM细胞的趋化作用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13K)存趋化过程中的作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MM细胞SDF-1对P13K的活化:结果3种MM细胞系不同程度表达多种黏附分子,RPMl8226、XG-7细胞均高表达黏附分子CD29(〉70%)、XG-1、XG-7细胞均高表达CD44(〉80%),XG-7细胞高表达CD49d(〉90%);3种细胞系CD49e表达水平均较低(〈30%);这些黏附分子表达水平不能被SDF-1α明显上调。SDF-1α可触发MM细胞的极化形态建立以及诱导CD29、CD49e在细胞膜的重分布。SDF-1α能促进MM细胞对内皮细胞的黏附,并能够诱导MM细胞的迁移,此作用被G蛋白抑制剂PTX及P13K抑制剂wortmannin明显抑制。结论SDF-1α促进MM细胞对内皮细胞的黏附;并触发MM细胞的极化形态建立及诱导黏附分子的重分布,从而通过P13K信号途径诱导MM细胞的迁移。  相似文献   
10.
破骨细胞在多发性骨髓瘤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对破骨细胞(OC)生成及OC对MM细胞生长与存活的相互作用。方法在不同培养体系中行MM细胞与破骨细胞前体共培养,耐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鉴定OC的生成;以RT-PCR检测MM细胞对NF-KB受体激活剂配体(RANKL)/护骨素(OPG)的表达及MM细胞系8226细胞、IL-6依赖性MM细胞系XG1细胞对小鼠原代骨髓基质细胞(pBMSC)表达RANKL/OPG的影响;MM细胞与OC共培养后,采用碘化丙锭(PI)染色,以流式细胞术检测OC对MM细胞增殖周期的影响,Annexin V/PI标记检测OC对MM细胞存活的影响。结果8226及XG1细胞均可直接促进破骨细胞前体向TRAP阳性多个核OC分化。8226、XG1及XG7细胞均不表达RANKL及OPG,8226及XG1细胞促进pBMSC对RANKL的表达,抑制OPG的表达。MM细胞促进OC存活,OC明显促进MM细胞增殖,共培养3d后XG1细胞增殖至(3.8±0.1)×10^9/孔,XG7细胞增殖至(3.9±0.1)×10^5/孔,8226细胞增殖至(4.0±0.1)×10^5/孔,共培养7d后XG1细胞增殖至(8.7±0.1)×10^5/孔,XG7细胞增殖至(9.1±0.1)×10^5/孔,8226细胞增殖至(9.0±0.1)×10^5/孔(P〈0.01)。OC抑制去血清培养诱导的MM细胞凋亡,8226、XG1及XG7细胞与OC共培养后Annexin V^-及PI^-细胞分别为57.71%、82.18%、90.92%(P〈0.01),但对地塞米松诱导的MM细胞凋亡并无拮抗作用。结论MM细胞直接和(或)通过破坏RANKL与OPG之间的平衡间接促进破骨细胞前体向OC分化,OC促进MM细胞生长与存活,从而在MM细胞与OC之间形成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