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5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目的考察小白菊内酯对于人脑恶性胶质瘤细胞U-87 MG细胞系的增殖、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CK-8比色法和克隆形成检测法检测小白菊内酯对U-87 MG的增殖抑制作用;采用碘化丙啶(PI)染色后的流式细胞仪检测小白菊内酯处理前后对细胞周期、凋亡的影响;采用qPCR以及Western blotting法研究药物处理后U-87 MG细胞的Caspase 3、Bax、Cyclin D1的表达变化以及P53-Ser392蛋白质磷酸化激活.结果小白菊内酯可明显抑制U-87 MG的细胞增殖、克隆形成数量及克隆大小.处理48 h后,U-87 MG细胞的S期、G2/M期受到了阻滞,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减少,同时细胞的凋亡也明显增多.Caspase 3、Bax基因的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上升,而Cyclin D1基因的mRNA表达明显下降.同时P53-Ser392残基的磷酸化水平也明显上升.结论 小白菊内酯可通过调节P53基因的Ser392残基磷酸化抑制其下游的细胞凋亡、细胞周期途径上Caspase 3、Bax、Cyclin D1的基因表达,影响细胞周期及凋亡,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小白菊内酯对恶性人脑胶质瘤细胞系U-87 MG细胞迁移、侵袭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CK-8比色检测法筛选小白菊内酯处理细胞的IC50浓度;采用细胞划痕实验观察小白菊内酯处理0、12、48 h后U-87 MG细胞的迁移情况,并且测量48 h后迁移的距离;采用Transwell实验观察穿膜细胞数,判断细胞的侵袭能力;并采用q PCR以及Western blotting法研究了小白菊内酯处理后,U-87 MG细胞的SNAIL、E-Cadherin的表达变化,以及GSK3β-Ser9蛋白质磷酸化变化。结果 CCK-8比色检测法筛选的小白菊内酯IC50浓度为39μmol/L。与对照组比较,在小白菊内酯处理48 h后,U-87 MG细胞迁移的距离和穿膜细胞数都明显减少,且与浓度呈正相关(P0.01);与对照组比较,小白菊内酯处理的U-87 MG细胞内SNAIL基因表达下降,同时E-Cadherin表达上调,且表达差异明显(P0.05);GSK3β-Ser9残基磷酸化水平下降。结论小白菊内酯能够抑制U-87 MG细胞的迁移、侵袭,可能是通过下调GSK3β磷酸化从而抑制了SNAIL蛋白表达入核,从而促进了E-Cadherin蛋白的表达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3.
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定生活污水中的氨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定生活污水中的氨氮,其原理简单,操作便捷,并经实验证明,其标准偏差和加标回收率均符合生活污水水质分析的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小白菊内酯对恶性人脑胶质瘤细胞系U-87 MG细胞迁移、侵袭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CK-8比色检测法筛选小白菊内酯处理细胞的IC50浓度;采用细胞划痕实验观察小白菊内酯处理0、12、48 h后U-87 MG细胞的迁移情况,并且测量48 h后迁移的距离;采用Transwell实验观察穿膜细胞数,判断细胞的侵袭能力;并采用qPCR以及Western blotting法研究了小白菊内酯处理后,U-87 MG细胞的SNAIL、E-Cadherin的表达变化,以及GSK3β-Ser9蛋白质磷酸化变化。结果 CCK-8比色检测法筛选的小白菊内酯IC50浓度为39μmol/L。与对照组比较,在小白菊内酯处理48 h后,U-87 MG细胞迁移的距离和穿膜细胞数都明显减少,且与浓度呈正相关(P<0.01);与对照组比较,小白菊内酯处理的U-87 MG细胞内SNAIL基因表达下降,同时E-Cadherin表达上调,且表达差异明显(P<0.05);GSK3β-Ser9残基磷酸化水平下降。结论小白菊内酯能够抑制U-87 MG细胞的迁移、侵袭,可能是通过下调GSK3β磷酸化从而抑制了SNAIL蛋白表达入核,从而促进了E-Cadherin蛋白的表达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1近几年来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垂体瘤是颅内常见病之一,约占颅内肿瘤的10豫~15豫[1]。其中25豫~30豫是催乳素瘤。随着分子病理学的发展及分子生物学进一步研究,发现PTTG(垂体瘤转化基因)和VEG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垂体瘤的发生、发展、血管形成及侵袭行为起重要作用。溴隐亭是长效的多巴胺类似物,能够有效地减少泌乳素的合成和分泌,经过20~30年的临床应用,已经证明这一药物治疗垂体泌乳索瘤是安全有效的。溴隐亭对80%~90%垂体催乳素腺瘤的高泌乳素血症有效并可缩小肿瘤,大多数作用迅速,常在数周内就可发现泌乳素下降和肿瘤明显缩小,而有些需数月或数年[2]。Biswas等[3]报道长期服用溴隐亭治疗泌乳素微腺瘤后,撤药后,有36%患者未见肿瘤复发。有研究表明,PTTG的症状只是在垂体瘤而不是正常的垂体组织上进行表达,垂体瘤中mRNA的水平会出现明显的上升。其中表现为分泌型的腺瘤伴侵袭性生长者(分别是Ⅲ级和Ⅵ级)PTTG的表达水平都要比非侵袭性生长者(分别为I级和Ⅱ级)要高,这中水平的表达能应用于功能性垂体瘤的侵袭性生长标记,PTTG mRNA表达的水平与功能性腺瘤的级别或肿瘤侵袭度一致[4]。因此PTTG被认为是垂体肿瘤过表达的癌基因。同时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依赖于新生血管提供大量的营养物质与生长因子,其中VEGF是重要的血管形成因子,VEGF在很多生理和病理状态下促进血管生成。现综述PTTG及VEGF在垂体瘤研究中的现状和进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