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5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10篇
儿科学   14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6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79篇
内科学   58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173篇
预防医学   109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74篇
  2篇
中国医学   101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知信行模式对子宫肌瘤全切术患者健康知识掌握及自护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05~2019-06我院71例子宫肌瘤全切术患者,将2017-05~2018-04期间34例作为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将2018-05~2019-06的37例作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知信行模式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健康知识掌握水平、自护能力、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健康知识掌握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自护能力较高(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子宫肌瘤全切术患者接受知信行模式护理干预,能提高健康知识掌握水平、自护能力,且护理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2.
摘 要目的:观察心肺复苏术在急诊心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2019 年 1 月至 2020 年 1 月期间收治的 200 例心脏骤停患者,患者均行心肺复苏术,回顾性分析本研究对象心肺复苏术治疗效果、血流动 力学参数变化及血气指标情况。 结果:200 例患者有 113 例患者抢救成功,其中有 30 例患者在心肺复苏术实施 5 min 内成 功复苏,占总人数的 15.00 %。有 59 例患者在 5 ~ 10 min 成功复苏,占总人数的 29.50 %。10 min 以上有 24 例患者复苏成功, 占总人数的 12.00 %,1 h 内有效率 56.50 %;心肺复苏术后 10 min 血气分析指标与心肺复苏术前相比明显改善,差异具有 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急诊心脏骤停患者应用心肺复苏术可有效改善机体血液循环以及氧代谢。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染色放大胃镜下靶向活检联合PG Ⅰ、PG Ⅱ、G-17及Hp IgG抗体筛查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就诊的胃部疾病患者180例,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对照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各60例,进行染色放大内镜的检查及靶向活检,比较三组的血清PG Ⅰ、PG Ⅱ、G-17水平及Hp IgG抗体阳性检出率。计量资料三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三组PG Ⅰ、PG Ⅱ、G-17水平有显著差异(均P0.05);胃癌组PG Ⅰ、PG Ⅱ水平低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和对照组(均P0.05),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低于对照组(P0.05);胃癌组G-17水平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和对照组(均P0.05);三组间Hg IgG表达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Hp IgG抗体表达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胃癌组Hp IgG抗体表达阳性率高于与萎缩性胃炎组(P0.05)。结论染色放大胃镜下靶向活检联合PG Ⅰ、PG Ⅱ、G-17和Hp IgG抗体筛查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均有诊断意义,G-17对胃癌的诊断意义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  相似文献   
4.
曹松雨  安社妮  魏华 《临床医学》2007,27(10):92-93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行之有效的护理对策,指导临床工作,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方法对6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病人的观察与护理等进行总结。结果60例患者中53例痊愈,3例致残,1例植物生存状态,3例死亡。结论促进脑功能恢复,积极预防及治疗并发症,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及病残率,争取最佳康复效果,可提高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病人救治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5.
高尿酸血症可继发痛风性关节炎、加重心脑血管疾病、引发肾功能不全,及其他相关代谢系统疾病.高尿酸血症与肺恶性肿瘤、肠道恶性肿瘤、淋巴瘤等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着密切关系,其主要通过抗氧化、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机制参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有望在恶性肿瘤的诊断、病情判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起到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4例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患儿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肠系膜上动脉综合症患儿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我科于2002年~2005年间收治4例肠系膜上动脉综合症患儿,行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通过术前心理护理及指导正确卧位,加强营养充分调理,纠正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调,备血及留置胃管洗胃。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保持胃管通畅,合理应用抗生素,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各种并发症发生,正确指导卫生宣教。结果四例患儿临床症状均消失,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及肠瘘等并发症发生,痊愈出院。结论术后正确有效的护理方法有利于预防并发症促进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与分析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患者宫颈及阴道菌群多样性的差异,探讨BV的病因及BV对不同解剖部位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采集BV患者阴道及宫颈分泌物标本,进行革兰染色及Nugent评分;并提取细菌总DNA,用通用引物对细菌16S r DNA的V3区进行扩增,将PCR产物进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ed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对DNA指纹图谱特征条带切胶回收并进行克隆测序,用Gen Bank中的BLAST与已知序列比对,鉴定细菌菌种,对比分析不同生理状态下阴道及宫颈菌群的多样性。结果健康女性宫颈及阴道菌群多样性基本一致,其中乳杆菌属为优势菌,常见菌种为Lactobacillus crispatus、L.iners和L.gasseri。BV女性下生殖道菌群多样性较健康女性明显复杂,优势菌为Sneathia spp.、Atopobium vaginae及Gardnerella vaginalis等厌氧菌。BV女性宫颈菌群与阴道菌群有明显的差异,阴道菌群多样性较宫颈菌群丰富。结论健康女性下生殖道常见优势菌种为乳杆菌属;BV女性常见优势菌种则为Sneathia spp.、Atopobium vaginae及Gardnerella vaginalis等厌氧菌。女性下生殖道不同解剖部位的菌群存在差异,宫颈菌群多样性可随着阴道感染而发生改变。阴道微生态紊乱导致BV,有害菌可上行迁移而影响宫颈微生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阿立哌唑与奋乃静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3例女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随机分为阿立哌唑组(研究组)41例和奋乃静组(对照组)42例。以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评定疗效,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第2、4、8周末两组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下降(P〈0.05,P〈0.01)。治疗后第8周末研究组PANSS量表阴性症状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不良反应发生率在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阿立哌唑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现代中医学认为消渴的主要病机是"阴津亏损,燥热偏盛",然而在临床上多有阳虚消渴的患者,消渴主要病变脏腑在肾,肾阳虚为消渴病变的关键之一,肾阳作为人体的"薪",或因禀赋不足,或因年老虚衰,或因久病损伤,多呈现出有"少薪"、"无薪"的情况,针对这些情况所致的消渴,需在辨证的基础上"釜底加薪",具体而言,或以辛温之品助阳、或以血肉有情之品涵阳、或以补阴之品阴中求阳,以期阴平阳秘而消渴可治。  相似文献   
10.
安慰剂效应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缓解患者的疼痛及促进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等。由于临床环境的复杂性,安慰剂效应的产生涉及到患者、医护人员和医疗环境等复杂的心理社会因素。为综合调节这些因素使得安慰剂效应最大化,有效提高整体治疗效果,本研究系统总结了安慰剂效应产生的心理机制,包括预期、条件化、社会观察学习和个体因素的作用;讨论了安慰剂在临床镇痛中的有效性;从患者、医护人员和治疗环境等方面探讨了影响临床中安慰剂效应的因素及相应的调节策略;最后,针对当前安慰剂相关的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