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4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16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3篇
基础医学   42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97篇
内科学   77篇
皮肤病学   23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47篇
外科学   37篇
综合类   273篇
预防医学   123篇
药学   118篇
中国医学   187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慧  刘素珍  李航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34):4326-4331
背景 人口老龄化趋势下,罹患多种慢性病的失能或半失能老年人对居家医疗护理服务需求迫切,但基层医务人员提供居家医疗护理服务存在较大的医疗风险和安全隐患,加强居家医疗护理服务的安全管理,有利于提高基层医务人员提供居家医疗护理服务的意愿。 目的 调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居家护理服务的安全支持情况和医务人员的服务意愿,为进一步推动居家医疗护理服务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21年8—10月,采用便利抽样法在四川省五大经济区抽取49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1 131例医务人员。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以"问卷星"电子问卷的形式收集资料。问卷内容包括医务人员的一般情况(8个条目)、提供居家医疗护理服务的经历(2个条目)、医疗机构对医务人员的安全支持(7个条目)、医务人员的居家医疗护理服务意愿(1个条目)。比较不同特征医务人员提供居家医疗护理服务的意愿,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医务人员提供居家医疗护理服务意愿的影响因素。 结果 1 131例基层医务人员中,692例(61.18%)报告有过居家医疗护理服务的经历,193例(17.06%)报告在服务过程中发生过不良事件/安全事件,531例(46.95%)报告其所在医疗机构未评估过患者接受居家医疗护理服务的安全风险,199例(17.60%)表示所在机构评估了医务人员提供居家医疗护理服务的安全风险,299例(26.44%)在居家医疗护理服务过程中使用APP定位系统,273例(24.14%)由机构配备报警、延迟预警等设备,807例(71.35%)表示居家医疗护理服务过程中没有获得所在机构内其他医务人员的支持措施,303例(26.79%)表示机构曾组织居家医疗护理服务的专项研讨活动,352例(31.12%)表示接受过有关居家医疗护理服务专项培训,853例(75.42%)表示愿意提供居家医疗护理服务。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就职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类型,目前受聘的专业技术职称,医疗机构是否评估过患者接受居家医疗护理服务的安全风险,在居家医疗护理服务过程中是否配备报警、延迟预警等设备,是否参加过有关居家医疗护理服务的专项培训,对医务人员提供居家医疗护理服务意愿有影响(P<0.05)。 结论 现阶段居家医疗护理服务的安全支持不足,多种因素影响基层医务人员提供居家医疗护理服务的意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加强对患者接受居家医疗护理服务安全风险的评估,为提供居家医疗护理服务的医务人员配备报警、延迟预警等设备,积极举办居家医疗护理服务相关的专项培训并鼓励医务人员参加,以降低医务人员提供居家医疗护理服务的风险,保障其人身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原料配比对胆南星成分和药效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UPLC⁃MS/MS法及负离子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不同原料配比的胆南星中鹅去氧胆酸、猪去氧胆酸、猪胆酸、牛磺鹅去氧胆酸、牛磺猪去氧胆酸、甘氨鹅去氧胆酸的含有量测定。胆南星甲醇溶液的分析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柱(50 mm×2.1 mm,1.7μm);流动相乙腈⁃0.1%甲酸水,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25 mL/min;柱温45℃。药效学采用大鼠酵母致热实验、小鼠气管段酚红法和小鼠氨水引咳实验考察不同原料配比对胆南星药效作用影响。结果不同原料配比的胆南星中胆汁酸含有量差异明显,胆汁占原料比大于1∶1时,胆南星的解热、祛痰、止咳作用有统计学差异(P<0.05),胆汁占配比为1∶2时解热、祛痰作用较差(P>0.05)。结论胆汁比例对胆南星的成分和药效作用有显著影响,胆汁占原料比不应低于1∶1。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简单重复序列(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广西苦玄参主产区69份苦玄参种质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并筛选与苦玄参苷含量相关联的优良种质基因。为苦玄参种质资源评价、遗传进化分析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提供依据。方法: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开发20对引物进行批量扩增。利用各标记位点的遗传多态信息,分析69份苦玄参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并通过一元线性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筛选与苦玄参苷含量相关联的分子标记。结果:20对SSR引物共扩增出76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观测等位基因3.8个,高于有效等位基因数(1.9692个),稀有等位基因率为38.2%,等位基因分布不均匀。等位基因多态率范围为0~59%,平均38.24%,各位点多态率差异较大。各位点多态信息含量(PIC)变化范围为0~0.6211,平均0.3780;Shannon多态性信息指数变化范围为0~1.2401,平均0.7590;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Nei)变化范围为0~0.6823,平均0.4409;以上3个指标最高的为P21,最低为P7,各位点遗传多样性存在较大差异。各位点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3824,低于平均期望杂合度(0.4425),表现为杂合子缺失;平均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3659;基因流Nm平均值为0.4332,种质遗传分化较大,基因流较小。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与苦玄参苷IA和IB相关的位点各有5个,其中仅有1个位点与2个成分的含量均相关。结论:20个SSR标记位点遗传多样性存在较大的差异,供试69份种质遗传分化大,基因流较小;从供试20个SSR标记中筛选出9个与苦玄参苷含量相关联的标记位点,试验结果可为苦玄参遗传进化分析及良种选育和繁育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依然存在肿瘤组织可及性差和药物不良反应普遍的问题。黄酮类化合物已被证实对多种类型肿瘤有效,但其安全性和作用部位特异性尚未被评估。然而,膳食黄酮类化合物因溶解度小、代谢快、口服吸收差等特点限制了其在体内抗肿瘤活性的发挥。此外,黄酮类化合物在某些情况下还能通过生物转化等作用与药物相互作用而影响生物利用度。纳米载体因可改变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特征而被设计用于靶向药物传递,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将大分子传递到细胞内的作用位点,同时还能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体内、外研究均表明,纳米类黄酮制剂,特别是槲皮素、柚皮素、芹菜素、儿茶素和非瑟酮等在多种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具有潜在作用,但其临床应用价值仍有待阐明。本文就纳米类黄酮制剂在提高生物利用度、肿瘤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面的作用展开综述,为肿瘤治疗药物的开发利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6.
目的研究利咽散结方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及相关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将36只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利咽散结方组、氨氯地平组、模型组,每组12只。正常WKY大鼠12只作为正常组。利咽散结方组给予利咽散结方药液15.6 g/kg灌胃,氨氯地平组给予氨氯地平药液0.001 g/kg灌胃,模型组和正常组均给予等体积的蒸馏水灌胃,均1次/d,连续8周。测量各组大鼠灌胃前及灌胃2周、4周、6周、8周后血压,末次灌胃结束后用ELISA法测定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结果利咽散结方组与氨氯地平组灌胃2周、4周、6周、8周后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显著低于同期模型组(P均<0.05);利咽散结方组灌胃2周、4周、6周、8周后收缩压均显著高于同期氨氯地平组(P<0.05),而舒张压与同期氨氯地平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模型组血清TNF-α、hs-CRP、IL-6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均<0.05),IL-10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利咽散结方组与氨氯地平组血清TNF-α、hs-CRP、IL-6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均<0.05),且利咽散结方组均明显低于氨氯地平组(P均<0.05);利咽散结方组与氨氯地平组血清IL-10水平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均<0.05),且利咽散结方组明显高于氨氯地平组(P<0.05)。结论利咽散结方可显著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其降收缩压效果不如氨氯地平,降舒张压效果与氨氯地平相近,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炎性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间歇性腹膜透析对长期维持腹膜透析患者尿毒症脑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肾内科长期维持腹膜透析出现尿毒症脑病患者46 例,并随机分为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组及间歇性腹膜透析(Intermittent peritoneal dialysis,IPD)组,在治疗前及治疗7 d后分别采血进行血肌酐(Scr)、尿素氮(BUN)、甲状旁腺激素(iPTH)、白细胞介素6(IL-6)、β2微球蛋白(β2-MG)、超敏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检测,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表(PAN - SS)评价患者的疗效。结果 CAPD组治疗后血BUN、Scr、iPTH、IL-6、β2-MG、CRP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 IPD组治疗后血BUN、Scr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而iPTH、IL-6、β2-MG、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 治疗后IPD组iPTH、IL-6、β2-MG、CRP水平与CAPD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 PAN-SS显示,IPD组与CAPD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症状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P<0.05); CAPD组无效8例,好转12例,显著进步4例,基本痊愈2例; IPD组无效2例,好转14例,显著进步5例,基本痊愈5例。结论 规律腹膜透析患者出现尿毒症脑病时应用间歇性腹膜透析治疗效果优于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  相似文献   
8.
9.
目的:采用静态顶空进样-气质联用(HS-GC-MS)结合化学计量学的方法,比较枳术丸中用生制饮片配伍及组方中单味饮片炮制对挥发性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建立枳术丸HS-GC-MS测定方法,色谱条件采用DB-WAX石英毛细管柱(0.25 mm×30 m, 0.25μm),在分流比10∶1,载气流速1 mL·min-1的条件下,按照设定的程序升温条件运行;质谱条件采用电子轰击离子源(EI),采集方式为全扫描模式,扫描范围m/z 20~550;使用保留指数法对枳术丸及其组方饮片炮制前后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并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进一步研究枳术丸及其组方饮片炮制前后差异性化学成分。结果:首先,利用保留指数法进行化合物鉴别,分别从生枳实、麸炒枳实、生白术、麸炒白术、生白术制枳术丸和麸白术制枳术丸中鉴定出64、67、40、54、61、57个,共133个,包括烯烃类、醇类、酸类、醛酮类、酯类、含杂原子类及其他类成分。其次,通过化学计量学的方法,比较了枳术丸中用生制饮片配伍及组方中单味饮片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组成,发现枳实经麸炒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通路与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蛋白6(TRPC6)在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诱导的肾小球足细胞损伤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小鼠肾小球足细胞,分别利用Ang Ⅱ、氯沙坦、PI3K/AKT通路抑制剂(LY294002)、TRPC6通道阻滞剂(SKF96365)进行处理,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Ang Ⅱ组、Ang Ⅱ+氯沙坦组、氯沙坦组、Ang Ⅱ+LY294002组、LY294002组、Ang Ⅱ+SKF96365组、SKF96365组,采用qRT-PCR检测各分组细胞TRPC6 mRNA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分组细胞AKT、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TRPC6蛋白质表达的变化.采用Hoechst 33258染色法检测各组足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Ang Ⅱ组AKT磷酸化水平降低,TRPC6的表达升高,足细胞凋亡增加(P<0.05).与Ang Ⅱ组相比:Ang Ⅱ+SKF96365组AKT磷酸化水平升高,TRPC6的表达下降,足细胞凋亡减少(P<0.05);Ang Ⅱ+LY294002组AKT磷酸化水平减少,足细胞凋亡增加(P<0.05);Ang Ⅱ+氯沙坦组AKT磷酸化水平升高,TRPC6的表达下降,足细胞凋亡减少(P<0.05).结论 Ang Ⅱ可能通过激活TRPC6通道进而抑制PI3K/AKT通路的激活而导致足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