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乙醇所致精神障碍继发硬膜下血肿(CSDH)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1例CSDH死亡患者进行尸体解剖,镜下观察组织学变化。结果:解剖发现硬膜下凝血块,显微镜检查见蛛网膜下腔出血,浅层脑实质见灶性出血。结论:影像学检查是乙醇所致精神障碍继发CSDH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雷公藤Triptergium wil fordii为卫矛科植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作为一种传统常用中药,其临床应用广泛,疗效显著,但使用中引起的肝损伤报道频繁发生。作为一种有毒中药,雷公藤本身所含化学成分多而复杂,且化合物多存在同物异名现象。现就雷公藤所含成分进行总结,并从相关临床病例报道出发,对雷公藤所致肝损害的特点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提出基于ADME/Tox评价中药肝毒性的研究新思路,在原有的病理表征等传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开展更为细致的中药毒性物质基础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药动学-药效学(PK-PD)结合模型是综合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过程与其药效消长之间关系的一种有力工具,它借助数学方法定量表述浓度(或剂量)、时间和效应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药物的研究开发及合理使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PK-PD模型可按药动学与药效学联结方式的不同分成4种基本类型。近年来,神经网络技术、最优设计理论推动了具有多成分多靶点作用特征的PK-PD模型的发展。本文最后重点介绍了PK-PD模型在新药研发的临床前和临床阶段的应用以及当前研究热点,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汪辉  郝琨  王广基 《药学进展》2012,36(6):277-281
目的:测定左奥硝唑、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莫西沙星和替硝唑单用或联用时的防耐药突变浓度,为临床上的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用体外脆弱拟杆菌ATCC25285,分别以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供试药物的体外最低抑菌浓度;棋盘格法测定分级抑菌浓度指数;平板法测定单独用药及联合用药后的防耐药突变浓度。分析比较各药防耐药突变浓度与体内最大血药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左奥硝唑、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莫西沙星和替硝唑单独使用时对脆弱拟杆菌ATCC25285的防耐药突变浓度分别为10.24、5.12、4.0和20.24mg·L-1;按临床目前使用的常规剂量,各药的体内最大血药浓度与其防耐药突变浓度之比分别为1.82、2.73~4.69、0.75~1.0和0.684~1.02;而左奥硝唑与莫西沙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联用后的防耐药突变浓度分别降低为3.2和1.6mg·L-1,联用后的FIC分别为0.75和0.5。表明左奥硝唑与莫西沙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联用可明显缩小各自的防耐药突变浓度。结论:左奥硝唑在目前的常规剂量下,不易引起耐药性,但替硝唑的剂量应予适当增加。左奥硝唑与莫西沙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联用有助于减少耐药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大黄酸对大鼠ig高剂量对乙酰氨基酚代谢、排泄的影响,阐述大黄酸对药物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乙酰氨基酚组(2.5 g/kg)和对乙酰氨基酚(2.5 g/kg)联用大黄酸组(125 mg/kg),分别采集两组大鼠血浆、尿液和粪便样品,测定对乙酰氨基酚的体内药物浓度,比较对乙酰氨基酚单用组和联用大黄酸后对乙酰氨基酚的体内药物浓度差异。结果对乙酰氨基酚联合大黄酸后对乙酰氨基酚的药动学行为较单用组有明显改变。与单用比较,联用组对乙酰氨基酚的AUC、C_(max)均有明显降低。尿粪排泄的结果显示对乙酰氨基酚主要以原型、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和硫酸结合物的形式从尿液排泄,48 h内联用组的原型、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和硫酸结合物的尿粪排泄量要高于单用组,表明大黄酸能够促进对乙酰氨基酚的排泄速率。结论大黄酸可以显著影响高剂量对乙酰氨基酚的药动学行为,通过增加对乙酰氨基酚的排泄而降低对乙酰氨基酚在体内的暴露,从药动学的角度阐释大黄酸对药物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验证开颅手术前静脉注射美罗培南预防颅内感染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1~64岁的开颅手术患者,开颅手术前留置腰大池引流管,术前30min静脉给予美罗培南1.0g,给药的起始时间记为0点,采集静脉血和脑脊液标本时间为给药后0.5、1、2、3、4h,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美罗培南浓度.结果血清峰浓度为(52.88±4.39)mg/L,达峰时间为30min.脑脊液峰浓度为(2.85±0.19)mg/L,达峰时间为2h.美罗培南术前静脉持续注射时脑脊液最大穿透率为13.75%±7.26%,最大穿透率出现的时间为静点后3h.结论 术前30min经静脉注射抗生素美罗培南,脑脊液中药物浓度在注射后2h达到最大值并可持续数小时.经静脉注射1.0g美罗培南,血清稳态药物浓度高于多数颅内感染常见致病菌的MIC90.  相似文献   
7.
雷公藤的肝毒性研究及ADME/Tox评价思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薛璟  贾晓斌  谭晓斌  郝琨 《中草药》2009,40(4):655-658
雷公藤Triptergium wilfordii为卫矛科植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作为一种传统常用中药,其临床应用广泛,疗效显著,但使用中引起的肝损伤报道频繁发生.作为一种有毒中药,雷公藤本身所含化学成分多而复杂,且化合物多存在同物异名现象.现就雷公藤所含成分进行总结,并从相关临床病例报道出发,对雷公藤所致肝损害的特点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提出基于ADME/Tox评价中药肝毒性的研究新思路,在原有的病理表征等传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开展更为细致的中药毒性物质基础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的临床转化是转化医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为基础,以定量药理学为视角,采用异速校正模型和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等方法,对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结果向临床药代动力学结果转化的方法进行综述,内容包括药代动力学参数体内外及种属间的相互连接,全方位解析药代动力学转化的种属间和体内外差异,为药物的临床药代动力学试验和临床给药方案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鉴定丹酚酸B静注后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并对主要代谢物进行定量。方法:应用LC—IT/TOF—MS对大鼠胆汁、血浆和尿液中的代谢产物进行分析鉴定;应用LC—MS/MS对两个主要代谢产物进行定量,得到血浆药时曲线。结果:在大鼠胆汁、血浆和尿液中,共发现了九种代谢产物,包括丹酚酸B的甲基化产物,紫草酸及紫草酸的脱羧和甲基化产物,丹酚酸s及其脱水产物;药动学研究表明紫草酸和单甲基一丹酚酸B的t1,:都较小,单甲基一丹酚酸B与紫草酸相比有较大的AUC。结论:丹酚酸B静注后,在大鼠体内共发现了9种代谢产物,绘制了代谢通路图并对紫草酸和单甲基一丹酚酸B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进行了研究,阐明了丹酚酸B在大鼠体内主要的代谢方式是甲基化。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