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40岁以下原发性头痛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发生率以及引起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探讨中青年原发性头痛病因及指导治疗。方法40岁以下头痛患者332例及健康对照组131例,均行颈椎x线检查,对颈椎曲度异常头痛患者根据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组,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D)检测脑血流变化,分析各组患者的脑血流异常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头痛患者颈椎曲度异常检出率与对照组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5),颈椎曲度异常发生率达77.71%,脑血流异常检测率为72.48%,3组脑衄流异常检测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5),中度组和重度组脑血流速异常发生率分别高达83.91%和93.94%;颈椎曲度异常轻度组与中、重度组脑血流异常检测率均有统计学差募,中度与重度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流速异常以血管痉挛、血流增快为主。结论颈椎曲度异常可能在40岁以下原发性头痛患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其与颅内血流流速异常密切相关,临床上应重视颈椎曲度异常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细胞凋亡是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恢复及随后出现缓解的原因之一,观察Wistar大鼠诱发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后,雷公藤甲素的治疗效果和对大鼠脑脊髓中细胞凋亡的影响,并与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相比较。方法:实验于2003-03/10在山西大同大学脑科学研究所中心实验室进行。取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①地塞米松组(n=10):用抗原匀浆0.4mL/只,双后肢足垫皮下免疫动物,同时足背皮下注射减毒百日咳杆菌0.05mL/只(含5.0×1010个菌体),免疫发病后或免疫后第15天,腹腔注射地塞米松10mg/kg。②模型组(n=10):同前处理,但改为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5mL。③雷公藤甲素组(n=10):同前处理,但改为腹腔注射雷公藤甲素40μg/kg。④完全福氏佐剂组(n=6):用完全福氏佐剂(0.4mL/只)加减毒百日咳杆菌(0.05mL/只)免疫动物,方法同前,免疫后15d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5mL。⑤生理盐水组(n=6),用生理盐水免疫动物,其他处理同完全福氏佐剂组。观察各组大鼠发病和死亡情况,腹腔给药24h后麻醉状态下处死大鼠,取脑、脊髓,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法检测大鼠脑脊髓细胞凋亡情况,计算凋亡率。结果:42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至取材时发病和死亡情况:模型组、地塞米松组和雷公藤甲素组发病率无差异[80%(8/10),90%(9/10),90%(9/10)],但地塞米松组和雷公藤甲素组死亡率低于模型组[0,10%(1/10),40%(4/10)]。②脑组织凋亡细胞率:生理盐水组无凋亡,模型组为(0.97±2.38)%,地塞米松组和雷公藤甲素组均高于完全福氏佐剂组[(47.72±6.38)%,(47.63±8.81)%,(15.98±3.77)%,P<0.05]。③脊髓中细胞凋亡率:生理盐水组和模型组无凋亡;地塞米松组和雷公藤甲素组均高于完全福氏佐剂组[(39.41±7.01)%,(38.70±5.08)%,(14.14±2.34)%,P<0.05]。结论:雷公藤甲素对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有治疗作用,可减低动物死亡率,有促进大鼠脑脊髓中细胞凋亡的作用,其治疗效果与地塞米松相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大鼠脑和脊髓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表达及其与临床评分的关系。方法:将Wistar大鼠分为正常组、佐剂(CFA)组和EAE组,取脑和脊髓制成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和MCP-1mRNA的原位杂交,并与各项临床指标比较。结果:EAE组的体重减轻、MCP-1 mRNA表达的阳性细胞百分数与正常大鼠、佐剂组相比显著性增加。EAE组大鼠MCP-1 mRNA的表达呈动态性变化,其MCP-1 mRNA先于临床症状高表达,并随临床评分的升高而升高,与临床评分呈正相关。结论:MCP-1是参与EAE发病的重要的炎性介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大鼠中表达的动态变化及其作用。方法分别取免疫后第4、6、8、10、12、14、16、18、20天EAE大鼠脑和脊髓制成石蜡切片,行HE染色和ICAM-1半定量免疫组化分析。结果免疫后第8天ICAM-1表达即出现明显上调,早于临床症状的发生;随免疫后时间的延长,ICAM-1表达呈逐渐增高后缓慢下降的变化趋势,并且与EAE大鼠病情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57,P=0.003)。结论ICAM-1的表达上调可能在EAE发病中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干扰素-β治疗多发性硬化-IL-12抑制是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发性硬化(MS)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脱髓鞘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以起病后复发缓解交替为特征.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MS脱髓鞘班块中以活化的T细胞、巨噬细胞和数量不等的少突胶质细胞占优势,揭示MS是一免疫介导性疾病.进一步证实,MS是由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此临床一直使用各种免疫调节剂治疗.IFN-β为目前最典型、使用最广泛的治疗剂,但治疗效果仍不肯定.本文就IFN-β在MS中治疗机制及与IL-12相互作用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以往研究表明 ,用MBP6 8 86肽加完全弗氏佐剂 (CFA)免疫动物前 ,给Lewis大鼠皮下注射体外用致脑炎的MBP6 8 86肽处理过的髓源性树突细胞 (DC) ,可诱导出对急性EAE的耐受。为进一步了解引起耐受DC特性 ,比较了来自健康Lewis大鼠骨髓源性的粘附DC和漂浮DC的表型、特性和功能 ,观察了二者IL 10、IL 12mRNA的表达 ,CD5 4分子的表达 ,增生反应、亚硝酸盐浓度和抗原提呈能力 ,细胞表面分子CD11c、OX6 2、MHC Ⅱ、CD80或CD86的表达及EAE耐受诱导的差异。材料和方法 :健康雄性Lewis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细胞凋亡是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恢复及随后出现缓解的原因之一,观察Wistar大鼠诱发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后,雷公藤甲紊的治疗效果和对大鼠脑脊髓中细胞凋亡的影响,并与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相比较。方法:实验于2003—03/10在山西大同大学脑科学研究所中心实验室进行。取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①地塞米松组(n=10):用抗原匀浆0.4mL/只,双后肢足垫皮下免疫动物,同时足背皮下注射减毒百日咳杆菌0.05mL/只(含5.0&;#215;10^10 个菌体),免疫发病后或免疫后第15天,腹腔注射地塞米松10mg/kg。②模型组(n=10):同前处理,但改为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5mL。③雷公藤甲紊组(n=10):同前处理,但改为腹腔注射雷公藤甲紊40μg/kg。④完全福氏佐剂组(n=6):用完全福氏佐剂(0.4mL/只)加减毒百日咳杆菌(0.05mL/只)免疫动物,方法同前,免疫后15d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5mL。⑧生理盐水组(n=6),用生理盐水免疫动物,其他处理同完全福氏佐剂组。观察各组大鼠发病和死亡情况,腹腔给药24h后麻醉状态下处死大鼠,取脑、脊髓,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法检测大鼠脑脊髓细胞凋亡情况,计算凋亡率。结果:42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至取材时发病和死亡情况:模型组、地塞米松组和雷公藤甲紊组发病率无差异[80%(8/10),90%(9/10),90%(9/10)],但地塞米松组和雷公藤甲紊组死亡率低于模型组[0,10%(1/10),40%(4/10)1。②脑组织凋亡细胞率:生理盐水组无凋亡,模型组为(0.97&;#177;2.38)%,地塞米松组和雷公藤甲紊组均高于完全福氏佐剂组[(47.72&;#177;6.38)%,(47.63&;#177;8.81)%,(15.98&;#177;3.77)%,P〈0.051。(9脊髓中细胞凋亡率:生理盐水组和模型组无凋亡;地塞米松组和雷公藤甲素组均高于完全福氏佐剂组[(39.41&;#177;7.01)%,(38.70&;#177;5.08)%,(14.14&;#177;2.34)%,P〈0.05]。结论:雷公藤甲紊对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有治疗作用,可减低动物死亡率,有促进大鼠脑脊髓中细胞凋亡的作用,其治疗效果与地塞米松相似。  相似文献   
8.
正常血脑屏障具有完整的形态学和弱的通透性。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血脑屏障的完整性破坏,细胞膜表面表达的粘附分子上调,可导致局部炎细胞的聚集、浸润;同时血清和脑脊液中可溶性粘附分子升高,调节激活的免疫反应。粘附分子的内皮表达诱导了内皮细胞内的信号传导路径,参与内皮细胞内基因水平的调节。  相似文献   
9.
同型半胱氨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对65例脑梗死患者与6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Hcy水平的测定,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颈动脉检测。结果脑梗死患者组比健康对照组血Hcy水平明显增高(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明显增多(P(0.01),同时高Hcy血症患者比正常Hcy血症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P(0.01)。结论高Hcy血症通过多种机制加速动脉粥样硬化,促进脑梗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与口服巴氯芬治疗偏侧面肌痉挛(HFS)的效果.方法 将2010年7月至2012年6月确诊HFS患者6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BTXA治疗组和巴氯芬治疗组,对BTXA治疗组33例患者进行局部多点靶肌注射BTXA治疗,对巴氯芬治疗组33例患者给予口服巴氯芬治疗,采用Cohen痉挛分级评分法,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对两组患者进行痉挛程度评分.结果 两组治疗前痉挛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4周时痉挛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缓解[BTXA治疗组:(1.80±0.70)、(1.57±0.17)分比(3.15±0.43)分;巴氯芬治疗组:(2.14±0.60)、(1.14±0.70)分比(3.00±0.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巴氯芬治疗组治疗2、4周时痉挛程度评分均较BTXA治疗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治疗4周时两组痉挛缓解程度等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TXA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15%(5/33),巴氯芬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1.52%(1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局部注射BTXA与口服小剂量巴氯芬治疗HFS均可达到明显缓解,但BTXA治疗症状改善达峰时间较巴氯芬治疗短,且痉挛改善更完全,不良反应较少,患者依从性高,可作为HFS治疗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