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神经病学   8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2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颅内压监测在急性颅脑损伤救治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颅脑损伤的发生率日益提高,严重的颅脑损伤极大威胁国民健康水平.急性颅脑损伤后7d内最主要的致死原因为颅内压(ICP)增高,控制ICP是急性颅脑损伤处理的重要前提.ICP监测可迅速及准确地反应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力情况,有效反应急性颅脑外伤患者的病情变化,现已广泛用于急性颅脑损伤的救治.ICP监测技术主要分为有创性和无创性两大类,无创性ICP监测具有低感染率等一系列优势,有创性ICP监测虽有感染、出血等风险,但由于其能直观反映ICP变化,故目前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ICP监测在急性颅脑损伤的救治中具有协助诊断、为治疗提供量化依据以及判断预后等重要作用.对降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有效地提高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预后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目的 探讨影响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 分析 6 2例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特征、术中所见和术后疗效。血管对神经根的压迫程度分为单纯接触、接触和移位、单纯粘连、粘连和移位、萎缩五种。手术疗效包括术后疼痛立即缓解、延迟缓解、明显减轻和无效。结果  6 2例患者起病时均表现为典型三叉神经痛 ,但在术前 17例已经转变为不典型。术中发现压迫血管与三叉神经根之间单纯接触 14例、接触和移位 7例、单纯粘连 15例、粘连和移位 18例、萎缩 8例。术后平均随访 14个月 ,疼痛在术后立即缓解 32例 (5 1 6 % ) ,延迟缓解 17例 (2 7 4 % ) ,明显减轻 11例 (17 7% ) ,无效 2例。结论 病程短、症状典型、以动脉压迫为主且能够充分减压的患者 ,术后多能获得好的疗效。相反 ,以静脉压迫为主 ,病程长及症状不典型的患者 ,术后疗效多不理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典型及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的不同疗效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对比分析2000年-2002年间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45例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及17例非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特征、术中所见和手术疗效。结果 45例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平均病程3.1年,平均发病年龄60.3岁。其中20例(44.4%)患者中疼痛累及三叉神经的单一分支,其余25例(55.6%)疼痛均累及2或3个分支。术中见39例(86.7%)为动脉压迫,6例(13,3%)为动脉和静脉混合压迫。术后疼痛完全缓解44例(97.8%),明显减轻1例(2.2%)。而在17例非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平均病程8.7年,平均发病年龄55.5岁,疼痛均累及三叉神经的2或3个分支。术中见10例(58.8%)为动脉压迫,7例(41.2%)为动脉和静脉混合压迫。术后疼痛完全缓解5例(294%),明显减轻10例(58.8%),无效2例(11.8%)。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典型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明显优于非典型患者,这可能与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病程较短、发病年龄较晚、疼痛多呈单支分布、且以动脉压迫为主以及术中能够实现充分降压有关。  相似文献   
4.
动眼神经损伤及再生的动物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 研究健康SD大鼠动眼神经颅内段的显微解剖特征,建立大鼠动眼神经损伤及再生研究的动物模型,为相关实验提供造模方法。方法 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经右侧颞底入路,显微手术解剖、暴露动眼神经海绵窦段或海绵窦后段,行动眼神经切断并通过动眼神经功能测定,研究手术入路和应用解剖以及降低动物死亡率和减少并发症的方法。结果 显微镜下可见动眼神经在岩尖部紧邻三叉神经半月节内侧进入海绵窦。在中颅底,动眼神经、外展神经和三叉神经位于海绵窦硬膜下方。动眼神经在海绵窦内位于三叉神经眼支内侧,其内下方是外展神经。全部实验步骤均能被SD大鼠耐受,所有存活鼠术后均生存良好,无感染和角膜溃疡等并发症,除动眼神经损伤所致的瞳孔完全散大和眼球运动障碍之外,无其它神经功能障碍征象。结论 应用该方法建立的鼠动眼神经损伤及再生的动物模型,可方便、安全地暴露鼠颅内段动眼神经,以备各种实验干预,动物死亡率低,并发症少,并可应用于三叉神经、外展神经和视神经等颅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5.
脑型血吸虫病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型血吸虫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同济医院1992年10月~2003年12月诊治9例脑型血吸虫病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病人中1例行保守治疗,8例行手术治疗,术后除1例病人出现暂时性运动性失语外,其他均恢复良好,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及手术死亡。结论头颅CT和MRI检查对脑型血吸虫病诊断有重要价值,对有明显颅内压增高和占位效应或药物治疗无效可考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急性硬膜外血肿是一种临床常见颅脑损伤,多见于一侧颞部,若血肿量较小且无神经系统压迫症状,采用保守治疗多能获得较好的效果。有些患伤后早期影像学检查提示血肿量也较小,且患意识清醒,但是伤后不久硬膜外血肿量可迅速增大,导致颅内压急剧升高,出现脑疝及昏迷,若发现较晚或  相似文献   
7.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微血管减压术 (microvasculardecompression ,MVD)是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抽搐等颅神经血管压迫征最有效方法 ,其有效率之高、复发率之低及神经功能的保全性等特点均提示MVD为真正意义上功能神经外科[1,2 ] 。我科从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3年12月 ,采用MVD治疗神经血管压迫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补骨脂素对H_2O_2诱导PC-1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并考察其作用机制。方法 PC-12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Tempol组和补骨脂素组。对照组中未加入补骨脂素和H_2O_2;模型组中加入400μmol/L H_2O_2;Tempol组中加入100μmol/L Tempol及400μmol/L H_2O_2;补骨脂素组中加入400μmol/L H_2O_2及1、5、10、20μmol/L补骨脂素。CCK-8法测定PC-12细胞的存活率,考察对PC-12细胞形态的影响,PI/Annexin-V、Hoechst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凋亡蛋白表达。结果 5、10、20μmol/L补骨脂素均可以显著提高PC-12细胞内的吸光度值(P0.01),细胞存活率提高较明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骨脂素1、5、10、20μmol/L组凋亡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并且随着补骨脂素浓度的增加,PC-12细胞的凋亡率逐渐下降。随着补骨脂素作用时间的增加,各组PC-12细胞凋亡率的增加幅度相近,但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随着补骨脂素浓度的增加,对磷酸化Bad、Bcl-XL水平的上调作用越明显。结论补骨脂素对H_2O_2诱导PC-12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上调磷酸化Bad和Bcl-XL表达来抑制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9.
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马来酸桂哌齐特对脑出血患者血肿吸收、周围水肿改善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90 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分别于入组第1、7、21天利用CT测量血肿体积、水肿面积,并行 临床神经功能评分(chinese stroke seale,CSS)。治疗组给予5%葡萄糖500ml加马来酸桂哌齐特320 mg/d,连用14 d。结果 治疗组水肿面积、血肿体积和CSS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应用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后第21 天水肿面积由(4.3±O.6)cm2变为(2.8±0.7)cm2,血肿体积由(19±5)ml变为(6±6)ml,CSS由(22±9)变为(9± 7)。对照组第21天水肿面积由(4.5±O.7)cm2变为(3.2±0.6)cm2,血肿体积由(20±5)ml变为(11±7)ml,CSS由 (23±8)变为(14±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损伤部位对大鼠动眼神经功能修复的影响与机制。方法健康SD大鼠40只均分4组,正常对照组(10只),动眼神经不损伤,其余30只分为3组,第1实验组10只在海绵窦后段、第2实验组10只在海绵窦中段、第3实验组10只在眶尖部锐性切断动眼神经并将断端对齐固定,术后动态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行动眼神经系统解剖、组织学研究。结果术后在动眼神经眶尖段神经切断实验组大鼠眼外肌功能恢复较好,在海绵窦中段动眼神经切断组大鼠眼外肌功能恢复次之,在海绵窦后段神经切断实验组大鼠眼外肌功能恢复最差。3个实验组中支配眼外肌的中脑躯体运动神经元总数量无显著差别(P〉0.05),在眶尖段神经切断组大鼠新生神经纤维对上直肌支配的特异性最高,在海绵窦神经切断组次之,在海绵窦后段神经切断组最差(P〈0.01)。结论动眼神经损伤部位离靶器官越近神经功能恢复越好,其中决定因素可能是新生神经纤维对靶器官的特异性支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